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總是坐著或是站著一整天工作,隨著時間久去,新陳代謝逐漸下滑,導致雙腿血液循環不良、雙腳冰冷以及下半身脂肪也越積越多的現象!然而,透過每天進行簡單的動作扭轉腳踝動作,就能幫助提升下半身的循環,以及消除雙腿水腫、排出老廢物質和多餘水分,更可以提高循環代謝以及提高關節靈活度。
步驟1:坐在一張椅子上,將一隻腿翹在另一隻腿上。
步驟2:開始順時針慢慢轉動腳踝。
步驟3:約轉15~20次後開始逆時針轉。
步驟4:轉完後換另一隻腳開始直。(重複順時針、逆時針)
步驟1:站在一張折疊椅子後面,用一腳踩住椅子的腳背。
步驟2:踩住後,將小腿往前施力,停留3~5秒後休息。
步驟3:重複10~15後換腳。
步驟1:坐在一張椅子上,將一隻腿翹在另一隻腿上。
步驟2:用慢慢手將腳背向下壓,再拉回來。
步驟3:約做15~20次後換腳。
步驟1:坐在地板上,雙腿打直。
步驟2:用毛巾套在腳底板上,同時雙手抓住毛巾。
步驟3:將毛巾慢慢往自己方向拉,再慢慢將腳踝伸出去。
步驟4:重複15~20次。
資料來源/Health Line
責任編輯/妞妞
入冬小心腦中風,許多中風患者生活無法自理,還要當心中風後肢體痙攣造成失能。鍾先生在33歲時,體重達133公斤,某日上班途中出現嚴重頭暈症狀,說話、走路嘴巴歪斜,左半身中風失去知覺,緊急送醫後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無法自己翻身、上下床,爸媽、妹妹輪流照顧他,讓家人工作、照護兩頭燒。
所幸,經醫療團隊安排,一週6天的密集復健訓練下,3個月後鍾先生已能自行拄著拐杖出院,獨立搭公車回診復健,後續也成功重返職場。然而,中風後引發的肢體痙攣導致左手無法伸直,讓他自嘲是「單手超人」,只能靠右手處理生活事務。直到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並搭配規律復健下,左手已經能拿起水杯、輔助右手工作。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連立明表示,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中風後1個月內失能比例為61.2%,半年內失能比率達51.72%。其中造成中風後失能的最大主因就是「肢體痙攣」,不僅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照護者的工作和生活也受到明顯影響。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表示,每年台灣至少新增3萬名中風患者,患者中風後有9成會出現肢體痙攣相關症狀,但實際上卻只有約6成8患者確診,這是由於肢體痙攣並非在中風後馬上出現,而是1個月到半年之間都有可能發生,且發生時間、嚴重程度及對患者的生活功能影響程度不一。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回收345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僅3成7患者在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成5能自行洗澡及更衣,生活大小事都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協助;同時,有6成照護者工作、身心及生涯規劃受影響,造成「一人中風,全家發瘋」的負擔極重。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欣熹表示,中風患者失能比例高,有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6個月內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風後肢體痙攣最常見的部位包括:
手肘彎曲
手腕緊繃
腳踝
肩膀內收
蔡欣熹說明,當腦細胞壞死時,運動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失衡,會出現肩膀內收、手肘屈曲等情況,常見拳頭緊握的姿勢猶如「小叮噹手」,通常中風時間拉長,發生肢體痙攣的比例會升高,但其中僅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超過半年。
蔡欣熹說:「中風後6個月至1年是治療關鍵期,這段期間內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患者盡快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但患者及照護者常誤以為在復健過程中,所產生的肢體疼痛、緊繃症狀是痙攣加重情形,進而降低持續復健的意願,事實上,停止復健可能造成永久性關節攣縮,形成永久失能。
蔡欣熹提醒,規律復健運動至關重要,完整的復健計畫及藥物治療應並行,目前已有口服肌肉鬆弛劑等抗痙攣藥物,若治療效果不佳,也可選擇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能抑制神經傳導物質釋放,達到抑制肌肉收縮的效果。
蔡欣熹解釋,醫師會評估患者各部位張力及關節活動度,調整所需的肉毒桿菌劑量,每3~4個月局部注射1次,可對張力過大的上下肢肌肉達到放鬆效果、避免攣縮,且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待肌肉張力減緩後,再搭配積極復健訓練,有助於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也能較恢復正常肢體外觀。
蔡欣熹補充,肉毒桿菌治療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治療約3週就有肌肉鬆弛效果;若中風後初期肌肉張力太大,也可考慮自費使用。肉毒桿菌治療也成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的優先治療方式。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每當你因為肩頸痠痛在網路上搜尋舒緩解方,總會找到各式各樣的「按摩」、「拉筋」方式,最常見的就是叫你伸展上斜方肌。斜方肌是連接頭部到背部的一大片肌肉,分為上、中、下段,可以用來控制肩胛骨活動,協助維持頸椎、胸椎的位置,出問題時,可能會引起整個肩頸區域的痠痛與頭痛。
雖然照著伸展的當下感覺比較舒服(也可能還是一樣緊) ,但是沒過多久,痠痛感又悄悄回來了... 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大多數的人肩膀及肩胛骨過度下沉!
是的,你沒看錯!不是過度的聳肩,反而是過多下沉,導致連接到肩頸的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
這樣的現象,最常發生在辦公族、電腦族、文書工作者身上。因為長時間的低頭、頭前傾、駝背、圓肩等姿勢習慣,讓肩膀是往下沉的狀態,久而久之,肩頸區域就會變得僵硬、循環不良,也容易使肩關節活動卡卡的。
也就是說,此時的上斜方肌反而是被拉長的,既然是已經被拉長的肌肉,我們自然不該花太多力氣再去「拉筋」了。
上斜方肌在什麼情況下會縮短呢? 大多數是在已有神經張力、神經壓迫的人身上 (如椎間盤突出、胸廓出口症候群...),為了保護我們的臂神經叢而縮緊起來。但這時候不適合針對上斜方肌伸展,首要應找出造成神經緊繃的來源。
肩膀、肩胛下沉問題,也會因為使用習慣的不同,產生高低肩現象(如:兩邊都太低,但一邊又更低)。不過高低肩所牽涉的問題又更廣了,後續會再針對這個議題分享我們的心得。
遇到這個狀況時,治療師可以透過體態評估、動作測試、肌肉長度測試等來鑑別哪些肌肉真的是「縮短」、哪些是被「拉長」的,並評估問題到底是出在靜態還是動態的姿勢中,從而決定治療的方式。
那我們該怎麼知道自己的肩胛、肩膀是否太過下沉呢?這邊提供幾個簡單的方式,可以自我檢測看看:
1. 靜態鎖骨的位置:肩胛骨在中立位置時,鎖骨與地面間會有個小小的夾角;若你的鎖骨是幾乎平行地面的,那基本上就是太下沉了喔!
2. 捧起雙肘:如果原本不動就覺得肩膀很沉、很緊,或是脖子轉動時覺得很卡很緊,捧起雙肘後緊繃感下降,或是脖子更好轉了,有可能因為你的肩胛太過下沉。
3. 試著提起肩峰:背靠牆,想像有一條釣線從你的肩峰向上提起約 1-2 公分,重複做 10 次,再重新轉動脖子看看或是感覺肩膀的緊繃程度,若是有下降,有可能你的肩胛位置太過下沉。
沿著鎖骨往外,摸到肩膀的最高處一個凸凸的點,就是肩峰的大約位置。
以上三個方式僅供簡單的篩檢,實際狀況還是需要評估過後才能確定!如果有這方面的困擾,不妨找位專業治療師幫您評估看看吧!
撰文/黃志生 物理治療師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