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外在肌肉看起來大的人他的力氣相對也會比較大嗎?如果你點頭那代表你還不了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性!舉例來說,你有看過練健美與練健力這兩種人嗎?練健美的人通常都會採用孤立式訓練,講究將每塊肌肉分開來個別訓練,他們也比較注重身體肌肉的外在線條與形狀;而練健力的人通常是採用徵召式的肌肉訓練,主要是講求能舉起多重的重量,所以他們注重能同時使用多少肌肉來發力而不注重於身體外觀線條,像大力士或相撲就是屬於健力這塊。由上述可知,肌肉外在的大小和力量並非能完全劃上等號,這意味著肌肉看起來較大的人,可不見得一定能夠舉起比肌肉較小的人更多的重量,這除了肌肉質量與肌肉尺寸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對肌肉力量有所影響。
1 肌肉纖維的大小和類型以及啟動它們的神經。
2 肌肉的伸展。
3 肌肉收縮的速度。
4 年齡。
5 性別。
6 肢體和肌肉長度。
7 遺傳學。
8 荷爾蒙(睾酮和雄性激素)。
9 所實行練習的類型與飲食方式。
我們人體肌肉生長和大小(又稱為肌肥大)是與水、肌肉纖維數量及結締組織的增加有關,就跟對於力量一樣是荷爾蒙水準和性別等等因素,會對肌肉形狀及大小程度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想要擁有肌肉大小與尋求肌肉力量的人在訓練方式上就會有所差異。
當然,未經適當訓練沒有人能夠擁有增加的肌肉大小或力量的本事,而阻力訓練會對肌肉纖維造成一些輕微的損傷,這種損傷可促使細胞發出信號,進而促使肌肉產生修復和生長之間一系列事件,在運動生理學裡有說到,當肌肉蛋白質的構建速率大於蛋白質的分解速率時,就會出現肌肉生長。
而肌肉大小的訓練比起肌肉力量來說,就比較涉及肌群部位與角度之間的問題,所以,在重量的負荷上相對較輕,所以反過來說,對於力量的訓練通常是涉及單一次運作多個肌肉的較大運動,對於大小的訓練則可能牽涉到訓練單一肌肉或是一組孤立的肌肉,當然,在於肌肉大小和力量兩者的訓練計劃,是依據每個人的訓練週期計劃與特定目標而定。
許多會對肌肉大小和力量有所影響的因素並不在我們的控制下,加上我們無法改變遺傳學、年齡或肢體長度,所以必須透過適當的阻力訓練做到刺激肌肉成長,但假如沒有提供肌肉修復和建構的要件之下,那麼肌肉的強度或大小都不會有所增加。另外,蛋白質在肌肉建構和修復中扮演直接的角色,不過還有其它的營養素能夠發揮更具支援性質的作用,例如碳水化合物在當進行阻力運動後補充,就有助於肌肉復原的過程。
訓練前:
就以肌肉生長和增加肌肉力量兩者來說,吃一頓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所組成的餐點是個不錯的想法,理想上是大約20-30公克的蛋白質來做為補充。如果你在進行訓練前受限於時間,那麼就可以拿一根含有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蛋白質棒來吃。另外,也可選擇含有咖啡因的前鍛煉配方或電解質飲料作為輔助補充品,因為咖啡因的刺激效果可以是一種大型的前鍛煉助推器,假如你正在禁食的狀態下進行鍛煉,那麼可能考慮服用支鏈氨基酸(BCAA)的補劑來加強身體能量。
訓練中:
如果你的訓練時間不會超過1個小時,攝入除水之外的食物是沒有太多好處的,但如過你的訓練時間長度會超過60分鐘以上時,一個簡單的電解質飲料可以幫助補充體內電解質,進而補充身體的能量讓訓練能更有效率。
訓練後:
通常經過一系列的重量或阻力訓練之後,我們體內的肝糖已經消耗殆盡,這時後就必須補充是當的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來幫助身體與肌肉的修復與成長,所以準備一餐含有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餐點,對於肌肉的成長就會有所幫助,這時後使用高蛋白粉或是蛋白棒來做補充,就顯得格外的方便與重要。
資料來源/barbend、draxe
責任編輯/David
當天氣冷的時候,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年長者就要特別注意,但大家一想到中風,都會先想到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控制飲食等,卻忽略在高齡社會裡,就算吃得健康也會有老化的問題,然而能延緩老化的除了依靠飲食外,其實「肌力訓練」對於延緩老化更有幫助!
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統計,台灣已經步入高齡社會,然而65歲以上人口超過321萬,在75歲以上的長者,每8位就有1位得過腦中風,造成的原因除了三高、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外,還發現老化這個關鍵也會造成血管彈性變差,以及代謝變慢、身體廢物以及脂肪等容易堆積在體內導致動脈硬化,此時就容易造成缺血性的中風,即便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是無法避免中風的可能性。然而除了這項數據,還發現一年之中,保守估計約有3萬人有中風現象,這個現象雖然在年長者身上看到居多,但有微少數據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在過去都認為年長者身體因為退化只能做緩和的運動,其實不一定是正確。根據國外許多案例發現,許多平均在50歲之後的長者,都會進行高強度運動的肌力訓練,然而這個強度比進行中、低強度運動的人,他們死亡率在20年後低了將近10%左右,原因是在做肌力運動時,血管會加強養分的運送來修復肌肉,並把老化的細胞代謝掉!此外,在2018年9月美國《神經病學》期刊曾發表一篇有關高強度運動對長者的論文,他們發現高強度運動可以防止中風的機率提高,以及延緩時間,而中、低強度的運動,可以讓患者在中風的程度比較輕微,不至於達到失能。但是,還是必須依照長者們的身體健康程度來判定是否要做上高強度運動來預防。
根據美國《神經病學》的報導提到,低強度的運動可以每週執行大約4小時的運動,以散步、行走為主,再來是中強度的運動,可以每週大約做2~3小時的簡單肌力訓練,再來高強度主要為肌力訓練,每週大約做2~3小時且較有競爭力的運動,像是網球、籃球等,同時也很建議年長者可以游泳。
此外,年長者可以將散步當成是每天的例行運動,然後每週再挪一些時間出來,在家裡練習深蹲、起立坐下等肌力訓練,再配合柔和的伸展,但這些運動項目、強度還是要以自身能負荷的為主,然而年長們可以針對大腿肌肉特別訓練,透過訓練大腿肌肉可以增加身體新陳代謝、增加雙腿肌肉量,以及避免多餘的脂肪囤積、減少跌倒的風險!現今大多數年長者都有肌少症的困擾,當肌肉量逐漸減少時,可能造成他們跌倒、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無法自理生活以及增加死亡風險,這是一項必須被關注的事!。除了上述的方法,還可以帶年長者多多出門促進社交、刺激大腦的神經血液循環。
最後,許多醫師、營養學家都有提到,在高強度運動後補充牛奶、豆漿、雞蛋等優質蛋白質,可以讓血管加快新陳代謝,再配合規律的運動後,此時對於預防中風的機率就能大幅降低。
資料來源/Dark Iron Fitness、BBC、HER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跑步的確是很好的燃脂運動,可是現在外面的天氣這麼熱,在外面跑步的時間又要超過三十分鐘以上才會開始真正的燃燒脂肪,想要快速燃脂,就必須藉由短時間內不斷改變運動的強度,可以有效地增加燃燒脂肪的效率。加拿大拉瓦勒大學的研究指出,比起一般有氧運動,高強度間歇訓練更能 夠帶來快速的燃脂效果,不過相對的,危險性也比較高!這時候不如選擇一個簡單又快速可以燃燒脂肪的運動──跳繩。
不過,高強度間歇運動有百百種,為什麼特別推薦跳繩呢?因為,跳繩不只方便攜帶與使用,更有著許多特別的好處。跳繩可以讓你在有限的空間內,變換你的訓練強度與速度,或是利用不同的跳繩動作,來訓練到不同的肌肉群,並且提高身體的整合性。另外,在跳繩的選擇上,如果身體能力許可,建議可以使用比較重的跳繩。在跳完後,還可以加上一些簡單的徒手訓練,像是深蹲或是伏地挺身等等的動作,可以同時達到訓練肌肉與燃脂的效果。
一開始先以緩慢的速度跳30秒,如果是跳繩老手,可以改成開合跳的方式。
完成後休息一下,並儘量在十分鐘內可以將這三個動作做完五組,如果自己身體真的撐不住,一定要緩慢地停下動作,慢慢地調整呼吸,以免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