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大腦只能使用血糖作為燃料來源,一旦發生血糖過低的現象,大腦便會立即發出飢餓指令,於是命令身體趕快進食,讓血糖恢復以維護大腦的正常運作。這種明明吃飽又覺得餓的現象,會讓人不自覺吃進更多食物,同時也會體重暴增,導致一天的血糖如同雲霄飛車一樣忽高忽低,同時造成身體經常處在一種莫名的飢餓狀態,就稱為「飢餓效應」。
根據西元200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雜誌(JAMA May 8, 2002-Vol 287, No.18)的一向論文為《The glycemic index》,此論文是由大衛·路德維希醫師(Dr. David S. Ludwig)所發表。他統計了60幾篇自己的研究數據,加上其他研究者的相關研究結果,作出一項回溯性討論。他發現,攝取高GI飲食會引發「慢性飢餓效應」,前面提過攝取高GI飲食會導致飯後血糖迅速飆升,如此一來,迫使胰臟分泌大量胰島素來因應,造成血中胰島素過高,問題就出在人體的血糖調控並非我們所想像得那麼精準。然而過高的胰島素,往往會把血糖壓過頭,導致通常在進食後的2~3小時,便會出現「生理性低血糖」現象,而且經常會比空腹的血糖值還要低。
從慢性飢餓效應可以充分解釋,為何血中胰島素過高會引發食癮效應,加上胰島素屬於儲存能量的荷爾蒙,當胰島素過高,就會驅動身體拼命攝取熱量。慢性飢餓效應,也同時可以解釋,為何胰島素過高會傾向喜好高糖飲食。因身體經常處在低血糖狀態,身體自然會拼命補充糖分。另外,胰島素會加速身體的脂肪合成,胰島素會活化脂肪合成生化反應的每一個步驟。當身體脂肪合成反應旺盛,身體會自然傾向攝取高脂飲食來補充脂肪合成所需的原料,像是游離脂肪酸。總而言之,當血中的胰島素過高,身體就會引發食癮效應,不僅喜歡暴飲暴食,還會傾向喜愛高糖、高脂、高熱量的三高飲食。
根據該研究的另一大發現是,只要人體胰島素只要降到5.0以下,食慾就會明顯下降,完全不容易有飢餓感覺。於此同時,也會自動轉而喜歡清淡的飲食,像是青菜以及水果變成首選,也會吃得非常健康,對於那些油炸食物、甜食、甜飲料、點心、下午茶、宵夜、吃到飽餐廳,則開始不會產生興趣。此研究受測者大多有著削瘦的外型,身體沒有多餘脂肪,且喜好運動的族群,健康、長壽者多屬這種類型,但這類族群畢竟是少數。然而這樣的轉變根本不用營養師教導,當胰島素降下來,飲食機制就會自動轉變了,此時食癮現象也會自然消失無蹤。
在這個社會放眼望去,當整個飲食環境幾乎全面朝三高飲食環境發展,就成為名符其實的「食癮社會」,此時代謝問題自然成了一種普遍現象,更遑論即將相繼而來的症狀與疾病,實在不可不慎。
資料來源/Healthline、元氣網
責任編輯/妞妞
咖啡因是運動員常用的運動營養增補劑,然而早期對咖啡因的研究多著重在跑步等有氧耐力表現上,那麼在需要維持高爆發力表現的籃球、足球、網球運動員上是否見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研究團隊證實:運動前1小時補充1-2杯黑咖啡,有助提升無氧性爆發耐力、讓球場上的運動表現更好!該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歐洲應用生理學期刊》。
以往研究已知,咖啡因提升有氧耐力表現,與刺激心臟功能、增加血液循環、增進脂肪使用效率、節省肝醣使用等作用有關。由於咖啡因也具有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降低疼痛感、增加肌漿網釋出鈣離子而增加肌肉收縮力量等作用,近期的研究轉向了高強度無氧運動表現的相關議題上。
對於需要高強度間歇衝刺能力的球類運動員,例如籃球、足球、網球等,除了需要具備高度的爆發力與無氧能力,還需要持續維持高爆發力表現的無氧性爆發耐力,例如在爭奪籃板球時,連續跳躍的高度都能維持與第一跳相同的能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鄭景峰教授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佳倫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石明宗教授等,在國際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歐洲應用生理學期刊)發表的研究中指出,讓國內大專甲一級的籃球選手,在運動前1小時攝取每公斤體重6毫克的咖啡因,有助於促進無氧作功能力(約+11%),並能延緩高強度運動時功率輸出的下滑情況。
同時該研究也發現,咖啡因可以降低運動前的鉀離子濃度,這可能與延緩隨後高強度運動時的疲勞有關。研究團隊在之前發表的另一篇研究中也發現,大專甲組運動員在運動前攝取咖啡因,亦有助改善高強度間歇衝刺的運動表現。也就是說,對於需要停-走(stop-and-go)模式的球類運動員,運動前攝取咖啡因,將有助於改善球場上的間歇衝刺表現與無氧性爆發耐力。
至於多少攝取量能讓咖啡因有效促進運動表現?目前多數研究支持每公斤體重應攝取3-6毫克。市售的中杯美式咖啡,1杯約含150毫克(101-200毫克)的咖啡因,因此,對於體重70公斤的休閒性運動員而言,建議可在運動或比賽前1小時喝1-2杯。
除此之外,鄭景峰教授研究團隊在先前發表的研究中也發現,攝取咖啡因時若搭配醣類補充,不會更進一步地改善間歇衝刺的運動表現,甚至會增加身體的分解代謝作用,而不利於身體產生能源以供給運動所需。因此,建議運動前應該喝不加糖的黑咖啡,才能有效促進隨後的運動表現。
長久以來,咖啡因被視為是一種利尿劑,會導致脫水。不過,相較於運動所引起的水分流失量,咖啡因造成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嚴重。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咖啡因會活化交感神經系統、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進而增加運動時血乳酸濃度的上升。當血乳酸濃度過高(> 8 mmol/L)時,可能會影響執行運動技術的品質。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如果想透過咖啡因促進運動表現,可在例行的運動訓練課程先嘗試,以取得個人的最佳有效劑量資訊,降低運動技術執行上的影響。另一方面,若對於咖啡因有敏感反應者,例如喝咖啡會出現焦慮、失眠、心悸等症狀,建議不要喝,以避免不適症狀影響了運動表現。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