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量、極簡、碳纖維板、零落差、避震…,這些是跑者們討論跑鞋功能時最愛的議題,但是當你要買跑鞋時,有注意到一個與緩衝程度、運動傷害息息相關的問題點-合腳性嗎?你又該怎麼找到最適合自己尺寸的鞋呢?下文是由物理治療師、也是美國第三方鞋履檢測機構Heeluxe 的創始人暨董事長Geoffrey Gray提出建議。
Heeluxe 已測試過數百名跑者,並與50個鞋類品牌合作,協助品牌透過研究改善產品。然而在該公司實驗室中,有四分之三的測試者穿了錯誤尺寸的鞋子,多數情況是鞋子太小,小半號到2號不等。而這些穿著小鞋的跑者有些已經習慣成自然,有些則感覺不適卻找不出原因。Geoffrey Gray 指出:鞋子越合腳,跑者跑起來越舒適,不只讓你有個愉悅的跑步經驗,一些研究更顯示「舒適度」在將低傷害風險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以往觀點認為,跑鞋的尺碼應大於其他休閒鞋或上班用鞋的尺碼,理由是運動中和運動後增加的血流量和水腫,會使你的腳變大一些,所以跑鞋也應該大半號。 然而,所有類型的鞋子都有不同尺寸,因為變異太大,無法精確地比較兩款不同鞋子的尺碼,我們只能拿一些可靠數據做參考,即腳底的長度與寬度。當你測量足底長寬時,以下幾點要特別注意:
1. 腳的長寬數字會因年齡、受傷、懷孕等因素發生變化:雖然都是成人,但18歲跟42歲時穿的跑鞋尺碼不同。為了讓數據更精準,建議每年可進行一次測量,可在選購跑鞋時直接於店裡測量。
2. 把水腫納入考量:為了讓跑鞋在長跑後還能合腳,可以選擇在晚間、跑步後,腳有點水腫的情況下去店面測量與試穿。
3. 避免沒試穿就網購跑鞋:比起網購跑鞋,到實體店面試穿購買會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鞋。一方面,訓練有素的銷售員通常會知道哪些品牌和款式的尺碼偏大或偏小、適合怎樣腳型的人,因為每個品牌、甚至單一品牌的不同款式,尺吋都可能不一致。另一方面,親自試穿才是了解跑鞋舒適度的唯一途徑。
4. 尺寸以大腳為主:一般人左右兩腳尺寸會有些微差異,而你需要一雙適合大腳的鞋子,小腳則可利用鞋帶、襪子去補強左右不平衡問題。此外,無論是測量腳底或試穿跑鞋,都應該在站立姿勢下完成。
5. 特殊狀況先諮詢:如果你有沒治療好的足部疾患,例如拇趾外翻,買鞋之前可以先諮詢足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
1. 以站姿將腳放進鞋內,足部大小和形狀應和跑鞋相符,腳趾不擠在鞋頭尖端或側面,鞋頭空間應符合腳趾變窄的幅度。
2. 繫緊鞋帶,鞋帶綁結的位置大約在舟狀骨上方,也就是腳背骨頭凸起處。鞋帶千萬不要緊到讓你感覺神經血管被束緊,鞋子和結之間可滑動1隻手指。
3. 站起身感受合腳性。長度的合腳性上,你最長的腳趾和鞋頭尖端之間,應留下一個拇指指頭的空間,請注意,最長的腳趾可能是第二趾而非大拇趾。至於寬度的合腳性,請檢察小腳趾有沒有感受到壓力?這樣的壓力要稍微比戴錶的手腕舒適一些。
4. 穿著走一段路,最好跑起來。此時檢查你的腳後跟會不會滑脫?有沒有任何摩擦或擠壓腳踝的感覺?同時,檢查鞋面是否和腳緊密貼合?如果鞋面隆起或者被撐開,你可能需要稍大的尺寸。
1-4步驟重複進行直到感覺正確為止,千萬別以為穿久了就能解決太過狹窄的問題,它應該要打從一開始就合腳。雖然,跑鞋的中底、緩衝墊等部分,在輕度磨損下可能會變得更好,但不會影響尺碼或合腳性。
.鞋款功能轉換時:為了某些情形,你必須為腳趾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多數跑鞋設計能在跑步(尤其上坡)時彎曲,此時的動作會使腳趾更靠近鞋頭。但是,帶有碳纖維板的跑鞋缺少這塊彎曲設計,選購時就能更加與腳貼合。Gray提醒,如果你買的跑鞋功能與以往不同,例如從越野跑鞋轉換到一般登山鞋,或是從一般競賽鞋轉換到碳纖維板跑鞋,你的最佳尺寸就可能不同。
.別忽略細節-你的襪子:襪子的厚薄可能影響你的選鞋標準,因為較厚的襪子需要稍大的跑鞋才能容納。每次跑步請盡量穿相同類型的襪子,並帶著這款襪子去試穿。但如果天氣不允許,例如冬天你一定要穿厚襪才不會冷、夏天又習慣穿薄襪,那麼不同季節就可能需要不同尺碼的跑鞋。
.如果鞋店沒有足測機:當鞋店沒有任何形式的足測機,不用擔心!雖然足測能夠提供良好的基準,有助試穿流程,但它不能取代你自己對鞋子的感受。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