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GLOBAL RUNNING DAY (GRD)全球跑步日,美國百年專業運動品牌BROOKS為響應這天,於5月31日晚間在台北信義旗艦店盛大舉辦BROOKS GRD VIP PARTY,現場有全台最狂跑者現場分享、宣布「把愛傳出去,為孩童而跑」公益募集活動即將達標,更邀請跑者們在5日晚間前加入GARMIN SPORT「BROOKS把愛傳出去,為孩童而跑」APP的標題競賽、上傳練跑記錄,每跑1公里BROOKS就捐出1元給兒福聯盟「偏鄉弱勢學童關懷方案」。
會場集結多位知名跑者,首位分享的是最快列車長、也是跑友暱稱賽道上「最速兔子」劉治昀,他是目前台灣100公里超馬紀錄保持人,參與非官方賽事配速經驗超過20場,最快配速賽事是2018渣打馬2:48。他分享第一場擔任配速員的經驗,以及配速員須具備的條件,並特別指出跑者在賽道上可以拿掉跑錶,充分信任配速員,而且拔掉手錶可減少因翻轉手腕而破壞了下肢的協調性,放下心理壓力,才能有更佳表現。
而第二位分享的貴賓,是運動行銷事業總經理黃成翰,他除了在台灣擔任了許多運動賽事的幕後推手,更在今年完成了世界六大馬挑戰,會中他和大家分享了許多參加六大馬的趣味經驗。他表示參加國外賽事主要是想把國內賽事辦得更好,並在參賽過程中體認到,唯有將運動與觀光結合,才能讓賽事辦得更加成功。
第三位則是最近剛出書的陸承蔚,她分享自己在2017年達成台灣史上首位女性完賽世界最高越野馬拉松—聖母峰馬拉松,同時奪下亞洲女子組第一名殊榮的經歷,又是如何從18-42歲沒踏過操場、沒爬過百岳、沒騎過公路車,更沒跑過馬拉松的中年職業婦女,轉變成2015年起每年挑戰一項艱困賽事。最後一位是第一位完成六大馬的國軍最強新聞官葛芃欣,他用1526天,自2015東京馬開始,以每年完成一場六大馬賽事,完成了對自己挑戰六大馬的承諾!他在活動中分享許多激勵他的跑步金句,並在最後感性的說:「謝謝跑步,讓我們今天能聚在一起」。
BROOKS同時宣佈今年的GRD主活動「把愛傳出去,為孩童而跑」公益募集。因為品牌深知跑步可以為人們帶來健康快樂的人生,每年在6月第一個禮拜三全球跑步日,都鼓勵跑者動起來。
今年台灣BROOKS「把愛傳出去,為孩童而跑」揪跑活動,在6月5日全球跑步日當天晚上以前活動期間,加入GARMIN SPORT「BROOKS把愛傳出去,為孩童而跑」APP的標題競賽,並上傳練跑記錄,每增加1公里,台灣BROOKS就捐出1元給兒福聯盟「偏鄉弱勢學童關懷方案」,讓偏鄉弱勢學童也能感受到跑友們的熱情關懷。目前累積的里程數已接近5萬公里,最後一天,熱血的跑友們快加入、把愛傳出去!活動詳情請上台灣BROOKS官網或臉書活動頁面查詢。
活動中,BROOKS品牌大使Roger也提出2018運動筆記大調查報告,發現跑者受傷比例高達8成以上,受傷部位則以膝蓋佔五成居冠。據分析,跑友運動傷害的三大關鍵為身體結構、動作控制能力或行為、以及外在環境條件(如:路況或跑鞋選擇),Roger詳細教導大家如何判斷自身步態,以及如何依步態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跑鞋,再針對合腳性、腳感、及路感等三大重點,來決定最適合自已的跑鞋,以藉此避免因選錯跑鞋而造成可怕的運動傷害。
Roger也提及BROOKS Ghost(魔鬼系列)是備受全球跑友推崇的暢銷跑鞋之一,幾乎每一代都曾獲美國路跑界權威媒體Runner’s World雜誌編輯最佳推薦獎項,新一代Ghost 12全新改版,採用「BioMoGo DNA」與「DNA LOFT」雙重避震科技,提供更輕量且恰到好處的柔軟腳感,更不失回彈力與持久性,平衡柔軟與避震功能,目前已在全台BROOKS銷售據點販售。
BROOKS GRD VIP PARTY為貴賓準備了美食、冰涼啤酒和點心,現場氣氛歡樂。台灣總代理-金瑞晶國際總經理Meggie在會中提到,BROOKS這個超過百年的運動品牌堅持只做好跑步裝備這件事,並始終傳遞「Run Happy」快樂跑的輕鬆愉快運動精神。而透過每年的跑友活動,除了能搶先得到許多專業跑步資訊,更凝聚跑者們的力量做公益,與BROOKS一起快樂地跑下去!
資料來源/BROOKS
責任編輯/Dama
相信許多朋友都知道跑鞋的避震很重要,但你知道避震指的是什麼嗎?而跑鞋的避震設計又有哪幾種?他們又是如何實現避震效果的呢?本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什麼是避震以及避震的設計,並用影片和過程分解讓你秒懂避震是如何達成的。
避震,是跑鞋設計中重要元素之一,因為跑步時雙腳需要反覆承受約體重1.5至3倍的衝擊力,長時間累積下來,對下肢的負擔不容小覷。各家運動鞋廠牌無不投入心力在研究如何提升避震功能,從鞋底的緩衝材質、厚度、形狀等角度,尋求最佳的配置,來減少著地的衝擊力。避震的目的是減緩足部接觸地面時,衝擊力上升的速度與幅度。
如下圖所示,穿上有避震功能的鞋子後,可降低力量上升的速度(藍箭頭的斜度)與幅度(藍圈的高度),進而達到避震緩衝的目的;反之,若不能有效延緩衝擊,如赤腳後足著地,則會使力量急劇上升,並承受較大的力量峰值,進而導致傷害發生的風險提高。
要達成避震的目的,使鞋底在接觸地面時能吸收衝擊,實際的方法是透過鞋底的「形變」,來延緩撞擊的持續時間並吸收力量,其方法有兩種,材料避震與結構避震。例如當你踩在軟墊時,軟墊會下陷藉此吸收衝擊,使你感覺到避震的效果,這類我們稱為材料避震;而另一種結構避震,則如生活中常見的彈簧或拱橋,透過外部結構的形變來達吸收與緩衝避震。目前市面上跑鞋的避震設計也可分為此兩類。
材料避震:利用材料自身的形變來達到避震的功能。跑鞋中常見的材料避震設計,透過使用發泡材料、EVA、E-TPU 等較軟的材料,來吸收撞擊。例如 NIKE ZOOM X VAPORFLY NEXT% 及 ADIDAS ULTRABOOST 20。
結構避震:利用外部結構的形變來達到避震的效果。經常利用波浪或拱橋的形狀來到支撐與緩衝的功能。例如 MIZUNO WAVE RIDER 23 及ON CLOUD ACE。
本文使用上述各兩雙代表材料避震與結構避震的跑鞋做示範,請兩名退役的田徑跑者,分別穿著兩款鞋進行測試,A 跑者穿著NIKE 與 MIZUNO,B 跑者穿著ADIDAS 與 ON,以5 分速 (5min/km) 進行30 公尺平穩速度跑。於20 公尺處架設攝影機,以高速攝影模式 (每秒240格) 捕捉足部著地瞬間到腳掌踩平地面的變化。
NIKE ZOOM X VAPORFLY NEXT % 著地後變化
ADIDAS ULTRABOOST 20 著地後變化
NIKE ZOOM X VAPORFLY NEXT% 的中底搭載Zoom X 泡棉材質,在著地瞬間後開始產生形變擠壓,藉此吸收了部分的衝擊力,當腳掌踩平地面時,可看到整體壓縮的現象;ADIDAS ULTRABOOST 20 全中底由Boost 顆粒所組成,其材質為E-TPU (熱塑性聚氨酯),我們可觀察到Boost 跑鞋著地時,衝擊力也會使得Boost 有一定程度的擠壓,腳掌貼平時,亦可看到明顯的變化。
NIKE ZOOM X VAPORFLY NEXT% 著地後中底材料形變過程
ADIDAS ULTRABOOST 20 著地後中底材料形變過程
MIZUNO WAVE RIDER 23 著地後變化
ON CLOUD ACE 著地後變化
我們可以觀察到MIZUNO WAVE RIDER 23 在跑步著地瞬間,其後跟的Wave波浪片會因受力而變得扁平,使原本波浪片前後的空隙都被填滿,波浪片幾乎完全與中底貼合;而ON CLOUD ACE 本身雲端科技緩衝系統 (鞋款波浪狀大底) 在跑步著地瞬間時,波浪受到擠壓,尤其是後足幾乎變為扁平,其透過結構形變而吸收衝擊力的方式明顯可見。
MIZUNO WAVE RIDER 23 著地後中底結構形變過程
ON CLOUD ACE 著地後中底結構形變過程
利用影像捕捉的方式,我們可以清楚觀察到不同款跑鞋透過材料或結構的設計,皆可藉由形變的過程來達到避震的功能。但隨著不同的避震設計,實際上也會有不同的效果與特性,所適合的族群也有所不同,並非越軟越好。例如較軟的避震設計可能有較佳的緩衝效果,但卻會使鞋底穩定性變差,不適合足踝不穩定的人;而較硬的避震設計,也許增加了後足著地衝擊力,但相對提高了穩定性,且對中足或前足著地形態的跑者而言,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可藉此減少緩衝材料的重量,適合競速需求。
因此,根據自身的需求挑選跑鞋,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Lieberman, D. E., Venkadesan, M., Werbel, W. A., Daoud, A. I., D’andrea, S., Davis, I. S., ... & Pitsiladis, Y. (2010). Foot strike patterns and collision forces in habitually barefoot versus shod runners. Nature, 463(7280), 531-535.
撰文/董智尚、陳韋翰、相子元
*文章授權轉載自《運動科學》網站,原文:跑鞋的避震是如何達成的?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實驗室裡,一群由相子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全心投入運動科學研究,和你一樣對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熱忱。
面對運動科學興起的熱潮,許多人想瞭解正確的運動資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運動科學網持續更新經過科學驗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觀點。不論是創新產品、研究結果,甚至是專業理論,我們都會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利用最短的時間瞭解運動的最新趨勢。
為了讓健康的運動觀念進入日常生活,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為了讓正確的運動知識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我們致力於運動科學的研究,希望這些努力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中,而是讓熱愛運動的普羅大眾更健康快樂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