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處方這個名詞在近幾年來由於運動風潮及健康意識的崛起,逐漸的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與濫用,然而,要知道所謂運動處方裡的「處方(Prescription)」兩個字,在醫學領域裡是指醫生針對病人的症狀輕重,給與適合的醫藥來改善患者的病情,因此,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就是由運動或復健相關的生、治療師或是教練,特別針對一般大眾、復健病患或是運動員等等,依據他們身體的肌耐力、肌力、年齡、心肺功能、柔軟度以及過去病史等等的身體狀況,來制定適合當下的運動強度、項目、持續時間以及頻率,安排精準的個別化訓練課程。這次,我們特別專訪到長庚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研究所-王鐘賢教授,並透過王教授的研究及專業領域,來了解現階段的科學化運動處方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
長庚大學醫學院王鐘賢教授:透過科學化模組分析才能準確規劃出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
運動風險的管理
現任於長庚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研究所的王鐘賢教授,在大學時念的是中山醫學院復健醫學系,接著進入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研究所與基礎醫學研究所就讀,並取得生理研究所碩士及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因此,專業研究領域包括有心血管學、運動醫學、復健醫學、藥理及生裡等等,尤其,針對運動生裡這塊更有一番研究成果及心得。所以,當我們一開始專訪的時候,王教授首先反問我們「你們覺得每天走一萬步和大家耳熟能詳的333運動原則」適合每個人嗎?答案當然「不是」,王教授表示:剛剛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話題「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
首先,我們來舉個例子,今天有兩個人都要用跑步機來達成同一種訓練目標,但這兩個人分別適合的運動強度、頻率以及時間一定都不會相同,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竟相同,因此,才會出現我們所謂的「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我們也可以稱為F.I.T.T(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種類),而不能用一個很簡單初淺的每天一萬步或運動原則333,來套用於每個人的身上(所謂的333就是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運動三十分鐘;且每次運動心跳速率需達到每分鐘130以上),但這個簡單的口號我們可以將他當做是一種健康政策推廣的方式,讓廣大的民眾都能有健康運動的基礎概念,但這絕對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健康管理原則,這也是現在大多數人在從事運動時,所不知道的運動風險管理。
為何需要發展運動智能中心?這就是一種運動風險的管理。
運動不該只靠意志力
王教授表示:一般人都相信適當的運動能對我們身體帶來許多的好處,但相對來說不適當的運動,有可能也會帶來一些壞處,甚至,可能會帶來某些致命的危險因子,例如我們常常在電視上看到,有人跑步跑到猝死或是登山到半路突然休克,這些都是屬於運動的風險,因此,運動工具的設計與生理回饋系統就變得格外的重要,唯有透過一些數據的回饋與設定,我們才能更精準了解適合自己身體的運動方式,來降低運動所帶來的風險,讓身體能透過正確的運動項目及強度更加健康。接著王教授還表示:像之前柯文哲市長要騎單車挑戰一日雙塔的活動,在挑戰這項計劃之前他們的團隊在日常訓練時,相信應該會透過一些生理感測數據以及環境因子來做為事前的科技預測,制定出適合柯文哲市長本人的訓練方式與路線規劃,讓他能在最安全的設定之下完成這項艱難的挑戰,否則光靠意志力這件事要來達成這麼長距離的運動,對於健康來說可能會造成一個嚴重的傷害,這就是我們要透過科技制定出運動處方的主要用意,而不是單單只光靠一個教練,在旁邊叫他要如何騎車去完成這項運動。
運動不該只靠意志力這三個字!
透過分析找出關鍵因子
另外,王教授又舉了一個例子;當我們家中長輩因為年紀大經常走路會跌倒的時候,一般的人都會直覺認為是老人家的腿部肌力不好,所以,為了預防他之後會時常發生跌倒的狀況;就會希望他能進行一些腿部肌力方面的訓練運動;但有想過真的是腿部肌力不足造成的嗎?有沒有可能是視力不好、平衡感不好或柔軟度不足,讓他只要一個轉彎的動作就會發生跌倒!該如何能知道這些問題?這時後我們就必須透過體適能評估系統模組進行一些測試動作,透過這些動作分析出心肺耐力、柔軟度與肌耐力等等的狀況,並透過分析報告表內的雷達圖,找出造成他會常跌倒的關鍵因子;接著再針對這個問題來制定適合他的運動處方與管理,而不是一直叫他去做腿部肌力訓練的動作。
唯有透過特定的動作及分析儀器,才能找出造成問題的關鍵的因子。
科技運用在運動產業
近幾年來,大家也都開始發現有很多的科技產業,將一些智慧型產品運用在運動這塊領域上,例如我們常見的心率錶、機能性運動服飾以及運動眼鏡等穿戴式裝置的設計,都是透過人體的生理感測器去偵測出目前你的心率、運動強度與外在環境所會遇到的障礙等等狀況,進而告訴你該如何去克服或進行某些訓練,才能更有效率達成你原先設定的目標避免所謂的運動風險。
運用智能科技能有效完成目標,並避免所謂的運動風險。
運動處方的基本定義
因此,運動處方的擬定是以不同的個體,根據不同的需求與不同的特性來「量身訂做」,因此,在所有處方規劃時必須依據每個人運動的目的、種類、強度、頻率、時間來制定,唯有透過運動工具及科技數據分析,才能有效且正確的判斷出哪種運動處方適合自己的狀況,這才是「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的基本定義。
關於王鐘賢教授
現職-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碩士(博士)班/教授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 復健醫學系 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院 基礎醫學所博士
經歷
長庚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研究所: 教授兼主任
長庚醫療體系 心臟衰竭中心: 心臟復健研究顧問
工業技術研究院 服務系統科技中心: 資深特聘顧問
專長領域
運動劑量科學化:運動處方與健康促進/疾病預防
結合環境因子之創新復健醫療策略:運動合併低氧介入與健康促進/疾病預防
心臟衰竭之生物/功能指標至臨床治療:轉譯復健醫學之實踐與落實。
學術成就
第一屆國家科學會委員會 吳大猷 先生紀念獎
國家科學會委員會 [ A 級] 主持人研究獎勵
科技部 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獎勵
長庚大學 研究優良教師
中山醫學大學 研究傑出校友
發表國際性學術論文共計一百餘篇(SCI)。論文成果已為復健醫學、運動科學等相關教科書收錄,並獲登載於英國醫學百科全書 [“Exercise and haemostasis in health and disease” on Medical Encyclopaedia]。
擔任二十餘本SCI級國際學術期刊審查或編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