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十分認真在控制體重的人,一定會將卡路里的攝取量放第一位,然而,如果每餐都要斤斤計較卡路里的攝取量,相信也會無形中造成一股嚴重的壓力,這樣反而會讓你在減重的過程中面臨失敗!因此,在國外有許多的營養師都推薦大家一個比較簡單的估算方式,只要運用你的手就可以簡單的算出你一餐要吃的量,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又大概的方式,但卻能讓你建立一個非常基本的飲食習慣,接下來我們就跟著做看看吧。
蛋白質的攝取對於人體的肌肉成長有著絕對的重要性,然而,在蛋白質的攝取量方面男性以2個手掌為準;女性則以1個手掌。通常一般情況下一個成年人每天攝入大約60g-80g的蛋白質,就已經能滿足人體基本的需求。三餐的理想總熱量比例分別是早餐30%中餐40%晚餐30%,而每餐理想的熱量比例中蛋白質約佔15%左右。
蛋白質推薦:
一般來說動物性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比植物蛋白質高,以每100克所含的蛋白質計算,含蛋白質豐富的食品有下列這幾項:
1.肉類:豬肉17.9克/牛肉20克/豬肝20克
2.蛋類:雞蛋12克/鴨蛋12.5克
3.海鮮類:草魚16.6克/蝦16克
4.豆類:綠豆2克/紅豆21.5克/黑豆35克
總體而言,大豆蛋白質的營養較好與動物蛋白(奶、雞蛋和肉類)都算是優質蛋白質。
蔬菜的攝取量跟蛋白質一樣,男女每餐攝入量分別為2拳和1拳大小,成年人每天食用500g-1000g蔬菜就能充分滿足一天的需求量,然而,一般人能用兩手抓住的菜量大約有500g,所以基本上用兩手抓大約一把或兩把的量就可以,另外,也要特別注意蔬菜所含的碳水化合物。
蔬菜推薦:
1.含碳水化合物1-3%的蔬菜:綠豆芽、蘿蔔、大白菜、酸菜、小白菜、油菜、菠菜、空心菜、生菜、茴香、香菜、芹菜、韭菜、青蒜、南瓜、苦瓜、冬瓜、牛番茄、黃瓜。
2.含碳水化合物4-6%的蔬菜:白蘿蔔、扁豆、蔥、白菜、雪裡紅、絲瓜、茄子、辣椒、芹菜葉、蒜苗。
3.含碳水化合物7-9%的蔬菜:胡蘿蔔、蔥頭、毛豆、莧菜。
碳水化合物也是許多減重人的大敵,吃太多容易造成脂肪堆積,吃太少又不夠一天的熱量消耗,那一天到底該攝取多少的碳水化合物呢? 其實一天應該攝入多少碳水化合物,你只要把手握拳就可以知道大約多少了!一般說來,對碳水化合物沒有特定的飲食要求,每天應至少攝入50-100g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預防碳水化合物缺乏症;每頓飯理想的熱量比例中碳水化合物約佔65%,按理想比例來分配的話,早餐和晚餐應攝取15-30g,午餐則攝取20-40g。
碳水化合物推薦:
1.燕麥:燕麥屬於低血糖的食物,燕麥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複雜的典型形態能夠緩慢的釋放能量,讓你維持長時間的動力,尤其這是燕麥粥又是理想的早餐選擇。
2.地瓜:屬於高纖與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含有豐富的β一胡蘿蔔素、鐵質以及維生素C和E,讓地瓜也成為健身人士最愛補充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之一。
3.藜麥:在國外被歸類為超級食物的藜麥,除了有碳水化合物外,還有含量高的好的脂肪以及完整的蛋白質含量,再加上藜麥是屬於低GI的食物,此外藜麥還有高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超高的營養價值,因此,千萬不要錯過它。
4.糙米:被歸類為健康食材的除了黎麥之外,糙米也因為保留了粗糙粗糙的表面層(包含皮層、糊粉層和胚芽)也成為許多人愛吃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它比起白米更富有許多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質,另外,也正因為糙米的粗糙性也是讓它成為低GI的一員。
5.豆類:有許多的人都沒有想到豆類也是優質碳水化合物的一員,好的豆類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和非常複雜的碳水化合物,同時也會提供增加飽足感的高纖維,能讓身體用非常緩慢的速度轉化能量。
脂肪不僅僅包含食用油,肉類中的脂肪,平時吃的零食堅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堅果可以隨意多吃。每頓飯理想的熱量比例中脂肪約佔20%,實際上一般正常人應攝入的脂肪在50-80g之間,按理想比例計算,早餐和晚餐約攝入15-24g午餐約攝入20-32g,因此,男女每餐攝入量分別為2個拇指和1個拇指大小就可以。
低脂推薦:
1.肉類:牛肉、牛肝、羊肉、雞肉。
2.海鮮類:比目魚、蛤肉、蟹肉、蝦、牡蠣。
3.蔬菜類:蘆筍、茄子、扁豆、豌豆、馬鈴薯、菠菜、南瓜、花椰菜、黃瓜、綠辣椒、胡蘿蔔、白蘿蔔。
4.乳製品:脫脂牛奶、人工奶油、乳酪。
資料參考/draxe、muscleandstrength
責任編輯/David
「恢復比訓練更重要」、「訓練進步比的是恢復」…這些教練對你耳提面命的話語,顯現恢復是運動訓練最重要的課題。然而,大家都知道運動前的營養補充、運動中的補給很重要,但許多人卻在努力訓練後,只想炸五百配珍奶來慰勞自己的辛勞。其實,高強度運動後的營養補充跟運動前一樣重要,而且不只是運動後喝杯高蛋白就解決。在最佳時機為你的身體提供對的營養,能促進恢復、預防過度訓練,讓下一次課表吃得更扎實!
運動後恢復的方法主要包括睡眠、營養、伸展、按摩、動態恢復(例如恢復跑、恢復騎)等面向,其中以睡眠為根本。然而睡眠並不是我們想控制就能馬上達成的,因此本文以能夠好好調配控制的「營養」為主。
在高強度訓練後,我們擁有兩個對恢復最佳的營養補充時機,能幫助你的身體各方面機能盡快恢復、減少肌肉痠痛,並提高下一次訓練的表現。
第一個時機
這是許多運動咖所熟知的。在長時間或高強度運動訓練後的 30 分鐘內,就是第一個營養窗口。此時補充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混和物,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為 3:1 或 4:1 (健身訓練通常 3:1 甚至 2:1;耐力訓練建議 4:1 至3:1),目標攝取熱量 100-300 卡路里,以促進肌肉修復生長。
不少人在高強度運動後完全沒食慾,很難馬上進食,這是因為胃部敏感的人在運動後較難消化食物,此時建議補充上述比例的飲品而非固體食物,以液體形式獲取營養。因此,我們常見健身人重訓後總要泡一杯高蛋白粉、跑者在長跑或強度訓練後會喝杯巧克力牛奶或有糖豆漿。剛運動完不想馬上喝其它飲品也沒關係,運動後25分鐘內可先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飲料,接著再嘗試其它飲品和食物。
第二個時機
在訓練後的 1-3 小時恢復期,建議攝取蛋白質含量較高,同時含有好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膳食。此時不需要攝取高熱量,約 150 卡路里以上的食物或零食即可,例如蛋白質營養棒、雞胸肉配沙拉。這時目的是減少發炎、增加體內儲備的肝醣、重建受損的肌肉組織。
要注意的是,恢復過程從剛運動後到之後的幾天都是持續進行的。
市售運動補充品繁多,許多營養素你可能連聽都沒聽過,那麼該補充什麼呢?首先,根據不同類型的運動、強度和個人身體狀況,每個人需要的必定不同。但總體來說,據《運動營養完全指南》一書,對促進耐力與恢復力具備足夠科學證據的營養素,包括咖啡因、β-丙氨酸、甜菜根汁、碳酸氫鹽、櫻桃汁、黑醋栗萃取物、麩醯胺酸;而抗氧化劑、維生素 C 和 E 等尚待研究支持。
近年來有幾種引起熱議的營養素已做成各類商品,並在市面上十分流行,例如蝦紅素、白藜蘆醇等,這些已被許多研究認為具有抗氧化功效,可減少會破壞人體的「自由基」,雖然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證實對運動恢復是否有正面影響,但因為運動會增加自由基的產生,許多專家認為這兩種營養素是「潛力股」。你一定也好奇它們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初步認識一下﹕
蝦紅素
蝦紅素已成為市面上常見的保健食品,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或抗發炎功能,對人體也十分安全。但你知道它究竟是什麼嗎﹖蝦紅素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來源-類胡蘿蔔素,被歸類為葉黃素類的一種,由淡水微藻類中的雨生紅球藻、酵母菌黃單胞菌天然產生。雖然在多種海鮮中也含蝦紅素,但其最大來源仍是藻類,因此,對蝦蟹海鮮過敏的人也能安心補充藻類蝦紅素。
作為抗氧化劑,蝦紅素能清除自由基、有助發揮體內的抗氧化活性,這在許多疾病中具有作用,例如老化、癌症、心臟病、白內障和黃斑部病變等眼疾、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另外,蝦紅素能抗發炎,有助於治療炎症相關的問題,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炎相關疾病,並減少導致消化性潰瘍等胃病的幽門螺旋桿菌生長、降低血壓、增強免疫力。蝦紅素無法由人體生成,建議可適量補充,大多研究以每日 2-12 毫克為一般用量。
白藜蘆醇
白藜蘆醇是近年被熱烈討論的一種酚類物質,是植物為了抵禦細菌或真菌入侵而產生,存在於紅葡萄皮中,也可以在紅酒、花生、藍莓和桑椹等漿果中取得,是植物性的抗氧化劑來源。
在一些動物實驗中顯示,白藜蘆醇可刺激稱為「長壽基因」的 SIRT1,起到抗氧化、抗發炎作用,可保護身體免受肥胖、衰老相關疾病影響,早期研究表示它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癌症、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不過,雖然專家們認為白藜蘆醇對健康的效益有潛力,但目前沒有足夠的人體實驗數據能證實。
品質好且時間充足的睡眠是恢復之本,而在這占據我們每天近 1/3 的睡眠時間裡,有什麼營養策略能為恢復加分﹖ 健康雕塑美妍機構媚登峯與台灣原創專業運動品牌 SUPERACE,近日攜手推出「勻動營養對策」系列產品。其中「晚安輝復營養包」分為藻康膠囊與多酚膠囊兩款,正適合在高強度運動後或疲累的一天結束時服用。
「晚安舒活藻康膠囊」富含 5% 蝦紅素,有全球蝦紅素領導品牌 AstaReal® 專利認證,其蝦紅素來自天然藻類,優異的抗氧化活性能在睡眠間持續維持生理機能,100% 日本原廠原裝進口的產品不僅通過日本食品 GMP 規範認證、美國 FDA 安全認證,採用超臨界萃取法也確保其純度、含量與安全性。除了含藻類蝦紅素之外,在微藻萃取物成分中也含 35% DHA(屬於 Omega-3 脂肪酸),食用口感類似魚油。
「晚安漫步多酚膠囊」含有 5% 的葡萄皮萃取物,富含 250mg 的天然多酚類白藜蘆醇,可在熟睡期間調節生理機能,同時增強體力與幫助運動表現。上述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生成,需要透過飲食額外補充,而「晚安輝復營養包」正是將這些在食物中占比低的成分,濃縮成方便服用的膠囊。建議上述兩種膠囊在飯後 30 分鐘或睡前 30 分鐘服用,可合併食用,以獲取不同營養素。
了解更多【TRAINING & SLIMMING 勻動營養對策】
資料來源/RunnersConnect, WebMD, Cleveland Clinic, 維基百科、《運動營養完全指南》
攝影撰文/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