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戶外運動領導品牌 The North Face(北面) 所舉辦,亞太地區規模最大、最具指標性的國際越野跑賽事——The North Face100 國際越野跑挑戰賽(簡稱 TNF100),2020年將首創亞太區越野跑安全首例,全體越野跑者皆需強制裝備要求,將跑者安全視為第一考量。
為了兼顧跑者的安全與賽事挑戰性,TNF100也特別設立賽事組委會、安全委員會,以及顧問委員會,其中安全委員會邀請資深越野跑教練劉治昀教練擔任安全委員,進行賽道優化,提升跑者完賽率。此次越野賽將在2020年5月24日舉辦,比賽地點為新北市金瓜石,賽道設計分為入門體驗組6K、親子健康組6K、進階挑戰組20K、菁英攻頂組50K、國際競賽組75K五種組別、四種挑戰路線。
此外,針對入門越野跑者The North Face 更邀請北面簽約運動員王竹賢分享越野跑必備裝備,如保護性佳的全地形越野跑鞋,以及隨即能補充水分又能空出雙手的水袋背包等,使入門越野跑者在強制裝備上能有所準備。 2020 TNF100為賽事安全努力準備,讓跑者放心地探索山林,開啟人生的第一場越野跑。
為使安全與挑戰並進,「2020 TNF100國際越野跑挑戰賽」成立TNF100賽事組委會、安全委員會,以及顧問委員會。此次TNF100邀請到四大黃金教練團陳仲仁教練、黃崇華教練、劉治昀教練、江晏慶教練擔任賽事規劃重要成員。其中劉治昀教練擔任安全委員,替跑者把關安全的每一道防線。
同時邀請各領域的越野跑者代表擔任顧問委員會賽事顧問,集結各界聲音,讓賽事與選手相輔相成,攜手打造更好的越野環境,使賽事規劃越發完善。除了注重補給配備以及救援規劃,TNF100這次要求跑者強制配備,保障跑者安全,同時希望跑者養成參加活動自我負責的態度,自動審視活動內容。
此外,安全委員會更進行賽道優化規劃。劉治昀教練提及,「優質賽道需具備可跑性與安全性。」避免沒有明顯路徑區域為主要賽道規劃,同時加寬折返點的道路寬度,盡量避免溪流與陡峭濕滑路段,大幅提升安全性。「此次賽道重要路口也會安排人員指揮,指引方向」劉治昀補充,為提升跑者完賽率,也會安插人員於重要路口指引方向,避免跑者偏離賽道。
而何謂理想中的優質越野賽道,TNF100專業越野團隊代表蔡弘誠表示,「第一當然是安全,第二則是兼具觀光與文化價值,不增加新的人工干預,維護自然為主要考量與目標。在趣味與安全之間做平衡」,TNF100安全委員會將盡力打造更好的越野環境。
2020 TNF100國際越野跑挑戰賽」重視選手安全,不管是剛入門級跑者或是高階越野跑選手,TNF安全委員會皆要求強制裝備,保障跑者安全,因此個人裝備挑選細節更顯重要。身為TNF100顧問團入門選手代表的王竹賢提及,裝備挑選以空出雙手為首要考量,其次則是「輕量」及「方便」。其中越野跑鞋的選擇絕對是重點中的重點。
王竹賢說明,越野跑賽道環境與其他路跑賽道大相逕庭,考量到越野跑的多變賽道設計,對於入門越野跑者建議搭配保護性佳、可適應不同地形、抓地力足夠的全地形越野跑鞋,輕質透氣的跑鞋材質,防水透氣足部的穩定性,除足弓支撐性要好、中底設計能夠保護腳掌之外,才能減緩彈跳落地的衝擊,更可使跑者輕鬆享受賽事。而面對崎嶇山林,跑者雙手不能持有任何物品,方能確保賽事順利進行,因此背包式的裝備,如水袋背包、水壺腰包十分適合越野賽事,其中大容量的水袋背包適合長距離越野跑,輕量水壺腰包則是適合較短距離越野賽事。
在越野跑賽服挑選中,王竹賢建議入門越野跑者穿著吸濕排汗TEE,可改善排汗以及溫度調節,同時可以包覆面積大的長褲為主,避免蚊蟲叮咬、草木割傷的不適性。王竹賢也提及,正確挑選裝備細節會是影響跑者整體表現的一大關鍵。
TNF100國際越野跑挑戰賽堅持將選手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最高規格審視越野賽道,並重視跑者個人安全,首次要求全體強制裝備,讓大家享受比賽平安賦歸。透過專業安全顧問團隊,比賽的賽道將比往年完整,增加賽事安全性,也不失挑戰性。感受大自然之美,探索永不止息!
2020 The North Face100 國際越野跑挑戰賽 報名網址
資料提供/THE NORTH FACE
責任編輯/David
學會不對身體造成負擔的穩定步行方法後,獨攀就會更加輕鬆愉快。儘管如此,在本身就必須承受沉重負擔的登山過程中,就算知道「這樣走比較好」也很難修正。畢竟身體面臨嚴峻考驗時,特別難做出與日常不同的行動,因此必須從平常開始修正步行方法。事實上,在生活中使用正確步行方法的人相當少。首先就先找到身體的縱軸,學會用骨骼支撐身體開始吧。平常多加留意走路方法,使其成為一種習慣是很重要的。只要身體習慣這種走法,登山時自然就能夠走得輕鬆。
學會正確走路方法的第一步,就是像下方照片一樣擺出正確的姿勢,這時要特別留意的是軸與重心。此外也要改變步行的觀念,那就是走路時不是只動腳,重心與縱軸也要跟著移動。以身體後側肌肉將身體往前推出的感覺踏出前腳後,利用著地至重心移動這一瞬間的時間延遲,確認接到地面的狀態。若有溼滑、不穩等不安定因素,就要立即修正身體的均衡,或是把重心挪回後腳。未經過確認就一口氣將重量施加在前腳時,容易造成跌倒或扭傷,遭受的損傷也會特別大。正確的行走方式是靠重心移動,縱軸則要在前腳正上方,因此應確認身體縱軸維持筆直後再踏出下一步。
爬升時的姿勢與步行方法大致相同,但是因為是走在斜坡上,所以要特別注意別讓重心往後。學會正確步行方法後,能夠實際感受到「啊!不一樣!(步行感覺變了)」的時機通常是抬起前腳的瞬間。讓重心自然移動,並在抬腳的同時維持筆直縱軸的話,會發現登山時的省力程度令人訝異。「能夠用這種方式登山的話……」實際體驗後光是想像就覺得期待。然而放空腦袋走路時,很容易就恢復原本的姿勢,所以請養成定期確認的習慣。
基本步行:
1.抬起前腳
抬起要往前的這隻腳,後腳則要維持筆直的縱軸,重心也留 在原處。這裡要特別留意的,就是避免上半身往前傾。
2.前腳著地
移動重心的同時,前腳以平坦的方式往下踩。這時的縱軸在雙腿之間,並且要利用縱軸與重心移到前腳之間的短促時間,確認落腳處的狀態。
3.將重心移往前腳
將重心完全移至前腳後,縱軸就會豎直在前腳正上方,過程中應使用大腿後側與臀部的肌肉。接著踏出後腳時,請不要往前踢,以自然往前的方式即可。
上樓梯的動作近似於爬升,所以不妨把握日常走樓梯的機會多練習。若能夠藉此察覺原本的爬升方法與正確的步行方法有哪些差異,將有利於登山過程中的姿勢修正。
爬升方式:
1.抬起前腳
抬起前腳時縱軸與重心都要留在後腳,這時縱軸要維持垂直(垂直於水平面)。 骨盆若能隨著腿部動作抬起會更理想。
2.前腳著地
著地時的腳掌會成平坦狀態,縱軸會落在雙腿之間,並應利用這一瞬間確認落腳處的地面狀態。步行時應運用大腿後側與臀部的肌肉,使縱軸與重心往前移動。
3.重心移往前腳
為了避免身體往前傾,要採用與地面平行的方式,將重心移往前腳。後腳往前時不要用腳尖往前踢,只要自然離開地面即可。
4.用前腳立起
重心移動到前腳後,就立刻形成筆直的縱軸,使身體站在前腳的正上方。同時頭部要抬高,視線望向前方數步之遙,才能夠避免姿勢亂掉。
下降時的關鍵在於要伸直前腳著地,過程中要避免重心移動過慢。下降時會遇到斜坡陡峭或是沒有好踩腳的地方,所以比較容易小心翼翼,結果就造成身體縱軸彎曲、重心的移動延遲,對膝蓋與大腿前側造成沉重負擔。所以這裡要建議各位大膽地把身體(重量)往前挪動,移動時試著第一個往前的不是前腳腳尖而是骨盆。
試著將重心往前挪動的話,更容易看清楚適合落腳的位置,足部也較易維持平坦的狀態。而步伐縮小一點,則會讓步行更加順暢。另外著地時伸展前腳時,應讓前腳與頭部形成筆直的縱軸。用骨骼支撐身體的方式著地,就能夠避免過大的衝擊力道,膝蓋與大腿前側就不會過於緊繃。這裡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維持良好的視野,並視情況將注意力在腳尖或視線之間自由轉移。
下坡步行法:
1.伸出前腳
後腳形成筆直的縱軸後,重心留在原位並伸出前腳,這時要避免恐懼心讓動作變得過度小心,並留意縮小步伐。
2.前腳著地
移動重心的同時,前腳以平坦的方式著地。這時並非僅輕緩伸出腳尖,應用整個身體與斜面平行後移動的感覺進行。
3.用前腳站穩
重心移往前腳,並以筆直位在正上方的縱軸站穩。膝蓋維持伸展的狀態,用骨骼支撐起往下的力量,如此一來,衝擊力就不會被膝蓋的屈伸所吸收。
• 文章摘自采實文化 , 山與溪谷編輯部、 黃筱涵譯《一人登山完全攻略》一書。
【本書特色】
1.面向廣、專業性高:本書集結了資深登山者、山難搜索顧問、國際山岳醫師、登山嚮導等專家,以多面向撰寫,能給予適切且專業的建議。
2.滿足登山愛好者的需求:不只提供了登山的實用技能與解決方法,還分享許多實際案例,彷彿跟著書中的主角身歷其境。
3.一人登山的安心守則:將本書送給身邊喜歡獨自登山的朋友,照著書中的提點並指示製作計劃書,更為放心。
4.借鏡日本山林文化:本書雖然以日本山林為主,但登山方法與遇到的危機大多相似參考價值高,還可借鏡日本的搜救方法、安全網,作為台灣改進的參考。
• 更多《一人登山完全攻略》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林彥甫
「我不知道能鼓勵多少人?但我可以先做自己。」陳萬坤說道:「我想寫下全國燒燙傷界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在陳萬坤的人生中,幾個數字帶有意義:40、226、20。手臂上的燒燙傷痕跡細說了一些他的過去:全身 40% 面積燒燙傷二到三級,把鐵人 226 立志為個人宏願以及每運動 20 分鐘就必須補充少量水分。
才剛滿四十歲的陳萬坤,談到 2015 年的八仙塵爆不免流露出難過的神情:很多人對八仙塵爆事件持有負面觀感。但這並不是陳萬坤給予他人的印象,他時而樂觀時而心底糾結,每天上午完成了烹飪課程之後,便把下午時光投入鐵人三項訓練,即使是面對炎熱的氣候也甘之如飴。至今已完成了 2018 年與 2019 年的 IRONMAN Taiwan 澎湖賽事。「我的目標只有 IRONMAN,」他說:「希望有朝一日能前往夏威夷參加 KONA。」
早在八仙塵爆之前,萬坤透過新北微風運河鐵人三項,他便喜歡上鐵人三項運動。然而,在鐵人之旅還未啟程,一場突如其來的八仙塵爆事件回到起點。在漫長的燒燙燒療程歲月裡,他加入了陽光基金會。2019 年藉由小曠老師的幫助投入『陽光圓夢計畫』,他的鐵人夢。
訓練過程中艱辛不斷,他面臨的挑戰也更多。「我的皮膚比一般人更脆弱,很容易破皮,」陳萬坤說道:「一般人的傷口癒合的很快,燒燙傷者的傷口有時要一兩周才會癒合。」每回只要一受皮外傷,為了避免感染就必須放棄游泳訓練。除此之外,燒燙傷的雙腿,隨時因為充血腫脹而麻痺刺痛,所以運動時間一拉長、或者是長期久站都可能造成雙腿如細針般痛楚。這使萬坤必須坐在椅子上、甚至是坐在地板上洗澡。兩年後這種症狀消除了。他笑說曾經有 153 天強迫自己洗冷水澡,只為了要適應冬天的游泳訓練。雖然說得非常寫意輕鬆,但此中的甘苦卻難為他人道。
泳訓不容易,但陸上訓練亦然。二到三級 40% 面積的燒燙傷,致使萬坤的手臂與雙腳的汗腺都被燒掉,身體無法有效排汗,為了避免過熱與其他狀況,他每騎車或跑步 20 分鐘便強迫要補充水分。「我知道自己的狀況不如其他人,」他說道:「所以我很注意也會小心。」他伸出手來讓拍攝下燒燙傷的痕跡,儘管留有慘痛回憶,陳萬坤卻不為此耽誤人生。
八仙塵爆後兩年,陳萬坤參加了 2017 年高雄愛河半程鐵人三項賽(衝刺賽 25.75 公里)。當時的他穿著控制治療疤痕增生的壓力衣出賽,主辦單位也特地派人幫助他。儘管全程都穿著壓力衣,但雙腳仍然相當刺痛、體感悶熱不適。
完成衝刺賽的隔一個月,他再次參加了 CT 51.5 正式賽程,確認自己身體的狀況適合與否。在鐵人訓練過程中,他感謝瘋三鐵的賴曉春教練給予多次指導與幫助,以及 IRun 跑老闆 Bruce 一直以來的鼓勵與支持,還為他的目標開出客製化訓練課表。同年的十月份,他參賽了台東超鐵 113 競賽,逐漸朝著自己的夢想前去。
「『IRONMAN』這個稱呼有很大的精神,它帶給我做任何事情不輕易放棄。」陳萬坤侃侃而談:「很多人說燒燙傷因為訓練跟生活不便,很難把激烈的鐵人三項當成目標。但我卻不是這樣想。」他笑說自己有點好強,燒燙傷不適合曬太陽跟長時間運動,所以他偏偏投入鐵人三項運動。很多人說燒燙傷者會有『怕火』、『怕熱』的陰影,萬坤則放棄了電腦機械製圖工作,轉投入學習中餐烹飪、與大鍋大火快炒為伍。「廚房很悶熱,但我覺得自己能克服。」他說:「鐵人訓練很辛苦,但我沒想要放棄。」投入鐵人運動的路漫長而艱辛,他很感謝家人沒有反對他追求 KONA 夢想。
他引了兩個例子作為自己的楷模:肢體障礙,以單腳完成鐵人賽的日本選手俊男古畑,以及 65% 燒燙傷的女鐵人 Turia Pitt 圖莉亞‧彼特。萬坤說:「我只覺得自己不夠,還可以再努力一點。」不同於其他人,陳萬坤習慣獨自訓練,一來可以更有效率的訓練(保持專注),二來自己的時間也不是能配合他人。
「我都是一個人長距離騎車到北海岸,」陳萬坤說道:「真的太累或太熱,就會在公車站牌的蔭影下休息。」每 20 分鐘就要補一次水,除此之外,他也在三重體育場獨自跑長距離練習。
2018 年與 2019 年他完成了 IRONMAN Taiwan 鐵人賽,未來也期許一次一次完成鐵人賽。「雖然很難也很遠,但我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前往夏威夷參加 KONA 世錦賽。」
回到最前頭『我想寫下全國燒燙傷界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很多人在面臨燒燙傷之後,人生與世界就起了變化。然而,陳萬坤選擇用更強烈也更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鐵人三項帶給我遇到困難事情時,我會想到訓練鐵人三項辛苦的日子,告訴自己困難的事情都能克服。」
除了把目標朝向 KONA 之外,另一個小小的夢想就是考取中餐乙級烹飪證照,即使待在廚房裡悶熱且受苦。比起在炎熱天候下跑步或騎車,萬坤對於這個小小的挑戰依舊甘之如飴。
文章出處/don 1 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