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統計,3歲以上的孩子每週至少需要運動150分鐘,隨著時代的演進,孩子能有的娛樂不再只是大自然或者鄰居的同伴,更多的是3C產品圍繞在他們身旁,所以每週運動150分鐘,有多少的孩子做的到?有多少家庭親子關係在電玩、手機與抓寶中流逝?
體適能不是單純體能運動,更包括了四肢大小肌肉、反應、感覺統合及腦力發展,它主要在訓練孩子的平衡性、敏捷性、協調力、速度、耐力及柔軟性,藉由適度的體適能運動來開發孩子應具備的各項能力。
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很強的運動能力,比如很早就能翻身、爬行,走路有比同齡的孩子穩和早,使得父母以為,這就是運動天賦的表現。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運動能力卻開始被同齡人追平甚至超過,這是為什麼呢?
不同成長階段的小朋友,均需要不同程度的體能活動。六歲之前,身體運動系統在發展中,此階段可讓孩子自由活動,簡單如去公園跑跑跳跳、跳繩、擲球都可,從中刺激大小肌肉,提升協調能力。六歲至十三歲左右,人體肌肉力量直線上升,是成長的轉捩點,此時進行有系統的運動訓練最為安全及具效率,小朋友的成功感及進步空間亦較大。
要培養小朋友對運動的興趣,最好從小開始,當孩子願意玩或運動的時候,父母也要陪伴、跟著一起做,並知道該選擇什麼運動?!
開始時如何吸引小朋友的興趣,相信也令不少爸媽懊惱。其實很多運動都適合做親子運動,如游泳、騎腳踏車、跑步及球類活動等,重點是父母要與子女一起參與。現代有許多父母一方面叫孩子多運動,卻將孩子丟在一旁玩耍,自己就坐在家中看電視、上網,而孩子3-5歲恰恰是模仿期,這樣要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更是困難。透過與孩子一起運動,父母也可以建立榜樣,讓子女學習,久而久之,孩子的運動動機自然增加。
舉例來說,小朋友跑步,對於耐力、速度、四肢協調亦會改善,於其他運動表現也有助幫助,可增強自信,加上現在兒童肥胖問題嚴重,帶入有氧運動有效消除脂肪,可減低將來罹患慢性疾病機會。剛開始練習不妨加入小獎勵,可成為一種動力,令小孩覺得運動是開心的,不是交差,當投入成為興趣,就無需再用這些方法。
在運動的過程中,家長應多鼓勵孩子,給他信心,並引導他們完成整個過程。此外,也可約親朋好友的孩子、家人一起玩樂、彼此影響,有助增加運動動機。
除了以上方式,平時當孩子在動的時候,在一旁觀察的我們,也可以利用錄影功能,將孩子的跑姿,遊戲時的樣子錄下來,然後跟他們一起觀看,再找一些地方稱讚他,例如:你跑步時的眼神很認真、很堅定、腿抬的很高、姿勢也好穩定,真的好棒喔!如此孩子才會覺得父母肯定自己,自信心才可建立。但父母請記得,讚美說話要具體一點,故此學習幾個相關運動的專業術語是有需要的。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中增添趣味,可於運動中加入遊戲元素,練習之餘亦可玩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勝出,以增強其自信及成功感。
剛開始練習時,十次至少讓孩子贏八九次,無論誰輸誰贏,事後父母都要與小朋友溝通,例如:「我就知道可以贏我,因為你好專注、都沒有分心餒!」這樣孩子可以從中學習正確的運動態度,過程中需顧及小朋友的感受。待孩子熟練後,可讓他們帶領大家遊戲、運動,教導父母及其他小朋友,令他更投入運動氛圍中。
運動與遊戲就是像這樣促進大腦的成長,這些都是做在家裡看電視、玩電玩無法獲得的正面刺激。在科學家執行的動物實驗裡也發現,能靠自我意志活動的受驗對象,其大腦比無法靠自我意志活動的受驗對象發展得更健全。由此可見,想讓孩子在智能上也有健全的發展,一定要積極地讓孩子從事運動。
所以不同階段的孩童,也有適合他們的體能訓練。以下的簡單建議,也是我經常跟子女們一起做的事。
七、八個月大︰父母可用玩具吸引嬰幼兒多些爬行,刺激手腳大小肌肉的協調。
一歲以上︰學行階段,每日可抽十多分鐘與他玩玩擲球遊戲,走動一下。
兩、三歲︰每日散步半小時,有助提升小孩平衡力、身體協調。
四、五歲︰平衡力發展穩定,可教小孩跳繩、騎腳踏車、走平衡木、游泳等,過程須循序漸進。
幼兒體適能運動,值得每一位父母去了解與學習。教育與投資孩子,除了花費請家教、送去補習班外,還有更重要的是是誰陪伴在學習的過程。運動,是孩子與你的互動中最初始、最簡單、最有趣的方式。請讓體適能運動走進你們的家、你與孩子的世界裡。引發孩子的運動意願、提升運動能力的關鍵,就在父母手上,父母才是孩子的體適能教練。
關於Ivy三個寶貝的媽咪,專長為寶寶瑜珈、寶寶按摩以及兒童按摩。
專業證照
英國生之光嬰兒瑜珈講師
Rainbow kids yoga 講師
IAIM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講師
MISP國際兒童按摩講師
中華民國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專業講師
蒙特梭利教學法理論與教法(3-6歲)
保母人員技術士證
三個寶貝的媽咪,專長為寶寶瑜珈、寶寶按摩以及兒童按摩。
證照
英國生之光嬰兒瑜珈講師
Rainbow kids yoga 講師
IAIM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講師
MISP國際兒童按摩講師
中華民國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專業講師
蒙特梭利教學法理論與教法(3-6歲) 保母人員技術士證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大家出門都知道要全程戴口罩,但如果「使用口罩的流程」不正確,其實都可能潛藏著感染風險!你知道如何才能最佳化口罩的防疫效果嗎?以下是根據美國《科學人雜誌 SCIENTIFIC AMERICAN》記載美國 CDC(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於2020年11月更新有關口罩的指南,教大家如何在疫情大流行期間使用口罩,防止感染。
雖然目前為止,任何為了防止新冠病毒感染的口罩都無法做到完美防護,但相較之下,N95口罩是最有效的口罩類型,應留給每天需要跟感染者密切接觸的醫護前線使用;至於一般民眾則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門研究個人防護的職業與公共衛生專家Kirsten Koehler指出,口罩雖然無法完美防護,但仍可以幫助限制病毒傳播,尤其是當人們與感染者(其中許多人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接觸時。以下是在口罩使用流程中,讓其防護效能最佳化的建議方法。
1. 拿取口罩之前先將手洗乾淨。
2. 將口罩布面與臉貼合確保無間隙,上方貼合鼻樑上、下方蓋過下巴,完全遮住口鼻。如果口罩有正確戴上,空氣將通過它而不是發散到周圍,所以當你呼吸時可能使口罩內部感覺有些潮濕。
3. 依口罩款式,將綁帶套住耳朵或綁在頭部後側。
4. 戴上口罩後,考慮口罩的表面內外可能受到汙染,因此盡可能不要碰或調整它,如果碰了就要洗手。
有關口罩能多長時間發揮其效用的資料並不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你的呼吸足以使口罩變濕之後就應立即更換。上述的時間點通常在戴上口罩幾小時後發生,所以當你出門時間較長,盡可能攜帶預備口罩。
1. 不要觸摸口罩外層。
2. 只透過觸摸綁繩或耳圈鬆緊帶摘下口罩。
3. 將脫下的口罩放進密閉容器或袋子中。如果不再使用它,請丟入有蓋的垃圾桶;如果是可重複使用的口罩,建議放入可把開口摺疊密封的紙袋。
4. 最後別忘了,脫下口罩後要將手洗淨。
取下口罩後立即放進紙袋有兩個目的:讓口罩與外界隔離,紙張則可促進潮濕的口罩變乾。再次戴上可重複使用的口罩之前,將它放置在溫暖的地方(仍放在紙袋中)兩三天,建議在陽光充足的窗台、或是有如天然烤箱的汽車裡,因為病毒在越高溫度下會越快失去感染力。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織物上 2 天後將失去感染力;一週後,儘管口罩外部仍可以驗出病毒,但口罩內部已達無法檢測的水平。
另外,如果布面口罩要用水清洗,且你擁有個人的洗衣設施,可選擇放入洗衣袋與一般衣物混和洗,也可以浸泡在漂白劑約 5 分鐘後手洗乾淨。
戴上口罩後眼鏡起霧是很常見的事,這也是對眼鏡族來說尷尬的窘境。其實,這代表口罩並沒有完全貼合你的臉,如果口罩緊貼鼻子,空氣就不會從口罩的頂部漏出。運用以下小工具就能幫你改善口罩貼合度:
1. 衛生紙:眼鏡和口罩之間塞一塊面紙,既可將口罩擋得更緊,又可防止呼出的蒸氣上升。
2. 透氣膠帶:在口罩頂部貼透氣膠帶,可將其更牢固地固定在臉上。
3. 肥皂:鏡片內部塗上少量肥皂可防止霧氣形成。一項研究建議,可將肥皂水浸濕鏡片表面然後使其風乾。
資料來源/SCIENTIFIC AMERICAN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