觀念
為什麼踝關節受傷會有長期且深遠的影響?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第一次扭傷腳踝,很快就會發生疲勞性骨折和好幾週都是處於走路一拐一拐的狀態。幾個月後,扭傷似乎終於痊癒了,正當自己覺得一切都恢復正常,也沒有特別去跌倒時,你似乎又不斷感覺自己的腳有新的扭傷在發生,你可能會想,「是不是腳踝的舊傷又復發了?」 事實證明,你沒有錯。 雖然社會上有很多人都說你可以完全擺脫腳踝扭傷,遺憾的是,這並不是事實。現在有研究發現,而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腳踝是一個運動員身體的根本。你腳踝的一次傷害可能會演變成揮之不去的陰影。 「我們現在意識到的是它一個更嚴重的傷害,」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大學的一位副教授邁克·透納 (Mike Turner) 說。透納和他的妻子崔西雅 (Tricia Hubbard-Turner),最近發表了針對腳踝受傷長期影響的一系列研究。 「踝傷不是一次性的,它會有顯著的後患,」威斯康辛大學醫學和公共衛生學院的資深科學家提姆·麥谷因 (Tim McGuine) 補充說。一個針對在過去曾多次遭受踝關節扭傷的大學年齡運動員的研究發現,這些人身體的活動度在受傷之後均明顯低於同齡者,甚至在一天當中上場訓練的次數和時間都變更少了。這幾乎就像他們的大腦根本就不希望過度操練那些曾經受過傷的腳踝。 這個問題是雙重的。「我們才剛開始了解這些傷害在影響活動力方面的長期結果,」麥谷因說。類似的效應也發生於經常性膝關節的傷害問題和它們的長期影響。第二個問題是,腳踝對於整個身體的動作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跑步方面。在日常活動之中,它不斷地承擔全身的重量,使得它很難癒合。這就是為什麼透納和他的妻子會針對腳踝做了這麼多研究。「她會說,腳踝是人體最重要的關節,」他如此說道。 根據透納的說明,即使腳踝在受傷後開始癒合,你的大腦會重新安排雙腳的的運動方式,並且,你的身體會以你可能不會察覺到的方式來做補償(即所謂的「代償」)。「結果會變成:你以不同的方式跑步、並以新的姿勢來走路,」他解釋說。他們透過影片分析,結果顯示這些變化相當顯著。 並不需要大量的研究來證明一次腳踝受傷可能會導致一系列新的傷害。研究人員發現,根據一些標準調查程序顯示,即使是一些「小」傷如踝關節扭傷、扭曲、骨折,甚至在該傷害發生過了一年後都還可能會導致一個人的生活品質非常顯著的降低。有過這些傷的人會發現,像一些走上樓梯或做一些需要腳踝的活動性的動作都會變得更難些。在潛意識中,他們甚至會避免可能會導致另一隻腳踝扭傷的事情。 這是因為腳踝扭傷的影響遠比我們可能會想像得到的傷害大得多。 當你沒有以正確姿勢轉動腳踝,或者更糟的是扭傷它,你基本上是在撕開或不正常地拉伸韌帶,這會導致「肉芽組織」在其中形成,麥谷因說。這些肉芽組織會進而影響你的身體機制和功能。不同的研究已經發現重覆性的傷害率可達40%到70%之間,許多人深為數月以至於數年的長期踝關節不穩定所苦。 但是,透納說,讓一個人更容易產生長期的踝關節不穩或甚至踝關節扭傷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扭傷絕大多數是來自於人們將自己的踝關節往外翻,而不是往內;極少部分的踝傷實際上是內部的骨折。 很清楚的是,一旦它發生,你可以做些什麼。讓它自己癒合,透納說,不要認為甩甩腳就可以擺脫它,或認為跑步可以治好它。去找一位可以藉由觀察你身體機制運作而給出專業建議的運動物理治療師或醫生吧,麥谷因說。 也有一些已被證實可以改善腳踝強度和活動性的運動。然而問題是,許多針對踝關節的康復鍛鍊或加強鍛鍊,例如抬起後跟或用你的腳拉住彈力帶往內外擺動,比較傾向於朝著直線或僅侷限於兩到三層平面性的運動。「但腳踝傷並不會發生在一條直線上,」麥谷因解釋說。 相反地,平衡性的運動和一些會運用到腳底肌肉的運動對於踝關節恢復更有效。這些運動可以是相當簡單的,麥谷因說,例如閉上你的眼睛來用一隻腳做平衡。接著,進展到站立在不平坦的表面上,甚至是一些像枕頭的簡單物品上,因為它會迫使你的腳踝和腿部肌肉來互相彌補。更進階一點,你可以嘗試做單腿膝蓋彎曲。 還有一些證據表明,經過一些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來幫你做踝關節的繃帶包紮或貼布貼紮可以幫助穩定腳踝並防止再次受傷,麥谷因說,但這種方法並不能真正解決踝傷的根本問題。 「如果你不保持每天做運動5~10分鐘,世界上再先進的包紮方法都不會有幫助,」麥谷因說。
觀念
你的生活決定了你的身材
身材、外型、身形 ....... 等諸多身體外表的名詞,已經成了現代人生活的重心之一,而瘦身、減重、減脂、增肌等各式各樣對於身材的目標,也成了網路或是聊天時的重點之一,顯示人們已經愈來愈重視自己的外型。  目前普遍看到的一些關於人們追求目標身材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營養以及運動兩方面,包含了飲食的控制與選擇、運動的種類與規劃、恢復的時間與品質等,確實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與思考的主題。  大致來說,一個人身材的成形,其實是他如何生活的方式所產生的最終產物 - 坐式生活居多的人,相對的用來維持身體直立、對抗地心引力的姿勢肌群自然會比較弱,容易造成比如下背痠痛或是駝背的姿勢;營養攝取量遠大於身體活動量的人,當然身上會囤積比其他人更多的脂肪;而長期缺乏高強度心肺訓練的人 ( 簡單的說就是讓心跳率拉高的身體活動 ),心血管功能沒有得到適度的刺激,除了會有較高風險的疾病機率外,也由於功能不佳無法從事強度較高的活動或運動,相對的無法培養出適當的肌力與體能 ( 恢復能力、代謝功能不佳時,在肌肉的增長或是脂肪代謝上都比較不容易有太大的效果 )。  除了這些外在的飲食、運動之外,心理狀態也會表現在一個人的外表身材上 - 根據研究,某些憂鬱症或是壓力大的人會透過飲食來解壓,形成體脂過高的情形;或是我們常見缺乏睡眠、或是壓力大睡眠品質不佳的人,容易在臉上長痘痘 ( 相信許多人都有熬夜之後就會長痘痘的經驗 )。  因此一個人的外表身材,決定於他的生活型態 : 一個人如果長期飲食無節制、飲酒過度,容易影響代謝功能同時累積許多多餘的熱量,自然會有較肥胖的身型;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作息有時,維持固定運動習慣,自然比較容宜維持理想適度的身材。  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其實包含了生活中所必須的諸如飲食習慣、活動量、休息時間、心理狀態等各式各樣的變數,這些影響身材的變數以及達成效果所需要下的功夫,靠的是長期、連續的方式,比如說長期的飲食控制、持續且有計畫性的運動、規律的休息睡眠 ... 等;缺乏穩定且漸進的養成習慣,即使短期內達到目標,但是沒有融入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在動機轉弱或是消失時,又重新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無需太長的時間,就又回到最初的樣子。( 最明顯的例子比方說某些演員為了拍片在兩、三個月內練出一身肌肉線條,拍完片之後又回復到過去多脂的身形 )   要有效長期維持理想的外型,唯有在改變了生活的方式,讓這些改變自然而然的融入生活中後,才能有效的維持效果;更重要的是,讓這個改變的經驗,長期且有意義的成為人生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