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邊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椎間盤突出是因為在長期久坐或經常搬重物的情況下,椎間盤產生了退化性的改變。它的外環破裂,中間髓核組織(80%是水分)從破裂處突出,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典型的症狀。
1. 下背痛,可向下擴散至後腿。
2. 坐骨神經痛。
3. 肌肉痙攣,且用力後加劇,如咳嗽、解便、彎腰、 舉物、直抬腿。
4. 深部肌腱反射減弱。
5. 患側神經所管轄的區域感覺遲鈍。
在椎間盤突出症剛發生的最初一週內,是急性發炎期。下床時,病人應先從仰臥的姿勢,將身體小心地向無痛健側的側臥,即健側在下、痛側在上。再將兩側膝關節彎曲,緩緩把雙腳移到床外,然後慢慢用手肘及手部把上身撐起來,患者便可很容易地坐起。如此可減少腰部屈曲,側轉等不利動作的機會。
物理治療可以利用,肌筋膜放鬆、伸展運動、脊椎姿勢矯正、運動治療、神經鬆動術、頸/腰椎牽引治療...等方式。來達到不讓椎間盤壓迫到神經、讓脊椎減低壓力來改善其徵狀。
運動部分減少跑步,改用其他較緩和的器材,如:踏步機。這樣低衝擊力的運動能讓你維持耐力,同時不停止訓練。
參考資料
當攝取過多糖分時,可能影響身體骨骼生成、加劇肌肉衰退,進而降低骨質量,增加往後發生骨折的機率,特別對於已是骨質疏鬆高風險的中老年族群而言,每日的糖分攝取量更是不得不多加注意。一般人骨質大約在30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中年以後骨質每年平均減少0.3%~0.5%,如果骨質流失過多,會讓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導致骨骼變得脆弱,甚至只要稍微撞到或跌倒就會骨折。
糖分對健康的影響甚大,當若攝取過多時,容易催化體內的糖化作用,最終生成對人體有不良影響的「糖化終產(AGEs)」,造成膠原蛋白變質、劣化,不僅會讓全身器官和組織慢性發炎,還會導致皮膚出現皺紋鬆弛甚至蠟黃暗沉,還會增加蛀牙的風險。「糖化終產物」會影響骨骼裡的膠原蛋白,減少骨骼的有機物與礦物化基質,減少骨骼的強度,使得骨骼脆化。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骨密度正常,但因為骨骼強度較差,仍是骨折高風險族群。「糖化終產物」同時也會影響體內的蛋白質合成功能,降低肌肉的質量與強度,加劇肌肉衰退的速度。
骨質開始疏鬆,女性比男性更甚,由其是停經後之婦女,由於內分泌不平衡,疏鬆得更厲害,即骨質新生率小於代謝流失率。然而當營養不良、蛋白質缺少、缺乏運動、長期臥床、長期之石膏固定、內分泌(賀爾蒙)不平衡、抽煙、喝酒等,都會減少鈣質之吸收而導致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患者只要受到一點外力,就會造成骨折。因此除了補充鈣片外,民眾平日也應盡量減少糖分攝取、多運動,提早做好預防措施,降低日後骨質疏鬆及骨折風險。
至於如何執行減糖或無糖飲食管理,其實可以從市面上包裝食品來了解。市場上約有七成糖分潛藏在日常包裝食品中,無論麵包、優格,甚至健康食品都可能含有糖分。因此,除了應多留意食品營養成分,民眾平時用餐時不妨多選擇原型食物,以減少多餘糖分及加工物的攝取,養成戒糖的飲食習慣,若覺得一下要改為無糖太困難,可以從降低每週飲料與甜食的頻率開始,再逐步減少每次飲食中的糖分,就能無痛戒糖來迎向健康。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銀髮族骨折的預防與治療
責任編輯/妞妞
好奇心真的會殺死老貓嗎?打開潘朵拉的盒子,真的只有煩惱和問題嗎?
好奇心,在我們傳統印象中似乎不是一個好的東西,它總是帶來麻煩;然而根據近代科學研究發現,好奇心不但能幫助你生存,而且讓你的腦子保持年輕活力。
好奇心是大部分生物的基本生理行為之一,同時也是學習與生存的關鍵動機;生物體之所以具有好奇心,其功能之一是幫助降低事務的不確定性;透過好奇心,生物會本能地去探索周遭環境的各種相關事物,並透過接觸體驗後,將結果儲存於記憶之中,透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增加面臨各種生存問題時的解決能力如食物的種類、危險的動植物等。
根據美國及英國醫學研究結果顯示,擁有適當的好奇心對於人體在學習以及腦部活化有以下幾個的優點:
1.增加學習效益
2.強化記憶能力
3.讓人心情愉悅
在實驗中發現,對於能夠引起好奇心的問題所產生的記憶效益,除了在直接針對該問題的相關事物上能誘發學習機制,使海馬迴( hippocampus)的活動增加,強化記憶能力之外,在其他沒有直接關係的事物上,也會產生溢出效果,進而對於人整體的記憶能力有正面的幫助。
在經過好奇心的誘發下並進而發現答案的學習過程中,會強烈刺激腦部的腹側被蓋區( ventral tegmental ) 與伏隔核( nucleus accumbens)相關的獎勵回饋機制,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也就是說當問題愈能夠引起好奇心及興趣時,愈能夠刺激腦部的學習及回饋機制。
由於人體腦部需要借助多巴胺來誘發的回饋機制,會隨著時間的累積逐漸降低其功能及效率,專家建議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保持高度的好奇心,激發時常學習新事物及發現問題的動力,有助於預防或減緩年齡增加過程中的腦力退化現象。
對生活充滿好奇心,堅持太陽底下永遠有新鮮事,有助你保持年輕活力!
關於徐蔚人 ( Ivan Hsu )中國文化大學
- 運動教練研究所 碩士
- 運動與健康促進學系 兼任講師
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NSCA
-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CSCS
- 私人教練CPT
英國跑酷運動機構 Parkour Generations
- 跑酷體適能訓練師 PFS
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協進會
- 合氣道三段
美國TRX懸吊訓練系統
- 指導員
澳洲有氧體適能協會FISAF
- 健身指導員
經歷
中國文化大學 運動教練研究 碩士
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NSCA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CSCS
私人教練CPT 英國跑酷運動機構 Parkour Generations
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協進會 合氣道三段
美國TRX懸吊訓練系統 指導員
澳洲有氧體適能協會FISAF 健身指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