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深層肌肉(Inner muscle)?深層肌肉就是一般泛指所有無法從外部觸及的肌肉,如果在運動分野,則定義為位於深處並負責維持姿勢與固定關節位置的肌肉,這種類型的肌肉並不負責執行強而有力的運動或是大動作,而是在肢體的活動過程中保持關節位置的穩定。
如果把肌肉比喻為火箭,就是從火箭發射前到發射的這段時間,發射台必須做各式各樣的準備以支撐住火箭,同樣的,當我們要拿起一個杯子時,除了主要肌肉在活動以外,深層肌肉也正為了拿起杯子而不斷工作,正因為深層肌肉得維持住關節,並且支撐住淺層肌肉,杯子才能夠持續被舉起,而當目的動作完成後,主要肌肉便能休息放鬆,但深層肌肉卻為了能隨時做出下個動作而持續工作,因此容易累積疲勞,導致僵硬、痠痛。
在最早開始受到重視的深層肌群,就是肩膀的外旋肌群。例如棒球投手在投球時,肩膀內旋的動作是由胸大肌與闊背肌等上半身這些大肌群所共同運作的,因此能夠發揮強大的投摋力,然而在肩膀內旋的同一時間,外旋肌也正進行著逆向的轉動,原因是此時肩膀的負擔相當大,外旋肌群能夠穩固地支撐讓肩關節不至於脫出,因此如果外旋肌群的力量太弱,投球時肩膀的位置可能會移動而脫離,最終會導致肩關節的損傷。
在西元1990年代初期,棒球投手開始會以滑索或是彈力帶來鍛鍊肩部的深層外旋肌群,後期逐漸開始受到關注的還有位於骨盆周圍的腰大肌、髂肌、豎脊肌與臀中肌等身層肌群,健康的肢體動作,必須顧及身體姿勢及關節位置的正確,能夠充分利用深層肌肉的身體,即使在靜止時也能增加代謝效率,形成不易發胖、減少脂肪囤積的體質,這就是廣泛被用來宣導說訓練深層肌群有助於瘦身的原因。
深層肌群是保持正確姿勢的重要肌群,因為即便是站立、坐著這些靜止動作也要用到它們,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時間相當長,然而如此像腰大肌這樣深層的肌群,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發揮功能,我們卻很難自我感受到,因此也特別難以鍛鍊。
當人體深層肌肉衰退,對於骨骼、內臟與韌帶的保護會變的薄弱,讓原本就弱化的骨頭更為脆弱,而要加強深層肌肉的不二法門,就是從現在開始持續的運動與肌肉鍛鍊,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減緩老年人的骨骼問題,也能從年輕時就開始預防肌群衰弱。
雞蛋被認為是提供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對於有在健身需要增肌的人非常有幫助。它雖然含有對健康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但蛋黃中也含有令人擔心的膽固醇,然而大家對到底要不是吃雞蛋,一直沒有一個定論。不過目前一項針對亞洲人的研究指出,每週吃3~6顆雞蛋,能夠降低中風的機率。
大家一定都聽過一個說法,就是吃蛋黃膽固醇會過高,對身體不好。但是這個說法其實源於一個有問題的實驗。西元1913年,俄羅斯有一名叫阿尼奇科夫(Anichkov)的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把蛋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餵給兔子吃,結果造成了動脈硬化。 但是,餵食草食性動物的兔子吃膽固醇,這個實驗本身就不太合理。而且蛋的膽固醇含量非常少。存在人體血管中的膽固醇,其實並不是你直接吃高膽固醇食物而來的。而是吃了太多的高糖食物,熱量無處囤積,只好轉換成膽固醇存在血管中。因此,近年來包括美國的國民在飲食建議,都已經取消了對膽固醇飲食的限制。
近日,一項發表在《中國科學》的研究,指出吃雞蛋的量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間的關係,呈現了U字型,那些每週吃3~6顆雞蛋的人風險最低。這項由美國跟英國團隊合作的研究,招募了41萬沒有癌症、心血管疾病跟糖尿病史的受試者隨訪了8~9年,這期間,研究團隊共記錄了83977例心血管疾病和9985例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5103例主要的冠狀動脈事件。在研究開始時,研究者先用「天」來做單位。結果發現,由13.1%的參與者,每天食用雞蛋(通常為0.76個雞蛋/天),9.1%的參與者,從未或非常偶爾食用雞蛋(通常為0.29個雞蛋/天)。分析結果表明,與不吃雞蛋的人相比,每天吃雞蛋的人總體上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患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了26%。
接下來研究者以「週」作為單位,發現每週吃少於1個雞蛋的話,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總死亡率會分別上升22%以及29%。另一方面,吃太多也會有問題,每週10個及以上雞蛋的攝入量,會提升39%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13%總死亡率。相較之下,每週吃3~6顆雞蛋的人風險最低。另外,研究團隊發現,吃雞蛋多的人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和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更高,吃雞蛋少的人,則是出血性腦中風風險的升高。
目前的研究發現,適量的雞蛋攝入(每天最多吃一個雞蛋)和較低的心臟事件發生率之間存在聯繫。這項研究,為亞洲健康成年人食用雞蛋的膳食指南提供了科學依據。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