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姿勢不良或活動度不夠,一定會造成軟組織問題,如肌肉緊繃、無力、長短不一等等,而肌肉所保護的關節也處於不穩定狀態,不在正確的位置上,甚至造成脫位。脫位的關節反過來拉扯肌肉,使之緊繃發炎,甚至壓迫到神經,造成肌肉、關節、神經之間糾纏不清的痠痛。但只要找回肌肉的平衡,恢復彈性,讓關節歸位,自然而然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想像一下,肌肉軟組織就像是一條彈簧,如果彈簧中段彈性柔軟,但前後相連兩段卻很緊繃,想要拉開彈簧,柔軟的那一段最容易被拉扯開來,但也很容易因為反覆拉扯導致彈性疲乏。所以如果某段肌肉軟組織過於柔軟鬆弛,必須先強化它,令整條肌肉彈性達到一樣的緊實,或是把太過緊繃的肌肉先伸展開來,讓整段肌肉都處在適合的彈性狀態下,才能保持人體在活動時不受傷。
因此,倘若身體痠痛已久,首先必須透過按摩調節肌肉軟組織,再設法恢復肌肉彈性,才能做伸展運動,使肌肉逐漸恢復正常。最後還要增加肌力,訓練自己在行住坐臥時保持正確姿勢,才能遠離痠痛。
除非是劇烈的疼痛,否則病人一開始感覺到身體痠痛不適時, 通常都會選擇忍耐拖延時間,希望情況自然好轉。等到無法忍受, 尋求醫生協助時,已經拖延了就醫時間,造成肌肉軟組織或關節的傷害。依狀況不同,身體肌肉或者因為受傷而緊繃,或者因為不敢動彈而造成肌肉無力,此外受傷發炎的肌肉多少會出現沾黏變短的現象。
所謂沾黏,是人體受傷時,組織液自然滲透到每一層肌肉。因為怕痛,人會避免使用發炎的肌肉,結果造成原本多層的肌肉在缺乏活動下,浸泡在組織液中慢慢緊黏,形成沾黏現象。
肌肉沾黏會有什麼結果呢?想像一下,我們全身的肌筋膜就像 一件從頭到腳的連身緊身衣。而沾黏的肌肉因為緊繃、密度高、阻力大,就像緊身衣的布料緊黏在一起。而身體在受阻時要想行動, 一定會受到牽扯,活動受限。在緊繃、活動受阻的情況下,身體很難正常行動,更別說想要靠運動恢復身體活動度了,非常容易因此受傷。所以在處理已經發炎、疼痛的肌肉時,必須先將沾黏的部位推開,就像處理緊身衣一樣,先把糾結的部分鬆開,才能把衣服展平。再伸展身體恢復彈性練強肌力,才是真正的處理之道。 以下將針對按摩的部分,做詳細的說明與介紹。
觸摸是最直接能夠了解身體狀態的方式。平時我們就應該多觸 碰自己的身體,了解身體每一個部位的狀態。
你可以試試看以下的作法:用手輕而慢地按觸自己的手臂,一 定會感覺某些部位特別緊繃,某些地方比較鬆弛。你還可以左右手互相對照,如果感覺右手的肌肉比較緊繃,表示右手內側張力比較 大,所以處於緊繃狀態。 觸摸自己的頭部、軀體等部位,多摸、多感覺,就會發現肌肉繃緊的區域。慢慢探尋,逐漸鎖定緊繃的點,將它揉開、按摩推展,循環自然變好。因此平時多觸摸、按壓自己的身體,發現緊繃情況,立刻加以改善。
怎樣的按摩才正確呢?
1. 力道適當,深入肌肉:由於筋膜肌肉為皮膚所包覆,按摩時必須讓力道透過皮膚,稍 微壓至筋膜緊繃處再加以推揉。但切記不要壓得太深、推得太用力,力道應該適當,過於用力反而容易造成身體疼痛。
2. 避免按壓,多用揉動手法:在按摩時,可多採用揉動的方式,想像肌肉組織就像兩層紙沾黏在一起,按摩就是來回推動,輕輕將它們搓開。
3. 透過觸感找到癥結點(痛點):沒受過傷、正常的肌肉組織在揉動時觸感比較滑順,而受傷的肌肉時,因為緊繃或沾黏感,觸感會較為緊繃、乾澀,就像潤滑液不足一樣,或者摸起來會感覺到皮膚底下有一顆顆東西,像中醫常說的「氣結」。當你觸摸到這些部位,可以以異常的區域為中心, 朝周圍各方向去推展,推到跟周邊肌肉一樣平順時即可。 如果摸不到肌肉沾黏的部位,也可透過伸展活動,一邊伸展軀 體,一邊找出最疼痛的地方,再用按摩方式將它推鬆。
因個人習慣不同,有人希望在按摩時能感覺到足夠的力道,覺 得用力才有效用,但也有人承受不了過重的力道。因此在按摩時, 無論在手法或力道上,都有必須注意的地方:
1. 如果痛點在肌肉部位,按摩時必須控制力道,避免力氣過重反 而造成肌肉緊繃僵硬。
2. 切勿重按摩關節部位。因為痛點如在關節,有可能是因為關節太緊或太鬆所造成。關節太鬆時,若加以按摩,會使其更鬆弛,反令情況惡化。因此不經過醫師、物理治療師判斷,勿直接按摩關節部位,但可以按摩關節周邊的肌肉,手法必須輕重得宜,以免刺激關節部位。
3. 急性發炎時不可按摩,應趕緊就醫、冰敷或止痛。
4. 通常痛點經過按摩後,有可能更覺痠痛。痠痛時間甚至可能達到兩、三天之 久,但當痠痛消除時,就會緩解舒暢。
除了徒手按摩之外,一些適當的按摩器具,例如刮痧棒、跳跳球或高爾夫球、網球等等,可協助有效按摩。使用球類輔助器具,可透過揉壓,在按摩時更深觸及受傷的肌肉位置。不過球類器具只能定點滾動,且壓下去時只有垂直力量, 因此適合處理肌肉痛點。因為垂直壓力作用,使壓著的地方暫時缺血,並改變神經訊號傳遞,自然促進神經傳導及血液流動,也會使 緊繃的肌肉略微鬆弛。但這只是一種神經生理的反射,若想要解決沾黏問題,搓開兩層筋膜,還需要徒手平行推揉,或以如刮痧棒之類的器具去推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對肌肉緊繃處進行按摩之後,緊接著是做伸展運動。伸展運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原來在不正確使用下,過於緊繃縮短或沽黏的肌腱筋膜鬆弛伸展,恢復彈性。如果單只做按摩而忽略伸展運動,鬆解開的肌腱與筋膜可能會因微小發炎而增生亂長,如此一來不止肌肉筋膜再次變緊,還可能會夾到神經。 因為不同身體部位、不同需求,需要做的伸展運動也不同,在後面的單元中,將根據軀體各部位的情況,分段說明各種適合進行的伸展運動。
在按摩與伸展運動後,受傷的部位逐漸恢復健康,然而痊癒 並不是一切的終結,最後還要經過訓練,才算完成全部治療的過程。 所謂的訓練是指「肌力訓練」。因為在不正確姿勢下,身體的部分肌肉缺乏活動或遭到不當的使用,逐漸失去力量,即使治好了 組織的損傷,但如果肌力不足,很快又會造成新的傷害,即使想回到正確姿勢,但身體卻無力支撐,所以需要加強肌力訓練,找回肌肉失去的功能。
另一方面,有力的肌肉能夠穩定關節,關節的穩定不僅可以防止退化,還能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 在訓練肌力的同時,必須同時練習感知身體的每一處關節活動。 通常人們對於肌肉的控制與使用很有感覺,但卻不太注意關節動作。事實上,關節動作也可以在有意識的練習下,透過肌肉控制開合。 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去感覺我們的身體和平日的動作,經常撫觸自己的身體,久了就能分辨「緊繃的肌肉」與「鬆弛的肌肉」 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進而感知到哪一段關節動作有「卡卡的」感覺、或活動時的不順暢,成為一個能夠覺察身體的人。
責任編輯/瀅瀅
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全球延燒,在台灣,我們很幸運仍能在保持社交距離下出門跑步,但出外總會有接觸到病毒的風險,研究亦指出該病毒在空氣中可存活3小時,在塑料和不銹鋼上更存活長達72小時。我們都知道跑完回到家衣物要盡快更換洗淨,但你是否忽略了其他小細節?下文統整跑者該如何從臉、手到腳避免接觸病毒的風險。
首先,「保持社交距離」是出門在外基本的預防感染方式,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引: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
盡可能獨自練跑,與任何跑友保持社交距離,如果覺得別人離你太近就先讓他們超車;同時也別對著他人打噴嚏或吐口水。此外,跑步時隨身攜帶水和乾洗手,不觸摸臉部和路邊扶手,並盡可能避免飲水機和公共廁所。如果身體不適,待在家中別亂跑!
新型冠狀病毒的完整傳播途徑尚未完全瞭解,目前主要高度懷疑由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液體,增加人傳人的感染風險;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某些狀況例如醫院手術過程中,可能通過空氣傳播。
讓人擔心的是,新冠病毒可以在物體表面存活一段時間,依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一項新研究報告指出:病毒在空氣中可存活3小時、在銅器上可存活4小時、在紙板上存活24小時,在塑料和不鏽鋼上甚至長達72小時(3天)。如果你的跑錶、手機等裝備剛好與含有病毒的飛沫接觸,並且拿著觸摸裝備的手去碰臉,你將陷入感染風險之中。以下提供常見兩品牌運動手錶的清潔方式:
Garmin
建議定期清潔設備,以防汗水或其他顆粒堆積。錶帶材質矽膠或TPU熱塑性合成橡膠,使用酒精和無絨布擦拭後以水沖洗,配戴前先讓錶帶乾燥。
Apple Watch
用70%異丙醇酒精擦拭布或高樂氏清潔殺菌濕紙巾,輕輕擦拭手錶與錶帶的表面(請避開織物和金屬)。注意不要用漂白劑、避免弄濕任何開口,並且不要將Apple Watch浸入任何清潔劑中。
練跑完回家,請將跑鞋放在家門外通風處,並將全身跑衣洗淨,可以的話用高溫烘乾,尤其在擁擠的場所跑步後特別注意!不過,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Brian Labus指出,跑鞋在跑步後接觸到病毒的風險不高,除非你在醫院照顧病人時穿著它們。
總體而言,防疫期間的跑步後預防措施與平常沒有太大差異,因為主要風險不在外在裝備,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最重要的是做到跑後徹底洗手、避免用手觸摸臉部和按鈕,以及獨自跑步。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責任編輯/Dama
談到足底筋膜炎、膝蓋疼痛,這是許多久站族、運動員的夢魘。當罹患足底筋膜炎時,雙腳可能會出現不平衡的狀態,同時還會降低運動以及日常生活表現。足底筋膜炎的病患,會在腳底或是腳跟部位出現尖銳的刺痛感,這種刺痛感往往會把病人們折磨到元氣大傷。運動星球與藍海學苑特別攜手在10月15日開設「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課程,如果你有足底筋膜炎、膝蓋痛的患者、相關從業人員卻沒學過這些技巧,千萬別錯過11月6日的第二堂課!
一般來說,會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都是腿部過勞或是需要長期久站、行走的人,或是足部結構出現異常的人,像是扁平足、空凹足、足底筋膜過短等足部結構異常者。由於這些關係導致腿部以及足底肌肉與筋肉緊繃,然而通常治療方式都採藥物治療,但這並非長久之計且治標不治本。如果要真正治癒足底筋膜炎,除了平時要做好足底保健外,「肌筋膜放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這樣相輔相成的方式,才能真正瓦解下足底筋膜炎。此外,有些人除了患有足底筋膜炎外,還會伴隨膝蓋疼痛的困擾,對於在天氣變化大時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筋膜放鬆的方式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使用滾筒、花生球(以自身體重加壓來回滾動之後放鬆肌筋膜),同時也會有人使用貼紮來緩解,或是去給物理治療師或按摩師來做專業的肌筋膜放鬆,接著再搭配日常肌肉的伸展運動,都能讓肌肉與筋膜得到很好的放鬆效果。在自我治療時一旦發現酸痛的點,就應該「停留」並且持續在該點進行適當的施壓,並嘗試放鬆該肌肉運用緩慢且深層的呼吸方式,就能更有助於平靜神經系統同時放鬆觸發點;因此,在每個肌肉群大概需花費45-120秒的時間。 另外,要注意透過轉移身體的重量或增加工具的力量來控制痠痛的程度,太輕或太重都無法真正的緩解筋膜,只有採用中重度的按壓才有辦法達到筋膜放鬆的效果。同時,在進行肌筋膜按壓前需特別注意!如果你有骨折、開放性傷口、骨質疏鬆、深層靜脈阻塞、感覺異常或懷孕等問題,請避免使用滾筒或花生球等工具來進行放鬆筋膜的動作。
如果持續久站或行走過多時,足部的疼痛就又會加劇,這樣的疼痛位置在足跟的內側,在按壓時就會有明顯的壓痛點。然而,一旦發生足底筋膜炎最重要的是多休息且避免久站和走路;此外,採用貼紮的方式也能特別針對筋膜的構造來進行處理,同時,透過使用肌能系貼紮也可適時的舒緩足底筋膜的張力並減輕疼痛,另外,再配合足部的伸展運動與適當的熱敷,就可早日擺脫這個惱人的足部疼痛問題。此外,有膝蓋不適的患者,也可以透過貼紮來改善。
機能系貼紮不只能改善足底筋膜炎,對有時常膝蓋痛的患者也能減輕疼痛。
在課後吸收滿載知識與觀念的學員們,都非常喜歡這堂課,還紛紛詢問之後是否還會再開其他類似痠痛保健課程,畢竟身體痠痛的影響對日常生活上有很大的阻礙,對運動表現上也是。之前第一堂的「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作技巧(ㄧ)」的課程第一門課程,初試啼聲就帶來極大回響,除了能落實應用外,對於在業界工作的人員也有相當大的幫助。如果這次沒搶到課程名額的人,即日起趕快上活動通報名11月6日場次: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作技巧(二),要報要快,小心又搶不到名額!
責任編輯/妞妞
攝影/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