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重量訓練的人越來越多,不管是使用槓鈴、啞鈴,或是機械式器材,都對增肌很有幫助。然而在鍛鍊時,這需重量會適時逐漸增加,每幾天或是兩周內增加,但是奇怪的是,怎麼越拿越重、力氣變大且進步神速,卻沒看見肌肉有明顯的增加?其實,很多人都誤以為舉重重量增加等於肌肉也增加,但其實並不完全。
ㄧ般來說,我們看到全身充滿肌肉的人總會認為他力氣應該也很大,或是能舉很重應該要長出很多肌肉?其實,肌肉力量大或小跟它的外在大或小沒有絕對的關係。肌肉力量主要是跟「肌肉神經的適應」、「肌纖維排列」有關,我們在運動當中的動作雖說要依賴肌肉才能完成,但是整個命令的執行是由腦部神經系統出發,也就是說肌肉就像神經的指揮兵,真正在背後指導運作的是腦神經系統,而神經的控制力越強,越能集結多條肌肉纖維合作,相對肌肉的協調性就越好。
在重訓前我們多半因為體能及控制力長期處於弱化狀態,神經系統無法有效掌控肌肉,無法把肌纖維集結起來壯大力量,就像ㄧ跟獨立的筷子,而不是ㄧ把筷子不容易折斷。 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大腦神經系統越來越適應,大腦利用肌肉的能力就會不斷進步,將有更多的肌纖維會被利用起來,力量自然更流暢的施展出來,而這也才是你目前肌肉量該有的力量。而在開始重訓約4~8周後,基本上肌肉纖維都被喚醒了,神經適應就會達到ㄧ定程度,之後變開始轉成肌肉適應,肌肉也才會增加。此外,搭配優質蛋白質攝取,更能維護肌纖維的健康。
培養運動並不是達成目標後就是終點,身體健康是必須一輩子經營的事業,運動也需要不斷維持下去才行。休息ㄧ至兩天都是在合理範圍,不僅可以幫助體力恢復,更有助於修復身體使肌肉增長。然而,當你超過3天以上沒有運動時,體內已經悄悄出現了變化,像是肌肉流失,導致讓外觀肌肉無改變、無氧運動的強度開始吃不消,肺活量也降低開始感到吃力,又或是會提早面臨肌少症的變化,這些嚴重程度不僅會影響到外在,連身體健康也會亮紅燈。
如果你有過ㄧ段運動的日子,其實不必太擔心,因為肌肉其實具備記憶性,只要再一次訓練啟動它,仍可以迅速恢復以往的肌肉記憶力以及體能。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在運動與訓練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都會聽到肌耐力這個名詞,但肌耐力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然而又該如何進行量測與加強呢?要進入這項主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何謂肌耐力!簡單來說,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是指肌肉克服某一非最大力阻力時,反覆收縮的能力;通常以15-20RM以上的負荷訓練為主。
而肌耐力也是健康體適能的要素之一,主要因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動作與肌耐力息息相關,例如在站立的姿勢下,腹肌與背肌無時無刻都必須要對抗著地心引力,因此,如果背部或腹部肌耐力較弱則容易出現下背疼痛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常見的文明病之一。
美國運動醫學院建議在開始從事力量訓練之前,必須要先進行肌耐力的測試;透過這樣的測試將可以幫助你了解訓練的方式及計畫的擬定,同時還可以更輕鬆的追蹤訓練的進度。在肌耐力的測試動作上,最常使用的是計時型的伏地挺身測試,主要看在一分鐘內你可以進行幾下的伏地挺身動作;有了測試的數字之後,就可以透過常模表來比較自己的表現與同年齡之間的落差,並透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追蹤自己的肌耐力是否有所進步或衰退。
想要有效率的提升肌耐力,最常使用的就是以較輕的重量進行多次數的重複動作;根據一些研究表示,這樣的做法對於改善局部和高強度的耐力似乎是最有效的方式。在選擇肌耐力的運動時,可以挑選大肌群或多肌群的訓練,透過包含針對1-2個的肌群或多關節的複合式訓練動作。最常見的訓練動作包含有深蹲、弓步蹲、引體向上、伏地挺身及仰臥起坐等。訓練的頻率可依據新手每週訓練2-3次、進階者一週可以提升至4次、高階者可按照肌群的分類每週進行4-6次高頻率的訓練。
肌肉耐力的訓練必須與你的目標運動相關,無論是在進行槓鈴深蹲或是馬拉松比賽,再加上每週的訓練時間有限,就必須要考量是否將所有的時間花費在特定的肌肉耐力訓練上,因此,更有效率的提升肌肉耐力將會對於運動訓練的表現有所提升。
資料參考/journals、verywellfit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