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韓國東豆川市舉辦的KOREA 50K Trail Race,即將在4月23日盛大舉辦,東豆川市位於首爾北部,距離朝韓軍事分界線僅20公里。賽事設全程組59公里組及體驗組10公里,比賽將從東豆川事體育場出發,翻越Chilbong,Cheonbo, Haeryong, Wangbang和Audeung五座山峰。該比賽是韓國第一場長距離越野跑賽事,也是ITRA(國際越野跑協會)認可的第一場韓國賽事,完賽選手可獲得ITRA 的4個賽事積分!
已往參加過的選手,都對KOREA 50K Trail Race的路線、美景讚不絕口,能獲得ITRA 4個賽事積分,賽事的難度自然不在話下。去年大會設定的關門時間是12個小時,接近40%的選手沒辦法在限時內完成,因此今年特地將時間拉長至15個小時,自然也吸引更多各國越野好手前來挑戰,其中即包含今年(2017)一月參加SUPERACE台灣站獲得團體組冠軍的「高雄鐵人隊」的三位菁英跑者,自稱三傻的他們將代表台灣參與本次經典越野賽事。
「既然是報名團體組,我們就一定會等最慢的那一個,絕對不會自己衝自己的啊!這就是團體賽好玩的地方,不是嗎?」三傻中的大哥-崔毅軍說
在高雄鐵人隊這個大家庭裡,大家都稱他們為三傻,因為不管是訓練上、或是在各種賽場上總是看到他們一起出現,而他們三位在這個傻勁十足的團體中,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倒是分配得非常明確。
崔毅軍(崔傻)-標準運動員體型,出賽得名十拿九穩,據說在鐵人三項場上,沒有人不認識他,因此總是展露出經驗老道的老大哥模樣。
馮國璋(二馬)-在銀行上班,多年前接觸鐵人三項之後,熱愛挑戰的靈魂大爆發,可以說是現今最不安逸的上班族了,
葉寬裕(寬裕)-講話總是慢條斯理,不急不徐,二毛說他是三傻裡的公關,因為只要出國比賽所有機票、住宿都由他一手包辦。
聽到高雄鐵人隊這個稱號,大概都會覺得他們應該只玩鐵人三項吧?但毅軍表示他接觸鐵人三項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也常出國參與各大國際賽事,一年多前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越野跑,他才驚覺原來在鐵人三項之外,還有這種單純只靠著自己身體的能耐,奔走在山野間,歷經溪流、攀岩,這樣衝擊又刺激的比賽,當然一發現這樣好玩的新挑戰,絕對不會忘了要推另外兩個團員一把,把推坑精神完全展露無遺,而三人最近更是剛挑戰完成2017橫台賽。
對於挑戰的不設限,是他們對於自己的要求,所以今年一月報名了SUPERACE台灣站,毅軍說其實第一屆的時候他們就曾有想過組隊參加,但是當他看到報名費要一萬二,然後簡章上還說這三天所有的水、食物、睡袋還有其他參賽用品都要自己背在身上,兩天晚上還要睡帳棚!他就想說「這什麼鬼東西啊,這麼貴,還要自己背東西,誰會報啊!」但自從接觸越野跑之後,就能理解要舉辦這樣的越野超馬賽,不僅距離要拉長至一百多公里,還須將天數增加到三天,這當中所有細節與安全上的安排規劃,都必須要花費相對的時間排除各種困難,才有辦法達成,當然就能明白為什麼SUPERACE會是這樣的玩法與費用。
所以特地找了另外兩傻一起組隊參加,在第二天的賽程中,寬裕因為腳受傷沒有辦法跟上其他兩位的速度,害怕拖累了團隊成績,所以要團員先往終點跑,但身為老大哥的毅軍覺得既然報名團體,就應該要一起進終點,才有意義。最後,在三人互相鼓勵與扶持之下,不僅共同完成了挑戰,更是以團體第一名之姿獲得了KOREA 50K的參賽資格。
這次參加KOREA 50K越野賽的團體組,最近收到大會通知信的時候才發現團體組規定三人抵達終點的時間不能相差超過10分鐘,否則將會取消團體競賽資格。當天聽到這消息的毅軍突然激動的說「我們不是報個人組嗎?夭壽!寬裕你趕快去把你的腸胃看好啦!不要又比賽一直拉肚子,拖累大家!」雖然老大哥毅軍這樣嚷嚷著,但整個團隊中最在意團隊精神的非他莫屬了,每一次只要是組隊報名,他都不會將成績放在第一順位,只在意三人是不是能一起完賽,只要有一個人稍微慢下來或狀況不好,他就會馬上展現出老大哥應該有的風範,以最慢的那個人為定速標準,對他而言,能一起完賽的意義比任何成績證明都來的重要,成績只是一個數字上的大小變化,但能一起完成挑戰,卻能獲得無法量化的成就。
這次高雄鐵人隊出戰韓國,是由高雄鐵人隊孟亞輝帶隊,SUPERACE也將會有特派記者一同隨行,並在網路上進行即時轉播(4/22~23),想要追蹤高雄鐵人隊的參賽實錄嗎?請隨時關注SUPERACE粉絲專頁。
無論是馬拉松訓練,還是健身訓練,只要有定期運動的習慣,都可以提高你的耐力,同時也是增強運動能力的基礎。而對於跑者來說,最好的鍛煉則是長跑。長跑的主要優點是訓練更好的耐力,更強的肌肉和結締組織,提高跑步經濟性和燃脂效率。由於兩者皆是有氧的挑戰,所以無論你是針對5K還是馬拉松,以長遠的目標來說,都是有價值的。雖然穩定的長跑訓練是最簡單和最有效的耐力訓練之一,不過除了這個方式之外,還有一些不同的變化方式,也能提供不同的耐力基礎建立,以下的幾種不同的長跑訓練方式,可以依著自己的需要作為參考及訓練方式,能助你在跑步人生中更上一層樓。
為什麼要這樣做:加強體力,肌肉和結締組織,提高跑步的經濟和燃脂效率。
做法:長跑之間的差異很大,根據比賽目標(他們是馬拉松訓練的關鍵),進行每週一次的長跑練習,並以能夠對話的速度完成的(你在跑的過程中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並持續練習至少一個小時,這也是初學者建立基礎的一個很好的起點。
為什麼這樣做:跑步教練皮特·菲菲辛格(Pete Pfitzinger)表示:想要讓肌肉適應強度,一週的訓練量至少維持3到4天的中長跑練習。
做法:中長跑是指在一個規律的配速之下,在激烈的跑步之後,身體可以恢復身體75-85%的能量,有點類似恢復跑的概念,在過程中,以能夠對話的速度完成(你在跑的過程中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同時還能提高恢復的效率。
為什麼這樣做:一日兩次的訓練,可以達到有氧訓練刺激,尤其在第二次跑步期間,可以訓練不同的肌肉,它不會像一次性的跑步一樣,可能因為時間過長而超出體能的負荷。
做法:在激烈的跑步之後,一日兩次跑的訓練也可替代上述的中長跑。所以假設星期二完成強度跑步後,星期三的訓練可以分成早晚;例如:目標8英哩,那可將其分成早晚各四英哩練習。
為什麼這樣做:打破長跑的單調性。
做法:以非常保守的速度跑20分鐘,然後開始逐漸加速,但比馬拉松的目標速度慢約1分鐘。在跑60分鐘之後,每隔一英里的前20-60秒,再跑的比馬拉松的速度多快1分鐘。
為什麼這樣做:速度訓練有助於你在馬拉松的過程之中能夠表現更穩固,所以在長跑之中插入一兩次此種訓練法,是有好處的。
做法:以舒服的節奏速度跑步三至四英里,休息過後。然後,再次以同樣的速度跑步三到四英里,同樣的方式做5組。
為什麼這樣做:幫助你練習跑馬拉松的配速。
做法: 以馬拉松的目標速度跑步12-15英里。這種長跑方式對於速度比馬拉松賽跑速度更慢的馬拉松運動員來說非常棒。對於已經以馬拉松賽跑速度跑步的慢跑者,建議以穩定的速度做此練習的配速。
為什麼這樣做:加強腿部和精神力量,並建立心血管耐力。
做法:紐西蘭教練亞瑟·萊迪亞德(Arthur Lydiard),他在跑步基礎訓練中做了一次 22英里的越野路線。若要模擬他的方式,可以找到一個15-20英里的循環路線,從平坦的路線開始至少5英里,接著才慢慢開始是有起伏的路段,然後逐漸下坡回到平坦的路線。
為什麼會這樣做:可以改善身體脂肪基礎代謝的能力。
做法:如果是第一次嘗試的跑者,可以在基礎訓練中嘗試一次或兩次。在尚未食用早餐前,可先跑步90分鐘,期間,只要帶著水或運動飲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