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天到河濱練LSD時,大家都應該知道要多補充水分,但小心!如果不慎補充過多水分,恐怕引發馬拉松選手在比賽中三大死亡原因﹕低血鈉症。
低血鈉症(hyponatremia)是體液及電解質失衡的一種症狀,以致血漿內鈉濃度不正常地低於135 mmol / L(正常的血鈉水平為136- 142 mmol / L)。持續的低血鈉水平會導致水分急促地湧進腦部,造成腫脹與一系列的神經紊亂(神智不清、昏迷),嚴重者腦幹會受到破壞,造成死亡。
當血鈉的水平下降至125-135 mmol / L時,一般不會有明顯症狀,有些人會出現不嚴重的腸胃障礙(如反胃)。當血鈉水平達125mmol / L以下,症狀會變得明顯且嚴重,如頭痛、嘔吐、氣喘且帶響聲、手腳腫脹、坐立不安、不尋常的疲累、神智不清等。如果血鈉水平降到低於120mmol / L,會出現呼吸停頓、昏迷、永久性腦部受損,甚至死亡。
在馬拉松賽事中有三個主要死亡原因﹕心臟病發作、低血鈉症與中暑。你無法預防心臟病發作,也較難防止中暑,但低血鈉症是可以透過計算和控制補給避免的。
在一場全程馬拉松比賽中,因水分流失使體重減輕2-3%,通常算在安全的脫水範圍內。然而,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一項研究指出,許多馬拉松選手在賽後出現低血鈉症現象,主因在比賽中補充過多水分。該研究針對2002年波士頓馬拉松的488位完賽選手調查,其中有13%跑者出現低血鈉現象(135 mmol / L);0.6%的人出現嚴重低血鈉現象(120 mmol / L),而且女選手和BMI較低的選手較易出現低血鈉症。研究作者推測,可能因為女選手跑得比較久,和性別並沒有關係;而體重較輕流失的水分相對較少,因此最後補充的水分佔體重的百分比就越大。
總體來說,當跑者長時間運動中喝太多水(1小時內喝進3公升或以上),出現低血鈉症的風險就會提高。此外,個子矮小(只需較少的水分就可以稀釋體液)、出汗較多、跑速較慢(運動時間相對較長)的跑者,出現低血鈉症的風險較高。
1. 了解自己需要補多少水
每個人的汗液流失速率不同,所以該補多少水也有差異。一般來說,在運動進行中就算不覺得口渴,40公斤以下兒童每15-20分鐘應喝150毫升的水或含鹽飲料,成人則應喝進250毫升;此外,運動前2小時應先喝400-600毫升水分。你可以在平時練跑先使用上述平均補水值,量測跑步前後體重的差異,再依照這個差異做調整。
2. 跑步中補給鹽錠
鹽錠在馬拉松賽的補給站、跑者私補中,已算是相當常見且普及的補給品。跑步期間適量補充鹽錠,可有效對抗低血鈉症;至於常見的補給「果膠」中也含有鈉成分,份量可先查詢其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欄。
資料來源/NEJM、香港體育教學網、維基百科、Runner’s World、GU
責任編輯/Dama
2017年Sinox IRONMAN70.3國際鐵人三項賽於台東活水湖進行,3月18日(六)進行5I50的51.5公里標準距離賽,賽事已於十點四十五分關門時間順利落幕,明天3月19日(日)則將進行的是113公里距離,本屆IRONMAN70.3 Taiwan第二屆於台東活水湖舉辦,台東景色秀麗,活水湖平靜無波,兩日賽氣候宜人溫度適中,吸引37國近3,000名國內外好手參加,參賽的選手及家屬齊聚台東森林公園為本日奮戰的選手加油!
本日5i50鐵人三項標準賽,男子第一名邱韋強,成績02:18:31,第二名游承翰,成績02:21:39,第三名楊博智,成績02:23:36。女子組第一名Meredith Grunden(美國),成績02:50:25,第二名蔡慧蓁,成績02:50:59,第三名CHAN, PUI LING(香港),成績02:52:17。本日5i50鐵人二項賽,男子第一名張培敏,成績02:09:27,第二名李元正,成績02:11:49,第三名黃俊豪,成績02:11:51。女子組第一名李秀如,成績02:22:52,第二名黃仲卿,成績02:40:04,第三名吳雅雯,成績02:41:37。
本次賽事將終點移至台東森林公園,擁有腹地開闊的優點,讓家屬齊聚終點區沿線替來自各國的選手吶喊加油,現場宛如野餐嘉年華會,現場歡樂的氣氛獲得選手及家屬們的讚賞及肯定! 明日3月19日將於上午06:00於活水湖進行113公里的IRONMAN 70.3 Taiwan賽事,預料會是一場激烈及快速的賽況,也歡迎台東鄉親至現場共襄盛舉,讓各國選手感受台東在地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