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足部是高度活動的部位,在日常生活和專項運動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足部會發生多種運動傷害,最常見的患部之一是表層的結締組織,即足底筋膜,尤其在長跑、足球等需要大量跑步的運動員上最常發生。本文由《全圖解 運動傷害預防•修復訓練全書》提供針對足底筋膜炎詳細的說明、預防重點,以及預防動作的步驟拆解,讓希望無傷運動、跑步或走路的你,都能避免足底筋膜炎來攪局!
有許多小肌肉是整塊肌肉都在足部的,這些肌肉有助於移動腳趾,並穩定足部。由於這些足部小肌肉的起點和止點都在足部裡面(即不靠近腳踝),故通稱為足部內在肌肉(intrinsic foot muscles)。其中兩塊肌肉位於足背(伸拇趾短肌和伸趾短肌),其餘 10 塊肌肉位於足底。位於足底的肌肉有助於外展、內收和彎曲腳趾,從淺到深分別是:外展拇趾肌、屈趾短肌、外展小趾肌、足底方肌、蚓狀肌、屈拇趾短肌、屈小趾肌、內收拇趾肌、蹠側骨間肌、背側骨間肌。
足底筋膜炎是一種疼痛性發炎,患部是足底筋膜的起點,位於內側的跟骨粗隆。雖然外傷也不無可能,但更常是一種過度使用傷害,好發於需要大量跑步的運動員,如長跑選手、足球員。
足部姿勢(特別是過度旋前)和足底筋膜炎有關。然而,研究界的見解分歧,部分研究發現有關聯(Aranda 和 Munuera,2014),其他則認為無關(Landorf 等人,2021)。
動作拆解
❶ 坐下,膝蓋彎曲呈 90 度,腳踝在正中位置。
❷ 腳趾不彎曲的狀態下,試著將第一蹠骨的頭(即腳拇趾正後方的腳骨)往腳跟的方向動,讓腳的長度「變短」。
❸ 註:前腳和腳跟不應離地。
相關肌肉
‧ 主要:足部內在肌(伸拇趾短肌、伸趾短肌、外展拇趾肌、屈趾短肌、外展小趾肌、足底方肌、蚓狀肌、屈拇趾短肌、內收拇趾肌、屈小趾肌、蹠側骨間肌、背側骨間肌)
‧ 次要:無
預防重點
經過證實,鍛鍊足部內在肌可減少跑步相關傷害的風險,降低幅度達兩倍以上(Taddei 等人,2020)。針對會大量跑步、衝刺、跳躍和落地的運動員,練習前述動作將有助於減少其受傷的風險。 縮足運動(以及下方提到的變化型)有助於強化足部內在肌,藉此使這些肌肉更能支撐所有的足弓和關節,進而降低足部的受傷風險。由於芭蕾舞者的腳部經常受傷,因此本動作將特別受用。
變化型 : 抬高足弓Arch Lift
抬高足弓這項動作雖然類似縮足運動,但重點在於會增加足弓的高度。坐著,單腳平放在地板上,足弓抬高呈弓形。腳跟和腳趾不離地。
動作拆解
❶ 脫下鞋子,採取感到自在的直立站姿,雙腳與肩膀、髖部同寬。
❷ 開始走路,步調舒適自在即可。
❸ 步行一段距離或時間,建議先以 5 分鐘開始。
❹ 註:在脫鞋之前檢查待步行的路面和區域,確保步行範圍內沒有任何碎屑和危險物體。
相關肌肉
步行會使用許多肌肉。下方列出負責步行的肌肉;若目的是減少足部和腳踝受傷,粗體字的肌肉為本練習項目的重點。
‧ 主要:股四頭肌、膕旁肌、臀大肌、臀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屈拇趾長肌、屈趾長肌、脛骨後肌、脛骨前肌、伸拇趾長肌、伸趾長肌、第三腓骨肌、腓骨短肌、腓骨長肌、足部內在肌
‧ 次要:恥骨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內收大肌
預防重點
鞋類可支撐足部的內側縱弓和其他結構。鞋子脫下之後,則必須由足部內在肌(以及脛骨後肌等部分外在肌肉)提供支撐。除了跑者之外,赤腳行走對於芭蕾舞者也很受用。原因在於可用於鍛鍊足部內在肌,以及其他有助於支撐足弓的肌肉,即脛骨後肌。本練習也可協助強化腳內部的其他結締組織和關節結構。
註:學術界也已有文獻探討過赤腳跑步。對於增加關節穩定性,以及提高跑步和肌肉的效率來說,赤腳跑步會是有效的訓練模式,然而,若將赤腳跑步開始納入訓練計畫,練習安排上的所需時間超過本書的範圍,因此本書不探討赤腳跑步。
• 文章摘自創意市集,大衛‧波塔奇、艾利克‧麥拉 著《全圖解 運動傷害預防•修復訓練全書:增強肌力耐力 ╳ 損傷功能修復 ╳ 運動效能提升,體能教練、健身者、防護員、專項運動員必備專書》一書。
【本書特色】
★從155幅人體肌肉功能解構,搭配107項練習動作技巧,破解38種常見運動傷害!
★讓科學實證有效的組合式訓練計畫,為你打造強韌健康體態:全面提升速度、敏捷度、彈性、有氧耐力和爆發力!
• 更多《全圖解 運動傷害預防•修復訓練全書》資訊 請點此
個案L先生搖搖晃晃地走進物理治療所,右腳踩地時都把腳尖微微墊起,像極了電影中的小偷躡手躡腳地移動,好似害怕會發出一點聲音。一問之下﹕
「我前幾天打羽球,在跨步時沒踩穩,就扭到腳踝了」
「上一次的扭傷都還沒好啊…」
「這次連踩地都有點困難」
物理治療師請L先生明確指出疼痛的位置,就在腳背的外側,小趾頭的下方,與典型疼痛的位置有些不一樣,並且在腳掌向內翻時會更加疼痛。
進行打籃球、登山等運動時,腳踝「翻船」是常見的運動傷害,急性期過後,它的可怕在不一定影響日常生活,卻跟幽靈般陰魂不散地阻礙著你的運動;更有調查指出,無論輕微或嚴重的腳踝扭傷後,再發生率超過70%。專業物理治療師以診間遇到的個案開頭,詳細解釋腳踝扭傷可能造成的問題成因、治療方式、預防與迷思。如果有類似困擾,這篇是一帖必服的藥!
接著,物理治療師請L先生在診間外的走廊來回行走,觀察到他除了右腳掌不敢完全著地之外,右腳在推進時也會產生疼痛,導致整個身體重心偏向左側。
實際做腳踝的動作測試發現,不論主動、被動地將腳踝內翻都會引起疼痛,但整體只有在距下關節(subtalar joint,由距骨與跟骨組成,主要負責引導內翻外翻的動作)有明顯受限,肉眼可見腳掌外緣有一個微微隆起,經觸診確定這個隆起物就是「骰骨」 。接著,物理治療師嘗試將骰骨向上「塞回」原本的位置。過程中L先生伴隨著微微的痠澀感,塞回後再做出腳踝內翻的動作,疼痛感就消失了!
醫學上,將前述這類狀況歸類為骰骨症候群(cuboid syndrome),常見引起的原因分別有但不限於:
1. 腳踝扭傷
2. 過度操勞(尤其舞者、運動員)
3. 旋前足(功能性扁平足)
前述這名個案是由腳踝扭傷所引起的,腳踝的內翻扭傷使得骰骨向下脫位,剛好他先前扭傷過一次,腓骨肌的部分尚未恢復,無法穩定住骰骨的位置,小腿肌群也相當緊繃,使得骰骨就這麼往「下」掉,形成腳掌下的隆起。而脫位的骰骨讓中足部關節無法正常運作,無法順利傳遞力量,使壓力集中在足部外側而引起疼痛。
首先要放鬆緊繃的小腿肌與腓骨肌,再透過手法將脫離原位的骰骨推回,並將活動受限的距下關節鬆開、破除周邊韌帶的沾黏,再次站立時就沒有疼痛感了。
為了預防復發,應重新訓練、平衡足部內外的肌群,讓腓骨肌重新發揮作用,穩定骰骨的位置,強化腳踝的穩定性後,回去運動才不易再復發。當然也必須確認你的核心、髖關節是否有正常發揮。
診間常常碰到一種狀況﹕患者因為腳掌痛、腳底痛、膝蓋痛…等問題前來細問之下,很高比率都曾有過反覆的腳踝扭傷、大扭等經驗,也碰過患者單純因為腳踝受傷,復健了很久卻遇到瓶頸。
因為單是腳踝扭傷的事件、角度、強度的不同,影響範圍可大也可小,可能外/內側韌帶損傷、周邊骨頭/關節脫位、肌肉失能…也會因此影響到膝蓋、足部的動作,造成損傷。如果沒有仔細評估找出問題來源,而一直著眼在外側韌帶們(如前距腓韌帶ATFL…),自然會事倍功半,效果不如預期囉!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