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運動的好處多到說不完,但是不少人會說:「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無法堅持一個星期或是培養一個喜歡的運動。」這些困擾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但是,就是有些人能堅持下去,因此對於維持健康或是瘦身都能成功。以下為台師大體育系教授為想減重瘦身、維持健康的人列出了4種能將運動培養成習慣的方法,一起來實現吧!
根據台師大體育系教授洪聰敏指出,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建議,要維持身體健康以及身材的話,最好天天都要運動,但每次運動時間大約為40~50分鐘即可。然而這樣持之以恆的方式,不僅能讓血管會更有彈性、心血管功能提升,還可以降低3高的風險。不過,萬事起頭難,運動這種一開始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更是如此,該怎麼讓運動成為一種習慣?以下為洪聰敏教授提出了4點建議:
想讓運動成習慣的話,首先也要擇你所愛的運動。洪聰敏教授指出,根據《國際期刊告訴你這3個運動CP值最高,要健康還不趕緊動起來!》文章來看,似乎運動的CP值是不一樣的,有些運動可以很好的讓你達到健康的效果,有的效果卻不大。但是不管效果大小,都比不運動好!所以,不如選擇一個你喜歡的運動,更容易持之以恆。
人具有變異性以及惰性,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做,實在很難堅持!不過,有朋友一起運動,那效果就不一樣。洪聰敏教授表示,這是一種用社會支持來堅定自己運動動力的方式。舉例來說,你打桌球肯定是要找人打球才好玩,今天如果你不去,就會讓你的朋友4缺1或是只能對牆打球。然而這種「責任心」會讓你更願意去運動,而且跟朋友一起運動,把運動變成了一種社交活動,在讓身體更健康的同時,也促進朋友間的感情。
洪聰敏教授表示,很多人不運動是因為覺得沒有時間,像是上班族,每天就就算正常下班,吃個晚餐再去運動都要都要8點了,如果還要特別前往健身房,運動個1小時,回到家都已經不知道幾點,這個原因讓人沒辦法堅持運動。但是,如果把運動時間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就容易多了。像是一天運動40分鐘,早上上班早一站公車站下來,走個10分鐘;中午吃飯走遠點,過去10分鐘、回來10分鐘;回家再少搭一站車再走10分鐘,這就40分鐘了! 但是,把運動時間切得那麼零碎,還有運動效果嗎?洪聰敏表示,先求有,再慢慢進步,只要有運動就會有效果,而看到了成效之後,人們就更願意投資更多時間去進行完整的運動。
洪聰敏教授表示懶患者其實沒極限,像是他們會覺得:「我沒有偏好的運動項目也沒朋友,這麼熱走路流汗上班很不舒服!」為了解決這些困擾,那就把你每天躺在沙發追劇看電視的時間拿出來運用。與其坐、甚至躺在沙發上,不如在看電視的同時運動。洪聰敏教授表示,在電視前放個飛輪或是跑步機來取代沙發,電視看夠了,運動量也足了;或是如果預算有限,放個瑜伽墊拉伸拉伸也是有效果的。
在看完這4種方式你還不動起來,真的建議只能當個不顧身材的胖胖族了!但是,你們真的要繼續癱軟嗎?除了身材外,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擁有良好的健康身體才能做更多事,所以請一起動起來!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你每天睡多久?睡眠對健康非常重要,能讓疲憊的身體獲得休息,幫助恢復體力與精神。然而,睡太多反而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研究指出,每晚睡眠時間若超過9小時,可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這種情況在憂鬱症患者身上更為明顯。因此,保持適當的睡眠時間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過多或過少的睡眠都應避免。
睡眠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每晚要睡多久才能夠保護大腦健康呢?根據2025年4月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的研究指出,每晚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可能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這情形在憂鬱症患者更加明顯。
該研究分析1853名無失智與中風史者,結果顯示,長時間睡眠與較差的整體認知能力有關,並影響特定的認知功能,如:記憶力、視覺空間能力以及執行功能。此外,無論是否服用抗憂鬱藥物,在有憂鬱症狀的人群中更明顯,研究者表示,對於憂鬱症患者而言,睡眠是影響憂鬱症患者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因素。
新北市土城醫院暨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說明,該研究有2項限制,首先睡眠時間來自參與者自我回報,可能存在記憶誤差;再來,研究為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只能觀察特定時間點的相關性,未考慮先後順序及時間之影響,故無法確定因果關係。
劉嘉逸指出,該研究只能告訴我們,睡眠時間長與認知功能差有關,卻「無法斷定其因果關係」。不過,研究結果提醒我們,憂鬱症患者要盡量多動、不要睡太多,以免腦功能退化。此結果與目前絕大多數科學研究結果,以及各大憂鬱症治療指引完全契合。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該研究指出長時間睡眠與較差的認知能力有關,適量睡眠才是保護大腦的關鍵,過長或混亂可能會造成身心健康以及其他的負面影響。有多項研究證實:睡眠過量或不足都與認知領域的損害有關,包括記憶力、注意力以及管理和調節其他心理過程的能力。
孩子睡很久怎麼辦?葉雅馨表示,現在正值暑假期間,孩子多睡一點並無妨。建議父母可以跟孩子共同約定,例如暑假可延後至午夜入睡,若孩子遵守,隔天可多1小時自由活動時間,有助於增強孩子遵守與父母的約定,並維持規律作息。
葉雅馨呼籲,父母是孩子重要的榜樣,若父母把自己排除在約定外,天快亮才睡、一直盯著手機看、該睡時還在吃喝玩樂,就很難對孩子做同樣的要求,畢竟他們很容易有樣學樣。因此,建議父母也以身作則,才能共同守護孩子身心健康。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年紀大開始下背痛、常腰痠⋯當心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神經外科醫師提醒,腰薦椎是骨關節的一部分,其獨特性在於彎曲活動外,也承載著全身的重量。當腰薦椎骨隨年齡漸長而退化,在反覆性運動下,腰薦椎體會產生結構性變化,產生活動功能問題以及疼痛症狀。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任馮睿哲指出,腰薦椎體結構性變化會造成功能性的影響,主要是因為被包覆在腰薦椎體內的神經血管組織,因結構性變化如黃韌帶肥厚、骨關節肥厚等,受壓而產生各種症狀,包括:
下背痛,肢體疼痛、痠緊、僵直等不適感
在運動部分,可能出現腰部下背或受壓部位肢體無力
馮睿哲表示,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是一不可逆的退化過程,影響因素極其複雜且難以量化,以生命進展部分觀點而言,甚至不算是疾病;但有症狀的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確實會對患者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患者也容易因活動力下降,間接影響健康。
然而,對於多數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醫師一般會先建議其接受下列幾種非手術性的保守療法,多能獲得改善;若是保守療法不能奏效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
臥床休息
藥物治療
牽引治療
局部熱敷與按摩
射頻燒灼、神經阻斷藥物等輔助治療
馮睿哲建議,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從日常生活起居上調整,亦有助於症狀緩解與避免惡化,他也提供以下9招改善方法:
1.床鋪應軟硬適中:最好是在木板床上加鋪一個薄墊。
2.臥床姿勢:仰躺時,雙膝下方置放枕頭,如為側躺,髖關節與膝關節宜彎曲,並在兩膝間加放一個枕頭。
3.起床方式:由仰躺時先將兩腿彎曲,翻身側臥,將雙腳移到床下,用雙手用力將上半身撐著坐起。
4.上床方式:先坐在床沿,用手向旁撐著,慢慢向床邊躺下,再將下肢彎曲移到床上,成側臥狀,再翻身仰臥。
5.避免坐太柔軟之沙發或無靠背之座椅:坐時上身保持垂直坐下,先坐在椅子邊再靠椅背,並保持上身垂直。
6.起身時:要從椅子站起來時,先將臀部移至椅子邊,足移到髖關節的正下方,保持上身垂直地面而後站立。
7.走路時:應抬頭挺胸,保持上半身垂直地面。
8.避免彎腰取物:如欲拾取地上物,應蹲下撿取。
9.避免背負重物:減少腰薦椎骨承壓。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