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初,肯亞選手 Hyvon Ngetich 在德州奧斯丁馬拉松終點前爬行完賽的畫面是否令您印象深刻?2014年,另一來自非洲納米比亞的選手貝雅塔·奈甘寶 (Beata Naigambo) 在英國格拉斯哥大英國協運動會的馬拉松賽上,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她在終點線幾公尺處身體不堪負荷倒下,隨即奮力從隔板上起身往終點線痛苦地掙扎前行,一過終點線她也立即體力用盡倒地不起,戲劇性的畫面令人動容。
據 namibian.com.na 網站報導,奈甘寶在2014年於格拉斯哥舉辦的這場馬拉松賽的終點前,以戲劇性地癱倒在隔板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當她跑進終點一百公尺處時,看起來胸口已經非常疼痛,她緊緊抓著別在胸前的號碼布,像是力氣快要用盡一樣地往前跑。等到了距離終點線僅數公尺處,她似乎體力已經到達極限,整個人無力地倒在路邊的隔板上。
奈甘寶第一次震驚全場觀眾是在2006年於澳洲墨爾本所舉辦大英國協運動會上,她參加馬拉松賽時,也曾在15公里處倒下。那次她被診斷出低血壓與缺鐵性貧血,這是常見於營養補充不足的女性運動員身上的症狀。
在2008年,奈甘寶差點錯失參加北京奧運的機會,她在賽前一個月曾因伴隨缺鐵的感冒中斷了練習。2013年,她也在莫斯科世錦賽的馬拉松上,才開跑16分鐘,跑了5公里的她又搖搖晃晃起來,接著立即倒地失去意識。在那場比賽,由於天氣異常地酷熱,她的同伴選手 Helalia Johannes 和 Leena Ekandjo 也未能完賽。
奈甘寶是納米比亞頂尖長跑選手之一,曾以2小時31分的佳績於2009年荷蘭 Eindhoven Marathon 封后。她於2008年北京奧運獲得馬拉松女子組第28名、2012年倫敦奧運38名的成績,不過,今年初北京世錦賽的馬拉松項目,她也以未完賽 (DNF) 作結,幸好於稍後的漢堡馬拉松奪得第三名的成績,並跑出個人最佳成績2小時27分28秒。
根據 namibian.com.na 網站說明,奈甘寶一系列的狀況並非偶然,許多女性運動員都可能遇到這樣的情形。
加拿大名將保拉·芬德利 (Paula Findlay) 也經歷過相似的命運,她在2012年倫敦奧運女子鐵人三項比賽中,從熱門的奪冠人選,竟落得以最後一名作收的結局。
「我不知道我在倫敦發生了什麼事,」芬德利後來對記者說道。「我的腿好像殘廢了一樣,我完全沒有力氣了。但我本來認為這是一天之中所累積的壓力和緊張與當天的種種不順所導致。」
缺乏鐵質在女性耐力運動員之中更為常見,因為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因為出血而流失大量的鐵。
跑步和高強度的運動訓練會導致身體裡的礦物質存量拉警報,如果運動員在他們的飲食沒有攝取足夠的鐵,這樣(加上各種其他因素)會導致鐵的缺乏。
在耐力運動的過程中,早發性疲勞是一種許多(特別是女性)運動員的一個常見抱怨。
過度訓練、壓力,或許多其他外部因素會引起疲勞,但很多疲勞的情況是由於血液中缺乏鐵,也就是所謂的貧血。
鐵這種微量元素,是人體的紅血球或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在人體有氧活動期間擔任輸送氧到各種肌肉和組織以供使用的工作。最近的研究表明,耐力訓練對於鐵質會有更多需求,而且許多運動員都無法滿足身體這樣一個額外的需求。事實上,有75%的18至44歲女性並沒有攝取足量富含鐵質的食物,這樣來說,對於鐵質的儲備枯竭是不可避免的。
建議所有耐力運動員,尤其是素食者,為了防止缺鐵性貧血,並保證自己有最佳的健康和運動表現,頻繁地監測身體的鐵質狀態,包括生物化學和營養分析是必要的。
奈甘寶自從在2006年於澳洲被醫生檢驗出此症狀之後,據說已經在接受治療,但這對於減弱她再次發生類似悲慘結局的恐懼並沒有太大幫助。
鑑於她的病史,和她最近的復發,社會大眾對於納米比亞隊的後勤工作人員是否採取了對運動員適當的福利與營養補給措施引發了一些爭議。
雖然奈甘寶的病情可能不是非常極端,不過這也引起了對她長期健康方面的擔憂,如果她繼續參加這種艱苦的、可能致人於死的長距離賽事的話,難保下一次不會有什麼意外。
在2014年4月的第34屆倫敦馬拉松上,一位42歲的男性跑者在賽後死亡,這是在三年內第二度發生,關於心血管突發狀況導致死亡的事件。
此外,在同年4月,於紐約首次舉辦的搖滾半程馬拉松上,有兩人在終點前與接近終點時不支倒地,後來被宣告死亡,死者分別是31歲和35歲。
還有三位跑者在2009年的底特律馬拉松接二連三因為心臟驟停,在幾分鐘之內死亡,這導致了許多對於耐力賽事主辦者應該重新評估參賽選手的醫療需求的提醒和建議。
大多數的耐力運動活動,如馬拉松和一些障礙路跑賽,只要求參賽者簽署跑步之前的免責同意書。但一些專家認為,賽前也應該針對所有參賽者做一些物理或壓力測試比較好。
令人期待又具考驗的比賽日即將來到,在理論上我們都知道,在賽前幾周那些讓人緊張不安的情況下,很難說服自己,將練習的速度壓低或穩定,因為此時心裡只一個聲音:「會不會無法完賽呢?」如果不調整這樣的心態和練習狀態,便容易忽視整體的生理變化,而這種變化只有當你平衡了正常訓練的壓力和跑步的精準度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舉一個例子:當你正常訓練時,腿部肌肉實際上會變得更強大。一項泰勒大學對越野跑步者的研究發現,在肌肉收縮期間,肌肉大小相關基因的訓練後反應會增加兩倍。其他好處還包括提高攜氧紅細胞和減少壓力荷爾蒙,因此能夠讓比賽時間提高2至4個百分點。
所以,要想在休息和保持健康之間找到正確的平衡,你必須考慮要花多長時間逐漸減少訓練量,其中包括減少多少公里數、多長時間跑一次,以及在這段時間裡會做多大的努力。把這一些規劃和理想打成一張計畫表,你就能到達起跑線,並充分將這些過去的努力都使用在這個比賽中。
減少里程並不代表著停止練習。這個目的是保持大致相同的跑步頻率和艱苦的訓練,只是縮短菜單。例如:如果你平常的訓練方式是10×400公尺,在比賽日前兩週,可以調整8×400公尺,最後一周調整6×400公尺。
鍛鍊強度會比跑步頻率更難一些,但應該保持配速的穩定度,尤其在逐漸減少訓練與艱苦的訓練之間。即使減少了訓練時間,但仍要保持連續性,對於避免在跑步的過程中失去體能是至關重要的。
在馬拉松的前一到三周,通常跑者們會逐漸縮短訓練的持續時間。但正確長度應取決於你訓練的多少:你累積的疲勞越多,所需要恢復的時間越長。嘗試不同強度的持續時間;直到比賽開始的前幾天,你會漸漸發現自己已經找到一個適合的強度了。
Meta分析針對27種不同的強度研究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最好的結果是將里程減少到正常負荷的40到60%。若你比賽時的里程越高,你的訓練量就越需要減少。例如,在第一周跑80%的正常里程,最後一周跑60%即可。
此外,跑馬拉松需要的肌肉透過跑步來訓練是最好的。練習時間越少的人,越是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跑步上。另一方面,睡前10分鐘、洗完澡的5分鐘或在一些無法跑步的時間裡,可以做一些不只是腳部、而是強化全身的肌力訓練,這樣能跑出更好的成績。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瀅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