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健身Street Workout對於台灣許多人來說都不會太過於陌生,尤其是在許多公園單槓場內都可以看到一群年輕人,他們運用如同體操選手般的動作在單槓、雙槓以及地板上,做出許多超乎常人的酷炫動作,也因為這些看似帥氣的動作,讓Street Workout快速在年輕人的世界裡發酵中!
這次編輯部採訪的是才年僅22歲左右的街頭健身比賽常勝軍林立新,本人看起來十分壯碩又充滿沉穩氣息的他,六年前卻是誤打誤撞的進入街頭健身這個領域。2011年底當時正在就讀高中的他,讀的不是體育相關科系,卻是選擇跟運動方面完全毫無關聯的餐飲,甚至,沒有參與任何跟運動相關的社團。
那當初,為何會接觸到街頭健身這塊領域?林立新表示:這真的完全是「無心插柳」出來的結果!原來,在高中時期的他與班上一位同學十分有話聊,而這位同學突然有一天問他:林立新反正你平常也沒事做,要不要跟我一起來玩跑酷啊?在當時完全沒有任何運動觀念與習慣的他,就莫名的跟著同學一起參加一個跑酷團的練習聚會,在某一次的團練休息時,看到有人在玩人體國旗與前水平這些他看都沒看過的超酷動作,在當時的他覺得能做出這些動作的人真的十分厲害,但要如何才可以練這些動作呢?
這些充滿視覺衝擊與力量的動作,立即激發起才高中的林立新,他便開始瘋狂的在網路上查詢這些動作的名稱與影片,在查詢影片及資料過程中才知道原來這些很酷很炫的動作,在國外有個名稱叫做Street Workout街頭健身,他也從那個時候才開始一頭栽進街頭健身這塊領域。
「2013年第一次參加台灣街頭健身比賽就讓我嚐到敗北的滋味!」林立新表示,當初的自己在亂練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很大膽的去報名參加,在台灣大學所舉辦的2013 街頭健身世界盃台灣台北站的比賽,想當然是沒有獲得任何的名次,當時的第一名是法國Kevin Soler選手及台灣的丁俊賢選手,當下雖然沒有獲得名次但卻認識許多的同好與吸取比賽的經驗,然而在比賽敗北之後的日子,自己依然是看著網路上國外的影片及查詢許多資料來做為自主練習的方向,另外,還特別去加強體能與動作上的訓練,緊接著在隔年的街頭健身世界盃台灣台北站的比賽上就獲得第一名,這對於練習大約兩年時間的我來說,在自信度上更是打入了一股強心針外,也是我想繼續練下去的動力!
在接觸街頭健身比賽之後,林立新開始知道街頭健身主要有分為靜態力量與動態花式這兩大塊方像,靜態力量看起來簡單但卻是需要用到身體的肌肉群很多,而動態花式動作主要強調的是身體要柔軟以及膽量要夠大,因為需要在槓子之間拋來拋去,所以動態花式就會需要很大的身體控制力道。了解了這兩大塊之間的差異性之後,他選定了以靜態力量為主再搭配一些動態花式為輔,來作為他最主要訓練的方向與目標。
因此,他開始進入健身房了解需要訓練什麼部位的大小肌群,才能去完成這樣一個動作以及如何讓身體力量更大更強壯!林立新感慨的說:「我們沒有非常專業的師傅或是街頭教練來帶我們,所以這些年來我都是在不斷的摸索與受傷中渡過。」所以,這幾年我開始吸收專業知識及積極參與國外比賽及擔任賽事評審,為的就是有一天可以有能力培養對街頭健身這個領域有興趣的人,並將我的訓練與賽事經驗傳承下去,這樣能避免他們在摸索期間浪費時間與受傷。
在訪談的過程中,林立新一直不斷翻找他手機裡以前的照片,就是要讓我們看看六年前的他與現在的他在外型上差異有多大,當他拿出照片給大家看的時候,真的很難想像以前從不運動的他,根本瘦的跟一隻猴子一樣!而現在他不僅擁有媲美健美選手般的肌肉量與均衡的身型外,還是許多街頭健身比賽裡的常勝軍!
但講到台灣選手跟國外選手之間差距時,他竟然說:「我這個身型在國外選手裡面還算是非常小隻!」原來在國外有許多的街頭健身選手,在比賽時都是以靜態力量融合動態花式來做動作設計,尤其,以美國、俄羅斯、烏克蘭、荷蘭與西班牙這些比較早玩街頭健身的國家來說,它們的選手幾乎很多都又大隻又靈活,常常可看到身高180幾公分的選手,比賽時在槓與槓之間擺來擺去做出許多花式動作,而反觀台灣街頭健身的選手幾乎都做靜態力量,不然就是都做純動態花式動作,但幾乎都是以做靜態力量做動為主,很少有可以將這兩塊融合起來一起呈現的選手。
另外,與我們交流較多的香港街頭健身選手,在比賽動作的呈現上也跟台灣很類似,都是屬於動作十分壁壘分明的方式,但它們幾乎都是以動態的花式動作為主,這點恰恰與我們台灣選手相反,因此,你可以在很多影片或比賽場上看到,很多香港街頭健身的選手都會選擇在槓上擺來擺去,最常看到的就是槓上360旋轉、擺盪360旋轉及屈身上槓這些動態花式動作,這都是我們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的選手在訓練上最大的差異性!
在訪談最後林立新也表示,街頭健身這項運動在台灣萌芽大約6-7年左右的時間,我們除了需要有更好的訓練環境與場所外,還要再搭配跟國外一樣的經驗豐富的專業教練與課程來做指導,相信這樣就能讓我們與國外選手之間的差距縮小許多,另外,也希望我自己未來能夠有機會為街頭健身運動作出更多的貢獻與推廣。因為,街頭健身它讓我找到人生的目標!
採訪、撰文/David
圖片攝影/鄧穎謙
島野雄實是日本「權威博士名醫」,他親身證實不用斷食也無須斷醣,三餐照樣吃外食,只花一年的時間就「自然瘦身18公斤」,並且維持十年完全不復胖。他的主張包括一定瘦的「5個生活習慣法」與「幕之內飲食秘訣」,同時建議避開觀念上的七個陷阱,及26個常見疑惑的解答。
在診察室,島野醫師會要求患者自己分析為什麼會變胖?為什麼瘦不下來?
「我最近很忙,都沒有運動,這應該是體重增加的原因」、「我沒時間運動,要是能動動身體就好了」……有不少患者都會做出這類自我分析。我想在各位讀者當中,應該也有人會回顧過去,覺得:「學生時代我很常運動,但是現在……」
在我們進行「肥胖治療」的現場,會利用四種治療法:
①飲食療法
②運動療法
③行動療法
④藥物療法
沒錯,「運動」當然能協助減肥。只不過,很多人對運動有相當大的誤解。例如患者A先生的情況是──
「◯◯,這次的體重掉很多喔!你是不是在生活習慣上相當注意呢?」
「沒有,我這次的跑步量很大,雖然真的非常辛苦,不過體重有減輕就好!運動真的發揮了減肥功效呢!」
但也有像患者B先生的情況──
「我像以前一樣很認真地定期去健身房運動,但是體重完全沒減輕耶!運動根本沒效吧?!」
有人說運動能讓體重減輕,有人說就算運動體重也不會減少。究竟誰說的才是真的呢?運動真的能有效減肥嗎?
「運動能使體重減輕嗎?」對於這個單純的疑問,答案是「七千大卡」。
那麼,要運動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消耗七千大卡呢?舉例來說,體重六十公斤的人跑步一小時,大概能消耗五百大卡;在游泳池游泳一小時,則消耗約四百大卡。
這麼一算,七千大卡簡直就像天文數字一樣。用跑步來換算,等於一口氣跑完兩趟全馬(約八十四公里),體重就能減少一公斤。但一般人每週去健身房運動兩、三次的程度,根本無法達到跑兩趟全馬的運動量。
聽到這番話,我想不少人都會很驚訝。
「醫生呀,先等一下。我以前曾在公司的運動社團進行超級大量的運動,那個時候光是三天的集訓就瘦了四公斤喔。這是怎麼回事?」
從結論來說,「靠運動讓體重減輕」幾乎都是水分在作祟。只要劇烈運動,身體的水分就會變成汗水不斷排出。不過,這其實是暫時的,也就是身體短暫處於「脫水狀態」。
運動也和極端的飲食限制一般,會有「自己在減肥」、「自己在做對身體有益的事」的感覺,不過並不是只要運動就會變瘦。當然,運動能消除壓力、提升心肺機能、提升肌力以增加基礎代謝等,有非常多的好處。
另外,男性特別容易認為「既然以前都成功過了,我應該能靠運動減輕體重」。可是,有些案例則是患者覺得「我今天跑了三十分鐘,所以可以多吃一點」,就比平常多喝一點酒、吃甜食或冰品等,這類運動後的小犒賞對「減肥」來說,只會帶來反效果。
利用運動來減肥時,千萬不能忘了這些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