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超馬──從理想數學模式談配速概念~觀2016神宮外苑24小時賽後記
從數學觀點來說,Y軸速度、X軸時間,兩者所成面積即是距離,若要畫到最大化的面積,則是以最理想速度[註1]從頭跑到尾,畢竟人不是機器,但是越趨近這個概念越是趨近面積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將體力最佳化的平均分配。 [註1]最理想速度是從選手多次測試中找到的,過(越)快速度造成體力衰竭、過(越)慢雖可保持體力卻無法有效累積里程,兩者卻都是悖離理想的數學模式越遠、無法將面積最大化。 從這個理想數學模式配速概念,來看2016.12.17~18東京神宮外苑[註2]所舉辦的24小時賽[註3],從賽事成績前三名選手、正巧也是三種不同典型配速策略,來分析歸納其中特性。 [註2]神宮外苑賽道一圈距離為1.325公里(選手每整點晶片感應距離與所跑實際距離可能誤差<1.352KM)。 [註3]日本作為進軍2017年世界盃的選手選拔依據、超馬好手精銳盡出,最終有10位(男子7位、女子3位)選手達到國際標準(男子240以上、女子220以上),也非常漂亮的成就了金牌賽事(5位達國際標準)。毫無疑問是一場高水準24小時賽事,更展現日本超馬實力的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