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對我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在今年我將滿 30 歲,就是人稱「馬拉松黃金時期」的階段。長跑是一門需要時間累積的運動,無論是有氧能力的積累、肌肉力量的養成、乃至心態的轉變,都需要時間慢慢調教。三月的時候我人在美國,看著台灣萬金石馬拉松的線上轉播,講者洪國智老師也提到長跑運動員需要 5-10 年的累積,才能迎來真正的結果。而今年距離我的初馬,恰好也滿了五年。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作為一份賽後心得,這篇數千字的文章實在長得不可思議。但靜下心仔細閱讀,相信你很快能掉入作者營造出的芝加哥馬拉松氛圍中,跟著他一起期待達成目標,一起在賽道上冒著雨痛苦掙扎,也一起為差一點點未達到的目標失落後樂觀地面對。看一名「嚴肅跑者」、「次菁英跑者」,如何一步步朝台灣「男子馬拉松歷代百傑」邁進,途中有和妻子的互相支持、有跑友間的溫暖友情,當然,也有痛苦和失落。這不就是馬拉松的意義嗎!如同作者的跑友苟良所說「痛苦並且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