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事一些心肺有氧耐力運動如跑步、游泳或鐵人三項等等時,都需要足夠的肺活量才可以進行,此時身體需要大量的氧氣來供應肌肉燃燒醣類或脂肪以產生能量。而要有足夠的肺活量,就必須從呼吸肌開始訓練,這樣才能有效提升運動表現,此點對於專業選手們來說更是重要!
一般來說,想提升肌耐力與肺活量,熱門首選往往是「高強度間歇訓練」,但這種高強度訓練並不是人人都適合,若真想從事這種訓練,也必須有專業教練在旁協助指導。許多運動科學研究證實,藉由訓練身體中負責呼吸的肌肉,就能有效提升呼吸效率,讓我們在從事各種運動時能感覺更為輕鬆。
人體在運動過程中,因為身體活動量加劇,對於氧氣的需求量也會倍增,這也是為什麼在運動時心跳會加快以及呼吸會急促且加深的原因。若平時沒有特地對呼吸肌群做訓練,當呼吸肌沒力時,氧氣供應量(最大攝氧量)會受到影響,進而會提前出現疲勞的狀態而影響運動表現。已有研究表明,運動員可藉由鍛鍊呼吸肌提升換氣表現、減緩肌肉疲勞,從而提升運動後恢復狀況。
其實,人體「呼吸肌」訓練並不難做到,藉由簡單器材的輔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執行這些訓練。
為此,我們請到一位專業級鐵人三項教練,藉其豐富的訓練經驗以及對自己身體狀況的了解,對呼吸訓練做一個實際的測試,以下是他的實測心得:
正好處於比賽期的光武教練,每天都花許多時間在練習上,並在其間搭配呼吸肌訓練來增強鍛鍊。
劉光武:「一直都有在從事鐵人三項訓練的我,以往在跑步這一項訓練中,真的比較容易感覺喘,而且換氣速度也比較快,每次跑完步都會有種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後來,我接觸到健氣家的呼吸力訓練器,在使用前藉由電子儀器檢測,呼吸的頻率以及肺容量雖比一般沒在運動的人高,但是,呼吸速度頻率及穩定度在數據方面顯示都不太穩定。在經過與健氣家專員的諮詢後,他幫我調整了適合的呼吸訓練器強度,阻力為3,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接受訓練。
在經過快四周的訓練時間,我邊運動邊搭配呼吸訓練器之後,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運動時可以吸到較多的空氣,而換氣頻率變的比訓練前相對慢很多,尤其是跑步方面更為明顯,在沒有訓練以前,呼吸都會喘很快之外也覺得相當容易累,就連騎自行車這方面也有類似的狀況。但是在使用過後,不管我在跑步或是騎車時,呼吸這方面有明顯地感受到不像訓練前這麼喘,喘的頻率也變得很慢,還可以呼吸得較深,就連騎車時,也會比尚未訓練前感到更加舒暢許多。根據健氣家幫我做訓練後的電子儀器檢測,發現我的呼吸肌力也比之前更為穩定,可以使用到的肺容積也比之前更多,這些都是這樣的呼吸訓練幫助我在鍛鍊的過程中感到越來越輕鬆的原因。」
劉光武也表示,使用呼吸訓練器時,有種肺部在做重訓的感覺,覺得相當紮實又有運動到肺部的肌群。當訓練完再開始跑步,就覺得非常輕鬆,他形容那種感覺就像是比賽前的訓練會很辛苦,但再回到平常的訓練時,就較為輕鬆,有種先苦後甘的感覺;而在訓練過後,在高強度且遠距離耐力的運動下,換氣的頻率次數變得較少(需消耗的能量也相對減少),呼吸也比訓練前來得更穩定,並且都可以維持在高強度訓練的節奏上。
以下是光武教練使用呼吸訓練器鍛鍊後的數據分析:
此圖分別代表了肺容積(左上)、吸氣速率(左下)、功率(右上,可作為斷定呼吸肌的力量)、單口累積能量(右下),每次測試時,都是吸氣30口,線條重疊度越大、弧線越貼緊上方代表呼吸品質越穩定,從數據上看來,光武教練的曲線都有明顯上升的趨勢,而訓練的時間越久,身體會感受到訓練後的效果,從測量的數據來看也會更加上升。
從數據方面顯示,使用呼吸力訓練器對運動後的表現真的大幅提升許多,這對劉光武教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訓練,不論是訓練的強度或是練習的長短,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有越好的呼吸肌力,才會有更好的運動表現。
現在的呼吸訓練器都做成輕便易攜的規格,如果能將之隨身攜帶、持之以恆地做呼吸訓練,就能輕鬆增進自己的攝氧量,並且改善呼吸品質。因為在從事運動時,往往需要大量且快速地供應身體氧氣才能順利進行,因此都可以透過呼吸訓練器來訓練肺部深層呼吸肌群幫助自己輕鬆吸入更多空氣與換氣。
改變全民運動方式的鐵人三項風潮正在席捲全世界,不過,這個新興運動項目的創始人之一傑克·約翰史東本人卻未能戰勝宿疾,就在今年2月初,他因為阿茲海默症的併發症而身亡。
據Runner’s World網站報導,鐵人三項運動的共同創始人傑克·約翰史東 (Jack Johnstone) 2016年2月2日在美國聖地牙哥逝世,享壽80。約翰史東曾是一名數學教師,大學時期是一名游泳運動員,直到35歲才開始從事跑步運動。2013年1月,他被診斷罹患了阿茲海默症。
1957年,還在美國賓州西切斯特州立學院(West Chester State College,現為大學)讀書的約翰史東,成為了一名游泳健將,還入選全美代表隊。不過,直到35歲的時候他才開始跑步。約翰史東的妻子貝蒂對記者表示:「那個時侯他開始發胖,想重塑體形,所以選擇跑步來瘦身。那個時侯他覺得跑步是個更容易的運動選擇,因為他們住在一所高中的附近,他可以去學校操場跑步。」
四年之後,也就是1974年,約翰史東在米遜灣馬拉松 (Mission Bay Marathon) 以3小時08分的成績完成他的初馬。「他知道他可以有更好的成績,所以他不停地跑馬。」貝蒂說,1977年,她先生參加了米遜灣和橘郡馬拉松,兩次成績都是2小時50分。
後來,約翰史東開始考慮嘗試挑戰超級馬拉松賽,但是當他跑出兩場 Sub 3(少於3小時完賽)的成績之後,他決定花更多的時間來訓練自己的五個孩子從事運動。因此,他開始參加半馬、10公里和5公里的路跑賽。
就在第一次參加馬拉松的那一年,約翰史東和同為聖地牙哥田徑俱樂部會員的唐·沙納漢 (Don Shanahan) ,在聚會時半開玩笑地想出了一個古怪的點子:創立一項將跑步、騎自行車和游泳結合在一起的比賽。「當我們開始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時,我和傑克都沒有想到比賽會發展成為今天的樣子。」唐·沙納漢去年接受Runner’s World採訪時說,「那真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有點愚蠢但很有趣的活動。」
但是約翰史東對於這項賽事始終非常熱衷。「我們粗略地談了關於比賽的樣貌,幾天之後傑克便打電話給我,說自己已經列出了賽事規劃。他就是那樣的人,他是一個數學老師,當他決定追蹤一個計畫,他就會嚴密地加以執行,」唐·沙納漢說。在最開始的時候,當時的比賽與現在的鐵人三項並不相同,46名參賽者先要完成3英里的跑步,然後參加5英里的自行車賽,接著選手們要游一段短距離到達聖地牙哥米遜灣。上岸之後,他們要光腳跑過沙灘和草地到達另一個小海灣,接著游泳過去對岸,在沙灘上再度赤腳跑一段,再游泳一小段距離之後,最後赤足衝上陡岸抵達終點。將游泳放在比賽的後段,對於某些運動員來說「可能是問題,因為其中多數是跑者,只有少數是游泳運動員。幸運的是沒出現什麼問題,多數人選擇自由式和仰式。」
有些首次玩三鐵的運動員完賽的時間比約翰史東和沙納漢所預計的還要長,當時的比賽在下午5點45分開始,所以人們可以在下班之後來參加,有些人90分鐘就完賽了,但是由於部分選手花了更多時間,但天色已經漸漸暗了下來,於是約翰史東和沙納漢找來幾輛車並且打開大燈進行照明。約翰史東本人也參加了那場史上第一次三鐵賽,以1小時2分18秒完成,排名第六位。
約翰史東多年後在網站上記錄了當時的情景:「當我從自行車上下來,並試圖跑(到游泳出發線)的時候,我覺得雙腿仿佛不屬於自己的。我痛苦地呻吟著,並且,記得當時有人在對著我喊:『看吧,這就是你出的主意!』」
所幸,經過這次比賽之後,大眾對於鐵人三項運動的興趣漸漸地熱絡了起來,聖地牙哥的跑者們舉辦了更多場三鐵賽。接著,在1978年,首場賽事參賽者之一約翰·柯林斯 (John Collins) 將鐵人三項推上更高的階段,他創立了「Ironman」鐵人三項比賽,成為現代鐵人三項賽事標竿。「這給了鐵人三項運動一針強心劑。」沙納漢說,「當Ironman賽事被電視媒體實況轉播出來,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1998年,約翰史東和沙納漢被選入鐵人三項雜誌《Triathlete》的名人堂。兩年之後,鐵人三項運動成為奧運競賽項目之一。貝蒂回憶說,這是約翰史東最重要的時刻:「我們對於這個事件覺得好笑,因為這是我們從來沒有預料到會發生的事,但我們也為此感到非常自豪。」約翰史東也在自己網站上記錄了他的驕傲:「在這個小路上,我改變了世界,改變了運動歷史的進程。」
有著超過40年跑步經驗的美國著名跑走教練丹尼‧爵爾,在跑步生涯40年後,開始接觸太極,並且把「氣」的原理運用到跑/走等運動的訓練內容中,開創了「ChiRunning氣功跑步」。2016年更受邀來台,除宣傳新書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將其原理傳授於跑步、健走愛好者,讓大家能健康快樂的運動一輩子。
氣就是為生命帶來動力的能量,當身體確實對直,你也同時與自然力量連成一線,氣也可以流通於體內。重視運動效率的爵爾教練認為,如果身體沒有對直,就是浪費能量、浪費效率。對直有兩種:
太極拳最重要的理論就是用丹田去帶動身體的律動,一旦丹田移動,身體則會跟著移動。這不只是能用在運動之中,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亦能運用練習。
⚽實際測試:將雙手大拇指壓在肚臍,裡面三吋的地方就是丹田,它是一個位置,而非一塊肌肉或核心肌群。
想像丹田是一顆球,思緒是一雙手,它可以去操縱這顆球。雙腳與肩同寬,想像自己正在前後左右移動這顆球,就會感覺到丹田的律動是跟著身體在移動,往哪個方向轉動,身體就會隨之而行。
要跑的長遠,身體不見得要很強壯,用氣功跑步,其實是更聰明的方式。想要跑好一場馬拉松,必須要有完整的願景和規劃,要知道自己為何要跑步?最想參加的賽事?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可以回頭想想這些初衷。以下是完成馬拉松的七個階段:
(1) 上坡跑:可以訓練上半身和腿部的力量
(2) 間歇跑:快慢交替,讓心臟更強健
(3) 節奏跑:用比賽預定的速度去跑,只是跑比當天賽事較短的距離
(4) 長跑:在於時間。比賽時會花多少時間,練習時就必須花多少時間。同時也可訓練心肺耐力,心肺使用的氧氣效率。
(5) 趣味跑:在努力練行過程中,可以增加一點有趣的想法來減低練習時的辛苦。
4. 精通:回想前面的三個階段:願景、技巧、調節,運用在此一階段。包含起跑、補充能量、賽道特殊路段…等。有著這樣的事前準備,當天到了現場才不至於緊張或不知所措,反而可以輕鬆享受地完賽。
5. 轉換階段:比賽前的7-10天,必須讓自己處於休息狀態。這是指心靈的修養而非身體的休息,練習仍是必須的,但是想辦法放鬆才能在當天的比賽達到最佳狀態。同時也得開始注意飲食調整,多攝取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能幫助你有更強健的肌肉去應付比賽。
6. 比賽周末:就是所謂的賽前準備,可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
(1) 前:比賽前幾個小時要做哪些事,例如:交通、到達會場的時間安排
(2) 中:規劃好比賽當中要做哪些事情,包括補給的多寡和頻率
(3) 後:賽後如何回家、領取物資…等,都可事先安排,避免在比賽之中不必要的擔心。
7. 賽後的休息與復原:維持原本練習的基礎,不要因為很累就放棄了之前所有的練習。
有了上述的準備,在過程中就能更增加信心、有活力,甚至一年之內便能參加6-10場的馬拉松比賽。
所謂的氣功跑步不一定非要慢慢地跑,如果本身有一定的基礎,它反而能幫助你跑得更快、更輕鬆。已經累積人生16萬公里的爵爾教練,最後一次受傷是在1985年,也希望帶著這些經驗的累積和生活的改變,讓跑步或健走成為大家心中認為最放鬆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