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琳·奧謝(Irene O’Shea)是澳洲一位101歲且非常有冒險精神的奶奶,她在2016年時以跳傘的方式來慶祝她100歲的生日,此外,也又非常有愛心,她希望能透過跳傘來募資去幫助因為疾病之苦的人,這偉大精神深深受到許多人敬佩。
愛琳在過100歲生日時,選擇需要有冒險且大膽精神的極限運動跳傘來當作慶生方式,則從約14000英尺(約4266公尺)的高空跳下,當時他完成這項任務時非常興奮,表示實在是難以置信並且想再試一次。她預計在今年7月打破世界紀錄,以101歲39天成為世界上年齡最大的跳傘者,則她跳傘指導史密斯表示,一位百歲老人勇敢且有信心並從飛機上飛躍而下,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時刻。
此外,愛琳也曾經獨自環遊世界還乘坐滑翔機在空中遨遊,非常熱愛旅遊以及富有冒險精神,愛琳:「我去過埃及也看過羅馬競技場和所有希臘群島,還去過俄羅斯和日本並且到美國看過大峽谷和舊金山。」
愛琳跳傘成功。
過100大壽的艾琳。
愛琳在9年前有一個女兒,但因為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去世,運動神經元疾病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萎縮症,好發於40~50歲之中年人,症狀會末稍肢體無力、肌肉抽搐,容易疲勞等一般症狀,漸漸進展為肌肉萎縮與吞嚥困難,最後產生呼吸衰竭。則愛琳為了要幫助也受到這樣疾病捆擾的募款,並透過跳傘來集資將所有資金捐給運動神經元疾病研究協會。
她表示,這是自己一直都想做的事情,當年自己的女兒飽受這疾病之苦,如果沒有好心人的捐贈她會更加痛苦,所以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幫助這些人,希望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來提供資源。
參考資料/Daily Mail
責任編輯/妞妞
刊登在《循環》和《美國心臟協會周刊》上的兩項研究指出,經常騎自行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L,同時騎自行車被視為一種對健康非常有益的運動。此外,根據丹麥學者的研究顯示,每周一次、花90分鐘騎單車的人,發生心血管疾病機率降低24%。
研究人員調查了4.5萬名丹麥成年人,發現在20年的追蹤調查中,經常騎自行車的人,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了11%~24%,然而每周只需要騎半小時自行車就能夠幫助機體抵御冠狀動脈疾病,在頭5年跟蹤期間經常騎自行車的人,相比隨後15年不騎自行車的人,患心臟病風險降低25%。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周刊》上的研究報告表示,研究人員對2萬名瑞典40 歲、50 歲及60 歲的人,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對這些人的上下班習慣、體重、膽固醇水平、血壓及血糖進行了監測,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開車上班的人比,騎自行車上班的人中,15% 的人不易肥胖、13%的人不易患高血壓、15%的人不易患高膽固醇症、12%的人不易患糖尿病。
在接下來10 年的調查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保持騎自行車習慣的人,肥胖風險降低39%、高血壓風險降低11%、高膽固醇風險降低20%,以及糖尿病風險降低18%,研究人員認為,騎行自行車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晚,那些從開車或坐公交上下班轉到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可以顯著感受到他們心血管健康的改善。
雖然騎乘自行車對身體好,但是,會因為在騎行時各種不同的原因而造成運動傷害,尤其是那種騎乘公路長距離的人,都必須特別小心以下5種自行車造成的運動傷害。
腰部傷害:騎單車時,人體的腰部負擔是最重的,如果騎車時把單車的坐椅調得過高,此時容易造成騎車時臀部過度左右扭擺,長時間下來,會引起腰肌疲勞損傷。
尾椎與臀部傷害:而在正常情況下騎車,臀部以坐骨結節著力,但當路面不平受到顛簸落下時,臀部難免向前滑動,會使坐骨結節落空在兩側,而一旦坐骨結節長時間承受不合理的摩擦、擠壓、負重時,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創傷性滑囊炎的發生。
頸椎傷害:騎自行車者容易會讓身體過度傾斜,因為會由一般車身結構設計的問題,為了觀察前方,必然要抬頭仰頸,而這是一種強迫性姿勢,期時間下來可能會造成頸部肌肉疲勞、損傷,並且造成頸椎或頸部肌肉不適或是發炎。
膝蓋傷害:有研究顯示,當騎車者騎姿不當時,膝蓋可能會受傷,特別是膝蓋外側容易罹患髂脛束症候群,這種原因導致的傷害占所有因騎車造成運動傷害的15%左右。
手部傷害:因為騎自行車可能造成的手部傷害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尺骨神經病變,第二種則是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主要原因為抓握把時,壓力直接傳達到主控拇指、食指、中指及一部分無名指的正中神經所致,造成手麻、手指疼痛、無力的情況。
資料來源/BICYCLING、明醫網
責任編輯/妞妞
由極地超馬好手陳彥博、藝人宥勝等人組成的台灣史上第一支南極長征隊傳回捷報!他們正式進入倒數100公里的最後階段,在極低溫低氧的環境下,不只器材出現爆裂、結凍,隊員們也偶有負傷,所幸皆無大礙。為了給長征隊員加油打氣,後勤團隊將台灣食物送抵南極,當團員們吃到近一個月來第一口肉時,全都感動不已。陳彥博表示:「這是台灣第一次的創舉,即便瘦了一些、累了一些、但鬥志仍在,請大家持續為我們加油!」
南極長征隊於12月6日展開挑戰,因為暴風雪延誤出發時間,選擇距離較短難度卻更高的「高原路線」。長征進度至今已邁入第15天,行進距離約250公里,目前已跨越南緯89度,剩下最後100公里就會抵達世界的盡頭-南極點。
這週隊員們依舊冒著零下20-30℃的極低溫與強風,嚴寒的氣候一度引發攝影機螢幕凍裂、汽車油管結凍等狀況,女隊員語萱也因連日壓力引起胃部不適。除此,長期帶著防寒面罩,呼吸水氣與冷空氣接觸結凍,導致隊員們的臉部陸續出現大小不等的凍傷。所幸本周風速與暴雪有稍稍減緩,隊員們也已渡過肌肉痠痛期,並以穩定的速度挑戰最後100公里。
原本7月就從台灣寄出的長征隊備用糧,因含肉類製品而被暫時扣留在智利海關,幾經波折,終於順利通過檢測,在本周送到遠在千里之外的長征隊員手中。這箱重達30公斤的家鄉味裡,有泡麵、沙琪瑪、牛油餅、肉乾,還有台式口味的乾燥飯,如咖哩飯、番茄牛肉、筍香飯等高熱量食物,這也是極地教練陳彥博親自指定、可幫助隊員補充能量的菜單。
自抵達南極聯合冰川起,長征隊團員們近一個月沒吃過任何肉類,在咬下肉乾的一剎那,眼泛淚光充滿感動,生存指數瞬間提高。夢想導師宥勝更運用食材,開小灶展廚藝,烹煮招牌海鮮湯,為全隊提振士氣。
橘子關懷基金會十週年「前進南極點」計劃,南極長征隊由橘子關懷基金會創辦人劉柏園領軍,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陳彥博與知名藝人宥勝分別擔任極地教練與夢想導師,和兩位青年林語萱與吳昇儒,共同組成一跨年齡、跨領域的南極長征隊;而十年前負責掌鏡「征服北極」的紀錄片導演楊力州,負責全程隨行紀錄。多位勇於實踐夢想的代表,挑戰資源極度匱乏、環境極度惡劣的南極點,希望持續把「做大夢」的精神、「冒險」的勇氣傳達給新世代年輕人。
資料來源/橘子關懷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