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什麼是「深層肌肉」?
1
什麼是「深層肌肉」?
2
時常經痛嗎?專家:愛翹腳與壓力都會讓加重經痛
3
訓練筋膜的四大原則與注意事項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什麼是「深層肌肉」?

2017-03-10
知識庫 運動生理 保健

什麼是深層肌肉(Inner muscle)?深層肌肉就是一般泛指所有無法從外部觸及的肌肉,如果在運動分野,則定義為位於深處並負責維持姿勢與固定關節位置的肌肉,這種類型的肌肉並不負責執行強而有力的運動或是大動作,而是在肢體的活動過程中保持關節位置的穩定。

深層肌肉

如果把肌肉比喻為火箭,就是從火箭發射前到發射的這段時間,發射台必須做各式各樣的準備以支撐住火箭,同樣的,當我們要拿起一個杯子時,除了主要肌肉在活動以外,深層肌肉也正為了拿起杯子而不斷工作,正因為深層肌肉得維持住關節,並且支撐住淺層肌肉,杯子才能夠持續被舉起,而當目的動作完成後,主要肌肉便能休息放鬆,但深層肌肉卻為了能隨時做出下個動作而持續工作,因此容易累積疲勞,導致僵硬、痠痛。

在最早開始受到重視的深層肌群,就是肩膀的外旋肌群。例如棒球投手在投球時,肩膀內旋的動作是由胸大肌與闊背肌等上半身這些大肌群所共同運作的,因此能夠發揮強大的投摋力,然而在肩膀內旋的同一時間,外旋肌也正進行著逆向的轉動,原因是此時肩膀的負擔相當大,外旋肌群能夠穩固地支撐讓肩關節不至於脫出,因此如果外旋肌群的力量太弱,投球時肩膀的位置可能會移動而脫離,最終會導致肩關節的損傷。

棒球選手 ©wallstreetoasis.com

在西元1990年代初期,棒球投手開始會以滑索或是彈力帶來鍛鍊肩部的深層外旋肌群,後期逐漸開始受到關注的還有位於骨盆周圍的腰大肌、髂肌、豎脊肌與臀中肌等身層肌群,健康的肢體動作,必須顧及身體姿勢及關節位置的正確,能夠充分利用深層肌肉的身體,即使在靜止時也能增加代謝效率,形成不易發胖、減少脂肪囤積的體質,這就是廣泛被用來宣導說訓練深層肌群有助於瘦身的原因。

深層肌群是保持正確姿勢的重要肌群,因為即便是站立、坐著這些靜止動作也要用到它們,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時間相當長,然而如此像腰大肌這樣深層的肌群,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發揮功能,我們卻很難自我感受到,因此也特別難以鍛鍊。

當人體深層肌肉衰退,對於骨骼、內臟與韌帶的保護會變的薄弱,讓原本就弱化的骨頭更為脆弱,而要加強深層肌肉的不二法門,就是從現在開始持續的運動與肌肉鍛鍊,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減緩老年人的骨骼問題,也能從年輕時就開始預防肌群衰弱。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時常經痛嗎?專家:愛翹腳與壓力都會讓加重經痛

2019-11-21
生活觀念保健話題

許多女性們,妳們是否每當「好朋友」來時,總有幾天會讓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痛到在床上打滾、心情煩躁,無法如常的生活和行動,甚至連帶影響工作和生活?其實,這跟平常生活習慣有關。

時常經痛嗎?專家:愛翹腳與壓力都會讓加重經痛 ©sg.news.yahoo.com

妳為什麼會生理痛?

相信很多女孩都有這樣的經驗吧?「生理期」,這三個字對於某些人來說簡直就是揮不去的夢魘,讓女生們痛不欲生。這可怕的經痛到底是何方神聖呢?生理痛是子宮發出的第一個警訊,可能代表著嚴重的婦科危機,許多女生都採用忍耐的方式,覺得每個月就忍這麼幾天沒關係,一直到身體進行大反撲才去就醫,這時候往往都已經耽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造成身體的嚴重耗損,然而基本上,經痛可以被歸納為「原發性經痛」及「次發性經痛」兩種類型。前者是指身體沒有器質上的因素,而是先天的體質導致,人體的子宮內膜會分泌一種發炎物質叫做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導致子宮肌肉強烈收縮而引發的疼痛感,有些還會伴隨噁心、嘔吐、頭痛、下背痛、腹瀉等症狀。而「次發性經痛」又稱之為「繼發性痛經」,則大多與婦女疾病有關,像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骨盆腔發炎等所導致的經痛,年紀越長的女性,引發這種經痛的機率就越高。

©indiatimes.com

台灣無經痛症狀者只有7%

根據統計,台灣女生完全沒有經痛症狀者,居然只有7%,經痛雖然對許多女生來說是家常便飯,但也不能就習慣性忍忍,想說撐過去就好!當妳發現疼痛感突然每個月加劇,或是已經嚴重經痛一段時間,抑或是本來不痛,但突然就疼痛,導致不得不服用3~4天的止痛藥,這就很有可能是「繼發性痛經」惹的禍。建議女生們還是要盡早就醫,前往婦產科做詳細的檢查,這才是上上策。

壓力與翹腳更容增加經痛機率

本來就具有容易痛經體質的女生,如果處在強大的生活壓力下,或是平常因為愛喝冷飲、愛翹腳,或因身體受寒引起的血液循環不順,這些都會更加重病情和痛經症狀。除了醫療上的藥物治療,平常可多做一些緩和運動的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日常飲食上更是要多加注意。生理期期間,身體大量流失經血和營養素,通常會缺乏鐵質和血紅素,女生的體質也會變得較虛弱、抵抗力差、臉色蒼白,這段時期由於荷爾蒙變化,此時皮膚、頭髮狀況,甚至是情緒也是處於不穩定狀態,整個人經常看起來無精打采,這時候補充鐵質、鈣質等很重要。如果想改善經痛,除了改善生活習慣外,也可以透過飲食方面改善。但是,到底要吃哪種食物才能擺脫或是緩解惱人的經痛?

壓力與翹腳更容增加經痛機率 ©hellodoctor.co.za

4種適合女性的保健食物,讓經痛退散

1. 小魚乾:記得多補充鈣質 鈣質可以幫助肌肉放鬆、穩定情緒,如果血鈣不足時很容易加重子宮收縮,引起經痛。鈣質的攝取也因此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鈣質可從許多天然食物來獲取,像是牛奶、乳製品、甘藍菜、花椰菜、小魚乾、牡蠣、蛋黃、黑芝麻等,都是補充鈣很棒的食物來源。

2. 核桃:獲得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脂肪酸,主要能維持大腦及神經系統正常運轉,還能調節發炎及免疫反應。經痛大部分與前列腺素的作用有關,而Omega-3脂肪酸正好可以減少造成經痛的前列腺素產生,具有抗發炎的作用。 鮪魚、鮭魚、秋刀魚、鯖魚等深海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對於緩解經痛有一定的幫助。當然這不是唯一的 Omega-3 脂肪酸的來源,女孩們也可以從核桃、芥花油、亞麻仁油等植物來源獲得哦!

3. 深綠色蔬菜:「鎂」可以穩定情緒 鎂能抑制神經興奮、穩定情緒,並減少焦慮,才不會讓女孩們在經期時情緒大起大落。最重要的是,鎂離子與鈣質一起,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減緩子宮經孿。 富含鎂的食物有杏仁、腰果、南瓜子、黃豆、黑豆、全穀類、深綠色蔬菜 等,大部分以植物來源為主。

4. 番茄:含抗氧化營養素 多吃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特性的維生素對身體有一定的舒緩作用。這些營養素除了能有效消除自由基,降低身體氧化壓力,還能減緩發炎的症狀。

切記,女生生理期前後都要少食用誤擊性的食物,像是辣椒、冰品、冷飲等。此外,生理期期間多熱敷能放鬆腹部肌肉,溫暖子宮環境,進而改善經痛。

資料來源/ETtoday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凃俐雯
凃俐雯

訓練筋膜的四大原則與注意事項

2018-01-03
凃俐雯醫師書摘觀念保健知識庫

筋膜彈性並不非憑空得來,不同的訓練方式會使每個人的筋膜有不一樣的性質與走向。有變化性的訓練,相較於單調重複的訓練動作,更能夠讓筋膜變得強壯,這個變化性可以是動作角度的變化、節奏的轉換,甚至是負荷的改變。簡而言之,避免讓訓練模式「一成不變」,這樣才能夠刺激活化到身上不同的筋膜。

訓練筋膜的四大原則與注意事項

此外,單獨訓練某條肌肉,或者是單關節的訓練,對筋膜的刺激也比較少,例如:健身器械(肩推或者膝伸直等固定式器材)對筋膜的刺激就比自由重量(啞鈴或者壺玲)少很多。原因是健身器械的設計是針對單一肌肉,訓練時會將其他關節固定在穩定的狀態之下,只單獨活動某一個關節,讓某一個特定的肌肉收縮。
 
雖然這樣可以增加特定肌肉的力量,或者讓特定肌肉肥大,但是,器械訓練的缺點就是周圍其他的肌群或者筋膜,完全被固定住了。所以,在器械訓練時,周圍的肌肉筋膜都不需要收縮和做功,因此,周圍的肌肉筋膜當然也就不會有成長茁壯的機會。為此,筋膜的訓練盡量還是選擇用自由重量,避免使用固定式健身器材,這樣才能夠多角度、多樣強度變化,達到刺激筋膜的目的。

改變仰臥起坐的起身角度,就能鍛鍊到更多筋膜

舉例說明這個原理:仰臥起坐只能刺激到軀幹中央某部份筋膜(部分的淺前線和深前線),但如果能夠增加動作的角度變化,例如,仰臥起坐加上旋轉身體,那麼就可以多訓練到軀幹的螺旋線;又如果仰臥起坐加轉體,再加上對側的腳往前延伸,意即身體往右轉就伸出左腳,那麼就會多刺激到下肢部分的筋膜,例如淺前線、深前線與螺旋線;而上述的動作如果再加上雙手握小啞鈴,在轉體伸腳的同時將雙手延伸出去,那麼這個複雜的動作,就同時還會訓練到手臂線的筋膜。
 
其實,仰臥起坐已經比坐在健身器械上做捲腹,更能刺激到更多身體穩定肌群了,但是如果可以將動作一層一層疊加上去,增加動作的角度變化、負重、難度與複雜度,每增加一種挑戰度,就可以刺激到更多的筋膜,不僅能擴大筋膜線被訓練的範圍,也能夠提高筋膜被刺激的強度。換言之,訓練的強度越高,使用到的範圍越廣,筋膜訓練的效果就會越好。
 
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只是一直騎腳踏車,一直重複這個單調且相同的動作,即使你騎得再遠再快,除了心肺系統之外,其實大部分只訓練到大腿的肌肉,增加了大腿肌群的力量,但卻沒有辦法有效訓練到筋膜,筋膜的彈性也就無法增加;其原因就是騎車這個動作所用到的筋膜範圍太小且太侷限。事實上,騎腳踏的動作非常單調且重複,幾乎不需要用到筋膜的彈性或者力量,除非是騎車上坡,或者站起來騎車等較複雜有變化的動作,否則筋膜是完全無法被強化的。

最好的筋膜訓練是將動作一層一層疊加上去,每增加一種挑戰度,就可以刺激到更多的筋膜。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過於單調、低強度、節奏一致的重複性動作,對於筋膜訓練沒有幫助。此外,我們要如何檢視自己在做的訓練或運動,是否能有效訓練筋膜呢?以下提出六大原則,各位不妨自我檢視一番:

 1  全身性的動作比局部性的動作好

在設計筋膜訓練動作時,全身性的動作比局部性的動作好,也就是盡量是以「活動到越多的身體部位越好」,為什麼呢?舉例來說,跳躍比深蹲的動作涵蓋更多的範圍,因為跳躍除了需要先蹲下之外,還要用力跳起,那麼用力跳起的這個階段就會用到小腿後側肌肉,這個部位是單純深蹲動作不會去用到的位置。此外,大腿前側與臀部肌肉的力量,在跳躍動作中也比深蹲動作中用到更多。
 
此外,深蹲並沒有落地緩衝這個部分,跳躍才有,而落地緩衝這個部分,會挑戰到更多下肢肌肉離心收縮的力量以及筋膜延展的彈性,所以,跳躍對於筋膜的刺激大於深蹲,訓練效果也會比較顯著。因此,原地垂直跳、左右跳或跳箱等這類型的動作,對筋膜的訓練效果,就會比深蹲、分腿蹲或側蹲還要好。
 
同理,如果將動作涉及的範圍再擴大來看,波比跳的訓練效果又比單純地跳躍更好,因為波比跳是垂直跳與伏地挺身的結合,比跳躍多了軀幹穩定度與上肢力量的挑戰,能夠刺激到更多的深前線,並且多了手臂線的參與。
 
由上述介紹可知,設計筋膜訓練動作的時候,全身性的訓練比局部訓練的效果好,除了訓練的範圍會比較廣泛之外,訓練的強度也會因此提升,更能夠改善全身筋膜的協調性,所以,應該要盡可能的利用全身性的動作來做筋膜訓練。

 2  長筋膜線的動作比短筋膜線的動作好

同樣是訓練某條特定的筋膜線,如果可以一次訓練到「整條」筋膜線,會比分段訓練或者只訓練某一段的效果好。舉例來說,做彎曲手肘舉起啞鈴的訓練,這個動作只練到前手臂線裡的二頭肌與附近的筋膜,但如果是拿球拍做揮拍動作,那麼整條前手臂線的肌肉與筋膜都會被訓練到;如果揮拍前再加上拉拍動作,那麼對筋膜刺激的強度就更大了;再者,如果揮拍可以順帶旋轉身體,那麼除了整條前手臂線外,還能多訓練到螺旋線。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拿彈力帶綁住腳踝,做膝蓋反覆彎曲、伸直的訓練,那麼就只能夠訓練到股四頭肌與附近的筋膜,但如果將動作改成踢球的動作,那麼整隻腳必須先往後擺動,再向前伸直踢出,這個動作就能夠刺激到幾乎整條淺前線筋膜。
 
又或者說,健身房中的軀幹旋轉器械訓練,必須雙腳固定跪在機器上,然後轉動上半身,但是這個動作只訓練到上半身的螺旋線;但如果將動作改成轉身拋接藥球,那麼不只是上半身的螺旋線,甚至從骨盆到下半身部分的螺旋線筋膜也都會被訓練到。
 
因此,如果訓練的目標是筋膜,那麼就應該將動作做一些修改,盡量以筋膜的走向去設計,且盡量涵蓋同一條筋膜線越大的範圍越好。

 3  發力次序要從中心到四肢

預備動作是遠端肢體做反方向的延伸,也就是前面講的「預先的反向動作」,但是,這個預先的動作並非靜態的往反方向伸展就可以了,而是動態的往反方向預先延伸,整個過程都是持續在動,沒有靜止或停下來的時間。此外,動作的起始必須從身體的近端開始發力,也就是先從身體的核心肌肉群啟動,再依序由內而外,從中心到外圍,從軀幹到四肢有順序地啟動肌肉。
 
聽起來似乎有些複雜,但其實很簡單。在皮拉提斯的訓練中,常常會使用到類似的概念:一切的動作都從穩定核心開始,核心肌群先收縮穩定住軀幹之後,再收縮軀幹旁邊的肌群,接著才會收縮四肢的肌肉。舉例來說,要完成一個網球右手單手反拍的動作時,必須先將右手臂往身體左側擺動,讓手臂做一個反方向的動態延伸;接著,當要向右、向後揮出且打開手臂之前,胸椎旁的肌肉應該收縮好,然後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再收縮,將肩胛骨穩定住之後,棘下肌、小圓肌和後三角肌接著再收縮,此時手臂才會出現向後揮開擊球的單手反拍動作。如果在打到球之前,肌肉收縮的次序可以照著這個規則,那麼在擊球的瞬間,筋膜的力量就更能夠發揮出來。
 
發力次序正確,除了能將筋膜的力量完整發揮出來之外,也能降低受傷的發生機率,為什麼呢?以單手壺鈴擺盪的動作來說明,當我們要揮動壺鈴的時候,如果倒過來從遠端到近端依序發力,也就是手臂肌肉比肩膀周圍肌肉先啟動,那麼壺鈴開始擺動時,肩關節還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所以肱骨頭就很容易被往前推擠出來,造成肩部的傷害。由此可見,由近而遠的發力順序除了能增加動作的穩定度之外,也能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
 
因此進行筋膜訓練時,不論是基於優化力量的發揮或穩定關節、減少傷害,都應該要遵循這個由近而遠,由內而外依序收縮的的規則。

 4  動作逐漸複雜,避免單調重複

訓練筋膜比訓練肌肉要花更長的時間,一般來說,筋膜徹頭徹尾的汰舊換新需要六個月至兩年的時間,這個時間遠比肌肉成長的時間長多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了筋膜汰換的時間長短呢?如果知道這個速率的決定因素,或許就能提高筋膜訓練的成效了?
 
原則上,筋膜訓練成效的速率決定因素就是訓練的「複雜度」與「難度」,因為,如果每次筋膜訓練的動作都很簡單重複,那麼,筋膜被刺激的程度就會很小,訓練的效果自然也就不會好,筋膜汰換的速度就會很慢;反之,若訓練的複雜度與難度能夠逐漸提高,訓練的效果就會比較好,那麼筋膜汰換的速度也就會比較快;因此,訓練的複雜度與難度大小影響了筋膜的汰換速度,到底是只需要六個月或是漫長的兩年之久?
 
換句話說,筋膜對訓練方式也會有適應性的問題。一旦筋膜適應當前的訓練動作,那麼訓練的效益就會大幅度地降低,因此,訓練應該要逐漸地去「增加動作的複雜性」和「減少動作的重複性」,這樣對筋膜的訓練效果會比較好。舉個例子來說明,越野跑對筋膜的刺激,就會比在操場上繞圈慢跑要高出很多,因為越野跑的場地不規則,有上下斜坡,有樹木土堆等障礙,還有需要跨過的溪水等,全身的筋膜必須要因應這些地形,迅速地做出反應,所以越野跑的動作複雜度就比在操場跑步要高出許多;此外,武術套路也會比單純的蹲還要複雜,因為武術套路需要將許多蹲、跳、迴旋踢等動作連貫起來,一氣呵成流暢的演出,因此,就會比單純的蹲,例如弓箭步蹲或者深蹲等,對於筋膜訓練的效果高出很多;又或者拳擊動作中,除了練習出拳外,若再加入閃躲對方攻擊的動作,也會提高動作的複雜性,並且增加筋膜訓練的效果。
 
由上述可知,決定筋膜訓練的效果,訓練的複雜度與難度非常重要。話雖如此,仍然有其他影響筋膜汰換速度的因素,例如睡眠或營養狀態等,所以想要得到最快速的筋膜訓練成果,必須要面面俱到才行。

 1  避免動作太過僵硬乾澀

訓練時,動作應該要輕柔有彈性,不可以太過乾澀與僵硬。以跳繩為例,如果用腳跟落地,這樣的動作看起來就十分的僵硬,而且對腳跟會產生很大的震盪與衝擊,如此並沒有辦法訓練出筋膜的彈性,只是徒增傷害而已。但是,如果可以用前腳掌輕柔的落地,像貓咪從高處跳下一樣沒有製造出任何聲響,那就能夠練出筋膜的彈性。

 2  避免突然轉換方向

無預警且唐突地變換動作方向,對於筋膜彈性的訓練是沒有幫助的,甚至會增加受傷的風險。尤其是不流暢或者太僵硬的動作,例如,向前衝刺突然急停,轉換成向右衝刺,又或者現前的直拳,突然轉彎變成勾拳等。因此,筋膜訓練應該避免突然的轉換方向,應該要追求動作的順暢跟圓滑,讓動作是一氣呵成地做完。如果非要變換動作的方向,也必須要非常流暢才可以。

 3  避免依賴大肌肉收縮

訓練筋膜的時候,應該要盡可能地利用筋膜回彈的特性完成動作,而不是依賴大肌肉群的收縮去產生力量。也就是說,要盡可能的減少使用大肌肉群的力量,並且要盡量去控制動作的品質,讓動作輕鬆且流暢地完成:輕鬆就是不依賴大肌肉收縮,流暢就是增加筋膜的貢獻度。如果能夠減少對大肌肉群的依賴,才能讓筋膜在動作訓練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采實文化出版,  凃俐雯 著作《筋膜線身體地圖》一書。長庚大學中醫系畢業,中醫、西醫雙主修,並取得復健專科醫師執照,專長是運動醫學、復健醫學和針灸。熱愛各種運動,在大學時期因為運動傷害導致肩關節脫臼之後,下定決心走向運動醫學的領域。致力於推廣各種運動治療和運動恢復的概念,深信運動傷害最終須以運動訓練來治療和預防。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了解,很多運動傷害其實能夠不藥而癒,而正確的運動訓練才是關鍵。

■ 人體全身8條筋膜線,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1)淺背線 負責維持人體「直立姿勢」,將身體像「帆船的桅」一樣垂直地拉起來。
  (2)淺前線位於身體前側,與淺背線互相平衡,一起提供人體直立姿態的支撐力。
  (3)側線 位於人體的左、右兩側,負責維持身體左右平衡,避免傾斜。
  (4)螺旋線 以「雙重螺旋」的方式纏繞身體,讓人體做出「軀幹旋轉」的動作。
  (5)前手臂線 將手臂前側與軀幹連接起來,負責手指、手肘、肩膀所有「彎曲」與「內收」動作。
  (6)背手臂線 將手臂背側與軀幹連接起來,負責手指、手肘、肩膀所有「伸直」與「外展」動作。
  (7)功能線多是淺層肌肉,與靜態的的直立姿態維持無關,與動態的動作平衡關係較密切。
  (8)深前線 支撐身體的中軸骨架,與深層核心肌群的穩定度關係密切。

一般健康的人,8條筋膜線各司其職,身體運作順暢。然而,大多數人因為生活習慣不良、姿勢不佳、意外或運動傷害,或者老化等各種原因,都有可能使得某些筋膜線出現緊繃沾黏等各種損傷。一旦發生這種情形,不僅身體運作的順暢度、靈活度必定大打折扣,甚至還可能出 現各種令人苦惱的「痛症」。

•更多采實文化出版《筋膜線身體地圖》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 關於凃俐雯 /
凃俐雯

大學時代因為打網球時發生肩關節脫臼,即使後來陸續發生打排球脫臼.打羽毛球脫臼等等,還是無法放棄熱愛的各種運動,因此決定成為一個專攻運動傷害與復健的醫「孫」,希望能用最健康的方式預防和治療運動傷害,幫助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重返場上。

部落格 堅持鍛鍊

FB Sports Dr. Tu 運動醫學-凃俐雯醫師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