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運動賽事陸續解封,Red Bull 推出「再度起步」挑戰計畫,邀請跑者們重拾跑步習慣。即日起,跑者們只要到 Red Bull 活動網站登錄開跑意願,即可獲限量 Red Bull 開跑補給包,再透過 Red Bull Line 官方帳號紀錄跑步時數及照片,開啟挑戰。11 月底前累積最多跑步時數的前十名跑者,不僅可獲得 Garmin Forerunner 55 GPS 智慧心率跑錶,還能免費參與由 Garmin Run Club (GRC) 教練規劃在溫泉旅店的兩天一夜 Wings For Life 跑旅體驗,還不趁現在跑起來!
登錄活動網址 請點此
「我要放鬆心情、慢慢鍛鍊,跑步這件事情,終究會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這兩年因懷孕生子而暫停跑步訓練的歐陽靖,藉由這次 Red Bull 的邀請,她表示自己已迫不及待地想藉由間歇性斷食與每日定時跑步,能讓身體逐漸恢復馬拉松跑者的狀態。Red Bull 鼓勵跑者們不論是因疫情或是其他原因而暫緩練習,趁現在不妨給自己一點目標及動力,穿上跑鞋「再度起步」,讓跑步回到日常生活並享受其中。
為獎勵跑者們完成「再度起步」,Red Bull 特別攜手合作夥伴 Garmin 要送給挑戰前十名的跑者 Garmin Forerunner 55 GPS 智慧心率跑錶,更打造專屬兩天一夜的 Wings For Life 跑旅體驗,由 Garmin Run Club (GRC) 台灣的總教練黃毓軒規劃帶領活動,邀請獲獎跑者入住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或同等級之飯店),感受在大自然洗滌的放鬆氛圍,同時體驗在戶外奔跑的愉悅快感。
資料來源/Red Bull
責任編輯/Dama
鞋跟尖差稱之為Heel-Toe Drop或Offset。跑鞋的跟尖差是相對於過去跑鞋市場、較為新穎的詞彙,原本這只是跑鞋設計的概念與構想,但在《天生就會跑》暢銷之後這個議題又再次被提了出來。
在赤足跑與極簡鞋風行暢行跑步市場時,跑步研究科學發現三個相連關係。第一,他們發現赤腳跑小腿會非常痠痛。第二,這個痠痛是運動生理上非常合理且正常的,因為我們很少使用它。最後則是,赤腳跑與極簡鞋幾乎都是 0 mm跟尖差。於是在運動力學及生理學兩造的研究下,甚至是李伯曼的研究也提出:「人體適合跑步,即使是赤腳狀態也是。」於是就展開了『鞋跟尖差』的研究。
他們發現,許多跑鞋的跟尖差都非常地高,特別是越講究避震與價錢昂貴的鞋款,那些跑鞋的足跟差甚至超出了 10mm。因為人體天生就有赤腳跑時的防禦機制,所以當跑步的經驗逐漸提升後,對於鞋跟尖差的敏感度將會提高許多。鞋跟尖差數值越高,在落地感就越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女人更有所感:穿著平底涼鞋跟高跟鞋,是否給你完全不同的感覺?
透過運動科學的研究,最後得到分明壁壘的兩個結論:
鞋跟尖差越高的鞋子,不管避震與否,腳步落地時將會影響跑者以腳跟或是中足落地,往前邁時鮮少使用阿基里斯腱。而鞋跟尖差越低的鞋子,腳步落地時將會影響跑者以中足到前足落地,往前邁時會大量使用阿基里斯腱。比較稀有的特例是非洲籍的跑者,因為即使他們穿著鞋跟尖差非常高的鞋子,他們也早已從持之有年的赤腳跑演化使用阿基里斯腱的本能習慣。
在不論鞋底避震層中底大底的前提下,鞋跟尖差顯示阿基里斯腱的活化與否,一來活絡的阿基里斯腱將有助於跑步動作向前推進的力量,二來阿基里斯腱的彈跳動作也意味著提升關節可動區。同時,身為最強肌腱的它也背負著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的工作。意味著如果沒有使用阿基里斯腱作為跑步的動力來源,可能跑得不夠快,以及跑完後大腿會異常痠痛。許多跑者常會有跑步過程中小腿肚抽筋的情況,如果不是鍛鍊不足,大概拿起鞋子一看就發現鞋跟尖差過高的問題。
既然如此,我們該怎麼界定多少的鞋跟尖差是最合宜的?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最好選擇鞋跟尖差在 6 mm以下的鞋款。此外,根據跟尖差也有不同的分別:
⦿ 0~4 mm,避震能力極低,通常被稱為極簡鞋款,普遍作為競賽使用
⦿ 4~8 mm,避震能力較低,通常可以用做強度訓練並用以競賽
⦿ 8~12 mm,避震能力中等,通常被定義為訓練鞋或為長距離使用的跑鞋
⦿ 12 mm or more,高避震的慢跑鞋
自2010年開始,許多廠牌的跑鞋設定都從原本的高落差慢慢減小。唯一改變較少的是非公路用鞋的越野跑鞋。但這與避震沒有絕對的相連關係,如近幾年聲勢上揚的hoka one one講究高避震的跑鞋,儘管是高避震鞋款,但它們大多數鞋款的跟尖差卻在6 mm以下。
但是初學者的跟腱未經過鍛鍊就貿然穿低跟尖差的鞋子,將會導致阿基里斯腱疼痛問題,所以建議初學者隨著訓練時間的提升、從高跟尖差的慢跑鞋,慢慢轉換到低跟尖差的路跑鞋甚至是零跟尖差的馬拉松鞋。
所以未來當你前往鞋店挑鞋時,除了注意尺寸大小外,也該注意鞋跟尖差。可以去思索在穿起來最舒適的鞋與跑出最佳成績的鞋款間,確認兩雙鞋分別的鞋跟尖差。
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