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很多文獻討論臺灣國民政府如何透過體育運動貫輸「儒家文化」,桎梏臺灣的體育發展(例:Chiang et al. 2015; Yu and Bairner 2011),但從臺灣卡巴迪的例子來看,訓練模式以運動員為中心 (player-centered approach),每個成員都需要徹頭徹尾的參與,這使大部份的運動員除了善於作賽外,也善於觀察、帶領、教導和分析賽事,給運動員一個較全面的發展。
當威暘跟我分享這番話時,正值臺灣剛剛跟巴拿馬斷交,媒體上也討論著臺灣被孤立的狀況,在國際體壇上,同樣地,臺灣常處於一個被動的位置。以代表隊稱號來說,他們不能以「中華民國」或「臺灣」參與國際賽事,只能以「中華臺北」,2008 年北京奧運,甚至被主辦國建議稱為「中國臺北」(Bairner and Hwang 2010),在種種原因之下,很多運動員都會覺得臺灣在國際體壇上常站在一個較邊緣的位置。
1. Bairner, Alan, and Dong-Jhy Hwang. 2010. “Representing Taiwan: International Sport, Ethnic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46(3)231-248.
2. Chiang, Ying, Alan Bairner, Dong-Jhy Hwang, and Tzu-husan Chen. 2015. “Multiple Margins: Sport, Gender and Nationalism in Taiwa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Science 4(1)19-33.
3. Yu, J.W. and Alan Bairner. 2011. “The Confucian Lega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Taiwan.”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7(2):219-230.
UNDER ARMOUR全球娛樂行銷與合作高級副總裁Todd Montesano表示:「與Rocky的合作,對我們來說也是第一次。在這一領域,他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潮流先鋒之一,我們尊重他的創意專長,以及對文化和社區的熱愛。毫無疑問,我們相信Rocky將有助於我們的業績成長。我們也樂意支援Rocky和他的創意團隊,共同開發全新產品。通過這一獨特且史無前例的合作,我們將著重回饋美國那些有很多青少年所在的貧困社區。」
UNDER ARMOUR是一家創立於1996年研發功能性運動服飾、鞋品以及相關裝備的創始者。秉承“讓運動者變強”的品牌使命,用激情、設計和不斷進取,為運動者提供包括服裝、鞋品和配件的全套運動裝備。UNDER ARMOUR的產品是為那些想讓自己展現良好狀態的運動員打造,説明他們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並助力將他們的潛力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