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大多數都為3C產品使用者,時常手機不離身,小心!再拼命滑下去,罹患這3種手部疾病將離你不遠。時常滑手機的人,可能會引發「板機指」、「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輕者吃藥改善,重者會壓迫到神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可能需要面臨開刀。
板機指的正式名稱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好發於經常需使用手指工作以及愛好滑3C產品的人,然而女性多於男性,同時會伴隨腕隧道症候群。板機指是在手掌位於掌骨遠端處有一個類似滑輪的環,稱為滑車,手指屈指肌腱通過此環,收縮時手指便彎曲,當手指過度使用後,會造成滑車與屈指肌腱過度磨擦,滑車會產生發炎、腫脹、狹窄的現象,伴隨屈指肌腱局限性增厚,導致肌腱無法在滑車內自由滑動。
治療方式:
早期症狀較輕時,建議手指適度休息,可以泡熱水或熱敷,按摩手掌遠端處的壓痛點,或是用內服或外用消炎止痛藥來緩解。但較嚴重一點,可以在手掌遠端的滑車處局部注射類固醇,若症狀仍然無法改善,最後一步為手術治療,然而在手術後,可以馬上活動,板機指就不會再復發。但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罹患板機指,可以在每次工作前或是要長時間滑手機前,先做手指屈指肌腱伸展動作,在一段時間後需要休息一下,避免過度使用,才不會面臨疼痛的命運。
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最常罹患的族群為中年婦女、生產過後,以及時常滑手機者,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而準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媽媽手。媽媽手的發炎部位是從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並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粘黏。
治療方式:
輕度媽媽手的人,可以考慮口服抗發炎藥物或是加上物理治療來改善,像是按摩、電療、熱療等,但嚴重者必須讓手休息一段時間,並且在該部位注射抗發炎藥物,但是極少數病患需要手術治療,除非嚴重到無法拿東西、握東西。
腕隧道症候群的好發族群的好發年齡為45~54歲,則盛行率以女性較高,約7%,男性則約1%,然而以手部勞動工作的人較容易罹患。它是指手部的正中神經受到了腕關節韌帶的壓迫所產生的症狀,常見初期症狀是先從半夜手指麻痛醒來,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橈側會有麻木刺痛感,又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騎車、開車、工作中時麻痛起來,當甩手後症狀就會有改善。但比較嚴重的案例可能會讓整隻手掌、甚至整隻患側手臂都有感覺異常的情形,嚴重者會開始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無力的症狀出現,像是無法轉握門把、無法使用筷子、幫褲子扣扣子的情況等,當有這些症狀時,那就是非常嚴重的後期症狀。
治療方式:
輕者可以服用消炎或是止痛藥來緩解,並且在日常生活上可以於佩戴手腕護具,減少腕部再度磨損加重病症的情形,然而若是比較嚴重的案例,像是吃藥無效,或是手部開始有無力的症狀,則必須考慮開刀來減輕神經壓迫的情況。
以上三種手部疾病看似難以預防,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避免過度使用手部以及適當伸展,都能預防罹患。但嚴重者建議請求專業醫生的建議,以免延誤就醫時間導致病情加重!
資料來源/Diabetes Daily、Berry Physiotherapy、怡人綜合醫院
責任編輯/妞妞
高小姐由於自我要求較高,壓力相對較大,這幾個月進食時常常覺得食道有卡頓感,且容易脹氣,即使空腹狀況下也有脹氣情形,導致食慾低落。雖然因脹氣情形已看過不少門診,連腹部磁振造影檢查也找不出問題,後續,透過完整的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才發現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
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指出,餐後脹氣是現代人普遍的身體毛病,而若明明沒吃甚麼東西,甚至是空腹的情況下,卻有脹氣情形,且持續7、8個小時都無法緩解,即有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
在正常的腸胃蠕動功能下,吃進去的食物會在順利消化後,進入大腸才產生氣體,並透過放屁的方式,將氣體排出體外。而在SIBO的情況下,卻由於消化不良或腸胃蠕動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沒有完全消化,並且囤積在小腸而產生氣體,就會有脹氣、腹脹不舒服的狀況。
顏佐樺指出,SIBO非常容易復發,若只是針對SIBO所引起的腸胃症狀處理,復發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唯有釐清成因才能有效診治與預防。SIBO主要成因有以下4點,如經檢測後發現有相關情形,就須特別留意:
1_胃酸酵素不足:胃酸、膽汁、酵素分泌不足,使得食物未被充分消化,促使細菌生長。
2_蠕動不良:蠕動功能不佳,食物及液體停留在腸道中致使細菌生長。
3_藥物及免疫力不佳:長期使用制酸劑、慢性疾病用藥可能會影響胃酸、膽汁、酵素分泌;免疫力下降,易使腸道受感染。
4_喜愛吃精緻糖、易脹氣食物:食用精緻糖和易脹氣食物可能導致腸道產生過多氣體,提供細菌生長的環境。
顏佐樺指出,SIBO可以透過「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揪出,例如乳果糖呼氣測試,若乳果糖被小腸細菌發酵產生氣體,就能診斷為SIBO。腸道環境的保健,可以從日常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
細嚼慢嚥、飯水分離:有助於提高食物在口腔和胃部的消化效率,促進上消化道消化。
適量攝取酸性食物:如消化不良可搭配酸性食物,如蘋果醋,可刺激胃酸分泌。
補充消化酵素:如食用木瓜、鳳梨等天然食物,或食用消化酵素保健品。
避免加工及易脹氣食物:蘆筍、豌豆、洋蔥、韭菜等雖然是蔬菜,但含有較高的纖維和難消化碳水化合物,亦容易造成腸道脹氣不適。
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醫學上定義3天1次排便為正常排便狀況,但每天排便才是健康的指標。
釋放壓力:釋放壓力以維持腸胃蠕動功能正常運作,減少SIBO的發生。
避免久坐:站立半小時或進行適當運動有助於促進消化。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明明控制飲食、多運動,為什麼下腹還是一樣凸﹖其實,你現在的胖肚子,說不定只是裡面的東西凸出來而已!生活中要是無法保持良好姿勢,再怎麼靠運動或飲食控制來降低體重,也永遠無法擺脫「凸肚子體型」。為什麼?因為從肚子裡蹦出來的,其實是失去容身之處的內臟!
為了方便大家想像,就讓我來說明一下吧。駝背的話,就會像下圖插圖一樣導致胸部收縮,肋骨的位置也會下降。這樣一來,掉下來的肋骨就會將下面的內臟壓扁。但是因為肚子的空間有限,被壓扁的內臟無處可去,只好往前凸。這就是造成下腹部凸出的原因之一。
要是不改正會使肋骨下降的姿勢,那麼做再多的腹肌訓練,肚子裡的東西還是會蹦出來。結果就是腹部的贅肉橫生,一副大腹便便的模樣。首先,要把掉下來的肋骨拉上去,留出一個可以收納腹部內臟的空間。
肚子裡面本來就沒有空間了,卻為了「讓肚子凹下去」而以仰臥起坐等收縮腹肌的方式來把肚子收緊,這會使心臟和內臟遭受更多的壓迫。別說瘦下來了,壓迫造成的血壓上升和血液循環變差,實際上對身體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請站在鏡子前面,將手貼在腰上,上半身向後仰。首先,肋骨會向上抬。同時,肚子也會連同肚臍周圍堆積的脂肪一起被拉伸,看上去很清爽。明明脂肪量沒有變化,光是這樣肚子周圍就能瘦一到兩圈嗎?
這是因為往外凸出的不僅只是脂肪,還有因駝背以及被掉下來的肋骨壓扁而「無處可去的內臟」。
因此,若能把掉下來的肋骨拉上去,將內臟所在的空間擴大的話,之前只能往外凸的內臟就能順利地回歸正確位置。一開始做拉伸腹肌,肚子就能當場變薄,從這點來看也是一目了然的。
而且,在持續拉伸腹肌的過程中,人會自然地得到力量,讓整個身體恢復到平衡的舒適狀態。不用說內臟能回歸到最佳位置,就連血壓和自律神經也能自然地調整好。越是輕鬆愉快地做拉伸腹肌,效果就越值得期待。
你現在的胖肚子,說不定只是裡面的東西凸出來而已。這很有可能會讓你看起來顯得比實際的體脂率還要更有肉,實在很吃虧。
讓我們用拉伸腹肌來鍛鍊腹部周圍,保持良好姿勢吧!光是這樣,肚子就能順利凹下去。
• 本文摘自高寶書版,中村尚人著
《後仰就會瘦 : 10秒就能消小腹,適合所有人的革命性拉伸瘦體操》一書。
本書特色
拉伸就能瘦?我不想努力了!
三個月瘦4.9KG、腰圍小2.9CM!
小腹的真相就是──
被重力壓扁的肌肉+下降的肋骨+擠成一團的內臟
不需要器材,沒有飲食限制,隨時隨地都能做,
一天3次,利用地心引力消小腹、練曲線,輕鬆擁有易瘦體質!
本書中的後仰拉伸動作,能一次鍛鍊4種腹肌+背肌,打開身體燃燒模式,10秒就能輕鬆瘦小腹。實際執行效果是收縮腹肌的1.2倍,疲勞感卻只有1/3!一次性滿足身體所有舒適條件,有革命性的效果 ╳ 革命性的輕鬆 ╳ 革命性的改變!
• 更多《後仰就會瘦》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