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熱量消耗的速率來說,間歇訓練當然快得多。只是間歇訓練過程中主要的燃料是醣類,所以燃脂率相對較低。從前一節我們已經知道「最大燃脂強度區間」不會在散步或超慢跑的低強度,也不會在百米衝刺的高強度,而是落在中強度。但坊間有許多強調短時間的高強度間歇就可以減肥的書,像是「1 天4 分鐘!持續燃脂12 小時!」難道他們說錯了嗎?
這類書大都聚焦在同一個需求:「花很少的時間就能減很多肥(脂肪)」,而且這種短時間的運動都是高強度運動。這種說法對想要減肥的人來說,的確很有吸引力,因為把時間當作成本的話,這種減肥方式的CP 值,聽起來比很花時間的LSD 式慢跑高多了。
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純粹是噱頭,也是有學術根據的。根據來源是EPOC,這個字在台灣學術界的譯名是「運動後過耗氧量」。
運動前安靜坐在椅子上時,身體的耗氧量很低,經過幾分鐘激烈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再度坐回椅子上,雖然一樣是安靜坐著,但此時的身體會比訓練前需要更多的氧氣,這多出來的氧氣就是EPOC,而且更好的是,這些氧氣大都用來代謝脂肪。
簡單地說,就是練跑後身體的引擎還會繼續待轉一陣子,而且不是像熄火的汽車引擎,只是在散熱而已,它還會繼續動用身體裡的能量。在靜止狀態下仍持續待轉的引擎主要以脂肪為燃料,所以稱為「靜態燃脂」,而那些強調「花很少的時間做高強度間歇就能減很多肥」的書,主要就在教人怎麼練才能達到「靜態燃脂」的最大化。
某些體適能教練會在網路上批評像《1 天4 分鐘!持續燃脂12 小時!》、《間歇訓練:1 天6 分鐘,燃脂72 小時》這樣的書名太過聳動,感覺燃脂的CP 值更高。不可否認,這樣的書名比較吸睛,有助銷售,從生理學來解釋,這些書所下的標題並沒有錯。我們的確只要用高強度間歇練個幾分鐘就會持續燃脂12 小時,72 小時也沒有問題。因為就算不運動,身體的基礎代謝本來就會燃燒脂肪,而且訓練強度愈高,事後的EPOC 現象就會愈明顯。
像Tabata 或30~200 公尺的高強度短程間歇,的確可以達到兩種效應:其一,訓練過後靜止狀態下的燃脂率會比沒有訓練的人來得高;其二,若把時間當作成本,脂肪燃燒的克數當作效益。高強度間歇訓練的「報酬率」,會比低強度的長距離訓練來得高,意思是相較於慢跑,它所費的時間較短。只是這種訓練方式不太會改變體質,使身體裡的脂肪酵素濃度增加,所以肥肉去得快,回來也很快。
這兩種減肥方式並無對錯之分,就像投資一樣:報酬率愈高,風險也愈高。高強度訓練若無有氧體能與好的肌力做基礎,很容易受傷,而且也不容易持久,因為無法享受到運動的樂趣,變成只是為了消脂而訓練,才4~6 分鐘,腦內啡都還沒分泌出來就結束了,許多運動的美好滋味是在30 分鐘以上才會顯現的。
更重要的是,這種高強度間歇的訓練方式只是像特效藥,若想要大幅提升燃脂率,還是要耐著性子進行低強度長跑才能根本性地改變體質。只有在乳酸閾值(強度3 區)以下練跑,才能最有效地刺激到肌肉裡的粒線體、微血管、燃脂酵素與紅肌,有刺激才會進步。
所以低強度LSD 式的訓練跟高強度間歇訓練5 ,兩者在燃脂上的差別主要在於時間與效應,前者主要的燃脂時間是在訓練中,後者則在訓練後;以效應來說後者就像特效藥,但復胖率很高,因為它並沒有從本質上提升燃脂酵素,原本燃脂率就不高的人,一停止不練,肥肉很快就會長回來。
圖表8 . 5 說明了運動前,身體的攝氧量很低,剛開始訓練時因為身體忽然動起來,還不習慣,所以會形成暫時性的「缺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剛開始練習時會覺得特別痛苦,過了一陣子「熱開」後,反而覺得舒服。熱身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尤其在重要比賽時,先把身體熱開,可以避開起跑前幾分鐘的「缺氧」現象。
我們也都有過類似的經驗:運動結束後,呼吸與心跳還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逐漸恢復,就算呼吸恢復平靜,心率也降下來了,身體的攝氧量並不會立即降到訓練前的狀態。運動後這些相較安靜的基礎值所額外消耗的氧氣量,在運動科學界就稱為運動後過耗氧量(EPOC,圖表8 . 5中的綠色區塊)。
理所當然地,訓練強度愈高,時數愈長,休息愈短,EPOC 愈高。這對想減肥的人來說當然是好事,但對想要藉由規律訓練來變強的耐力運動員來說,EPOC 愈少(圖表8 . 5 中的綠色面積愈小)代表恢復愈快。恢復的速度對多日賽超馬跑者或環法自行車手來說,可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以他們要了解的重要課題是「如何減少賽後的EPOC」。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收操,對跑者來說,在練完主課表後最好不要立即休息,要再進行緩和跑。研究顯示,在高強度間歇訓練結束後進行慢跑,EPOC會比直接休息來得低,意思就是緩和跑的確會幫助恢復,使你明天還能保持一定的訓練品質。
【注】5 這裡所提的高強度間歇是指跑步200 或400 公尺,以及Tabata 這一類的間歇訓練,並不是指肌力訓練。這一類高強度間歇因為沒負重所以不太容易增加肌肉量。但如果是進行會形成肌肥大的肌力訓練,因為肌肉量變多了,燃脂率也會跟著提高。這就像提高燃脂率的兩個門派,一個是LSD 派,另一個則是肌肉派,雖然門派的進路不同,但都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養過倉鼠嗎?大家應該都知道倉鼠相當喜歡跑滾輪,常常在籠子裡跑個不停,而看著滾輪中努力運動健身的倉鼠,實在令人覺得相當療癒。每日郵報報導,英國有名熱愛跑步的39歲男子狄恩·歐沃 (Dean Ovel),日前在自家後院打造了一個高6英呎 (1.8公尺) 的巨型木造滾輪,他將在這個滾輪上連續跑24小時,為當地醫院的失智症患者募款。
這位兩位孩子的爸爸來自英國艾塞克斯郡邵森德鎮 (Southend),他一直在尋找能夠為當地醫院募款的創意,直到他有一天福至心靈,想出了這個點子。
狄恩說,這個想法是他在挑戰另一個「10天內完成8個馬拉松」慈善募款行動時想到的。他說,當時他想到,「我需要一個能夠有『交際』功能的挑戰,而不是像這樣一個人孤零零地跑著,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於是,當他後來與同事聊到這個計畫時,並談到不想在枯燥的跑步機上連續跑一整天,而且這一點都不吸睛,其中一位建議說,那何不試試大型「倉鼠滾輪」呢?這個點子像閃電一樣打中了迪恩,於是他便利用幾周的時間,以及500英鎊 (台幣2萬多元) 的資金DIY打造了這個重達65公斤的巨型滾輪,他準備在當地一家購物中心的中央大街上,在眾目睽睽之下完成這項慈善活動,因而認為心理因素可能是他最大的挑戰。他說,「真的像一隻倉鼠在一個大輪子上,並在大家注視的目光之下跑個不停實在會令我很不自在,而且我會很在意是否會在眾人之前跌倒。」
狄恩的38歲妻子長久以來一直為他的一些大膽但出於善心的舉動所困擾,不過,這次聽到這麼瘋狂的概念,她也只能淡定地搖搖頭走開。狄恩說,「她知道我頭腦裡會有怎樣瘋狂的想法,所以,我知道她這個搖頭而去的舉動,等於是同意我放手去做了。」
其實這種給跑者用的大型「倉鼠滾輪」並不是什麼創新。知名運動品牌在一些大型馬拉松前的博覽會上都曾建置過類似的裝置,讓跑者上場體驗,嘗試一下當倉鼠的快感。有些除了測速儀,甚至還連接上了發電設備,像最近的2015台北馬拉松expo就有,看你能夠讓幾個字發光。
狄恩過去跑馬拉松的最佳成績是3小時13分,而為了完成這項任務,他目前每天在巨型滾輪上練習。這個滾輪剛完成的時候,狄恩的29歲弟弟麥特,自告奮勇地當了第一個「白老鼠」,然而他上去跑了沒多久就跌了下來。狄恩表示,這巨型滾輪並不像一般倉鼠用的塑膠滾輪會慣性地一直轉動,一旦亂了腳步,巨型滾輪的速度很快就會慢下來。狄恩目前在滾輪上的最長紀錄是連跑2小時,但他希望能在正式挑戰那天到來之前,拉長到可以連跑3-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