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身障運動權益跟進國際潮流!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於28日舉辦記者會,特別邀請明星舞蹈老師Kimiko,分享與陽光基金會合作推動身心障礙者運動參與多元化,希望身心障礙者透過重量訓練、阻力、懸吊以及有氧訓練等多元運動,接觸並愛上運動、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陽光基金會的陽光市民加油站每年約提供50位身心障礙員工就業機會,為了幫助員工延緩老化、提升生活品質與職場壽命,自2019年委託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共同研擬「多元運動介入對身心障礙勞工之體能與職影響之探討-以陽光事業體為例」計畫案,希望能透過自由重量訓練、氣壓式器械阻力與懸吊訓練,以及有氧多元訓練等運動方式,提升身心障礙員工的職能、體能和生活品質。
除了提升身心障礙員工的職能、體能和生活品質,為了倡議身心障礙者也有權利接觸多元的運動模式,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理事長姜義村扮演居中牽線的角色,與明星舞蹈老師KIMIKO老師合作,增加本計劃提供身心障礙職工不同運動的選項。
姜義村表示:「在回歸主流的潮流上,身心障礙者也應該要有更多元運動選擇的權利,非常謝謝KIMIKO老師捐贈學會美型棒,讓我們身心障礙朋友有機會能體驗這種運動,這次的合作是嘗試,也是突破!」
陽光活力中心八德館林韻茹店長也提到:「為了幫助身心障礙者抗老、提升自信與職場競爭力,除了養成身心障礙員工規律運動外,加入多元多樣的運動訓練,讓陽光活力中心更具有豐沛的創新能量!」
出席記者會的舞蹈老師、美型運動研發者Kimiko表示:「非常感謝陽光活力中心的林店長及台師大特教系姜主任,我很開心能帶領KimiBarre師資團隊協助陽光基金會身心障礙員工,透過多元型態的運動方式提升健康外,在每一堂課程中均看到學員最真實的快樂笑容」。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31條明確保障身心障者的運動參與權利,這次的跨界合作不只促進身心障礙職工運動多元選擇,也突破過去大眾對於身障者運動的想像。更重要的是,透過多元運動嘗試,讓身心障礙者與主流社會接觸,促進社會共融。
資料來源/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
責任編輯/Dama
許多人在訓練後會喝富含BCAA的高蛋白奶昔來補充蛋白質、提升增肌效果,但根據5月初剛發表的一項澳洲研究,透過小鼠實驗,發現以長期健康來看,吃過量含有BCAA的蛋白質補充劑,小心讓你短命!
市售健身營養補給用的高蛋白粉,主要由乳清蛋白組成,其中也可能富含支鏈氨基酸(BCAAs,以下簡稱BCAA)。高蛋白粉被許多健身人視為增肌神品,據統計,2017年全球乳清蛋白市場就有94億美元,更估計2023年將增加到145億美元左右。但是,你有想過這些蛋白質補充品,會不會有負面影響﹖
BCAA由三種必須氨基酸組成,包括亮氨酸 ( Leucine )、異亮胺酸 ( Isoleucine) 和纈胺酸 ( Valine ),這些身體無法自己製造出的必須氨基酸,需要從飲食中攝取。支鏈氨基酸是骨骼肌胺基酸主要成分,可能有助減緩慢性疲勞或過度訓練症狀;補充劑則可補充消耗掉的支鏈氨基酸,增加蛋白質合成及生長激素分泌,因此常被業者奉為「增肌的重要元素」、「訓練不可缺少的營養補給」,被許多健身人、耐力型運動員廣泛使用。
一項最新發表在Nature Metabolism 《自然-新陳代謝》期刊上的研究,試圖檢測長期的高蛋白攝入或使用特定類型的氨基酸,是否造成任何潛在副作用或持續性影響。該研究作者、澳洲雪梨大學Charles Perkins中心教授Stephen Simpson和Samantha Solon-Biet博士指出,在提供增肌益處的同時,過量消耗BCAA可能會縮短壽命、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並導致體重增加。
研究調查了營養在繁殖、調節代謝、食慾和衰老等各方面所扮演的複雜角色。Solon-Biet博士指出﹕「雖然高蛋白搭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被證明對生殖功能有益,但它們對中晚期的健康有不利影響,並導致壽命縮短;而這項研究也顯示,氨基酸平衡很重要,蛋白質來源最好多樣,以確保獲得最佳的氨基酸平衡。」
研究人員針對小鼠實驗,調查飲食中的BCAA和其他必須氨基酸如色氨酸,對小鼠健康與身體組成的影響,並分別比較餵食BCAA量的差別,包括正常量的兩倍、標準量、一半及五分之一4組。
結果發現,血液中高濃度的BCAA會與色氨酸競爭轉運進入大腦中。Stephen Simpson解釋,色氨酸是「快樂荷爾蒙」血清素的唯一前驅物質,能促使調整情緒和睡眠,但研究中的小鼠BCAA含量過高,使大腦的血清素濃度降低,反倒增加食慾,尤其被餵食兩倍量的小鼠,不但暴飲暴食、變得肥胖,也讓這群胖老鼠比其他同類短命。
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院公共衛生營養師Rosilene Ribeiro博士建議,廣泛攝取各種蛋白質來源,可保持氨基酸平衡,以免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BCAA是含蛋白質食物中的必須氨基酸,紅肉和乳製品是最豐富的來源,在雞肉、魚肉和雞蛋中也有;素食者則可從豆類、堅果和大豆蛋白中攝取。至於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包括種子與堅果類、大豆、起司、雞肉、火雞等食材。
資料來源/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MEDICAL NEWS TODAY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