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十分認真在控制體重的人,一定會將卡路里的攝取量放第一位,然而,如果每餐都要斤斤計較卡路里的攝取量,相信也會無形中造成一股嚴重的壓力,這樣反而會讓你在減重的過程中面臨失敗!因此,在國外有許多的營養師都推薦大家一個比較簡單的估算方式,只要運用你的手就可以簡單的算出你一餐要吃的量,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又大概的方式,但卻能讓你建立一個非常基本的飲食習慣,接下來我們就跟著做看看吧。
蛋白質的攝取對於人體的肌肉成長有著絕對的重要性,然而,在蛋白質的攝取量方面男性以2個手掌為準;女性則以1個手掌。通常一般情況下一個成年人每天攝入大約60g-80g的蛋白質,就已經能滿足人體基本的需求。三餐的理想總熱量比例分別是早餐30%中餐40%晚餐30%,而每餐理想的熱量比例中蛋白質約佔15%左右。
蛋白質推薦:
一般來說動物性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比植物蛋白質高,以每100克所含的蛋白質計算,含蛋白質豐富的食品有下列這幾項:
1.肉類:豬肉17.9克/牛肉20克/豬肝20克
2.蛋類:雞蛋12克/鴨蛋12.5克
3.海鮮類:草魚16.6克/蝦16克
4.豆類:綠豆2克/紅豆21.5克/黑豆35克
總體而言,大豆蛋白質的營養較好與動物蛋白(奶、雞蛋和肉類)都算是優質蛋白質。
蔬菜的攝取量跟蛋白質一樣,男女每餐攝入量分別為2拳和1拳大小,成年人每天食用500g-1000g蔬菜就能充分滿足一天的需求量,然而,一般人能用兩手抓住的菜量大約有500g,所以基本上用兩手抓大約一把或兩把的量就可以,另外,也要特別注意蔬菜所含的碳水化合物。
蔬菜推薦:
1.含碳水化合物1-3%的蔬菜:綠豆芽、蘿蔔、大白菜、酸菜、小白菜、油菜、菠菜、空心菜、生菜、茴香、香菜、芹菜、韭菜、青蒜、南瓜、苦瓜、冬瓜、牛番茄、黃瓜。
2.含碳水化合物4-6%的蔬菜:白蘿蔔、扁豆、蔥、白菜、雪裡紅、絲瓜、茄子、辣椒、芹菜葉、蒜苗。
3.含碳水化合物7-9%的蔬菜:胡蘿蔔、蔥頭、毛豆、莧菜。
碳水化合物也是許多減重人的大敵,吃太多容易造成脂肪堆積,吃太少又不夠一天的熱量消耗,那一天到底該攝取多少的碳水化合物呢? 其實一天應該攝入多少碳水化合物,你只要把手握拳就可以知道大約多少了!一般說來,對碳水化合物沒有特定的飲食要求,每天應至少攝入50-100g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預防碳水化合物缺乏症;每頓飯理想的熱量比例中碳水化合物約佔65%,按理想比例來分配的話,早餐和晚餐應攝取15-30g,午餐則攝取20-40g。
碳水化合物推薦:
1.燕麥:燕麥屬於低血糖的食物,燕麥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複雜的典型形態能夠緩慢的釋放能量,讓你維持長時間的動力,尤其這是燕麥粥又是理想的早餐選擇。
2.地瓜:屬於高纖與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含有豐富的β一胡蘿蔔素、鐵質以及維生素C和E,讓地瓜也成為健身人士最愛補充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之一。
3.藜麥:在國外被歸類為超級食物的藜麥,除了有碳水化合物外,還有含量高的好的脂肪以及完整的蛋白質含量,再加上藜麥是屬於低GI的食物,此外藜麥還有高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超高的營養價值,因此,千萬不要錯過它。
4.糙米:被歸類為健康食材的除了黎麥之外,糙米也因為保留了粗糙粗糙的表面層(包含皮層、糊粉層和胚芽)也成為許多人愛吃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它比起白米更富有許多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質,另外,也正因為糙米的粗糙性也是讓它成為低GI的一員。
5.豆類:有許多的人都沒有想到豆類也是優質碳水化合物的一員,好的豆類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和非常複雜的碳水化合物,同時也會提供增加飽足感的高纖維,能讓身體用非常緩慢的速度轉化能量。
脂肪不僅僅包含食用油,肉類中的脂肪,平時吃的零食堅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堅果可以隨意多吃。每頓飯理想的熱量比例中脂肪約佔20%,實際上一般正常人應攝入的脂肪在50-80g之間,按理想比例計算,早餐和晚餐約攝入15-24g午餐約攝入20-32g,因此,男女每餐攝入量分別為2個拇指和1個拇指大小就可以。
低脂推薦:
1.肉類:牛肉、牛肝、羊肉、雞肉。
2.海鮮類:比目魚、蛤肉、蟹肉、蝦、牡蠣。
3.蔬菜類:蘆筍、茄子、扁豆、豌豆、馬鈴薯、菠菜、南瓜、花椰菜、黃瓜、綠辣椒、胡蘿蔔、白蘿蔔。
4.乳製品:脫脂牛奶、人工奶油、乳酪。
資料參考/draxe、muscleandstrength
責任編輯/David
有在健身運動的人都知道糙米的營養成份比白米要好,因此,糙米就成為了健康飲食的理想碳水化合物。然而,隨著健身運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藜麥更是一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來源,但藜麥跟糙米到底哪個在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上,適合健身人士攝取?
雖然,糙米的營養價值很高但藜麥對於訓練後的膳食效能可能更好;首先,你要知道藜麥是另一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比例,與其營養豐富的對應物非常相似,可以幫助你在訓練之後增加肌肉,同時,藜麥可以很容易地融入你日常生活的早餐裡,或是訓練前或訓練後的餐點內,另外,它與糙米不同的是藜麥有白色、紅色與黑色,可以讓你的餐點獲得不錯的視覺效果。
藜麥被歸類為完整的蛋白質,因為它含有所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你一定知道蛋白質其實是由胺基酸組成的,而有些胺基酸會被稱為「必需」(Essential)是因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這些有機化合物,必需從飲食中獲取。如果一種食物內含有所有必需胺基酸,那麼這種食物就含有「完全性蛋白質」(Complete Protein)這種營養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已經獲得研究的證實,並經由推廣以幾是隨手可得的食材,因為它與糙米相比每100克將多出將近1倍的蛋白質含量,而蛋白質是一種促進新陳代謝的食物,我們的身體消耗更多的卡路里消化一杯藜麥而不是一盤米飯。
我們都知道血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是用來量度進食醣類後的2小時內,血糖水平上升幅度的一個指標,血糖指數一向被廣泛應用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膳食,但近年也開始被引用於促進運動表現的用途。雖然糙米的血糖指數(68)低於白米(73)但藜麥只有(51)比它們的表現都要好,食用血糖指數低的食物,可確保醣份能穩定的釋放到我們的血液中,這使得能量水平全天保持穩定,較不容易讓身體堆積脂肪。
根據2013年的一項調查,美國大約有三分一人正在嘗試減少或直接避免進食含麩質食品。一份不含麩質的餐單可以非常健康的,但它必須提倡進食天然不含麩質的食品。因為許多人認為進食「無麩質」食物就一定健康,實際上那些加工食品只是混入了改良澱粉。這並不比含麩質食物健康得多,因為垃圾食物始終是垃圾食物。許多科學家則認為,對那些無法放棄麵包和義大利麵的人來說,藜麥是最適合加入無麩質餐單的材料。這意味著你可以用精製的藜麥粉,輕鬆取代煎餅、意大利面或餅乾中的小麥。
現今大部份人的日常飲食中都缺乏了許多重要的營養,尤其是某幾種礦物質如鎂、鉀、鋅和鐵(女性),有趣的是藜麥內這四種礦物質的含量非常豐富,尤其是鎂的含量為最高,基本上每一杯藜麥就能提供日常攝取量的3成。另外,在藜麥中同樣含有一種名為植酸(Phytic Acid)的物質,這種物質會干擾人體對礦物質的吸收,所以在烹調藜麥之前必須先浸泡一段時間後,才能夠有效減少植酸含量並增加可被吸收的礦物質含量。
這些粒狀種子可為你的腸道提供大量纖維,讓你的腸胃感覺更容易充滿飽足感。根據一項研究比較了4種不同的藜麥,並發現每100克藜麥中就有約10-16克的纖維,簡單來說就是每一杯的黎麥就能擁有17-27克的纖維質,這樣的含量是一般穀物的2倍以上,而煮熟的藜麥因為吸收了許多水分,內裡的纖維含量就會大大減少。
資料參考/runtastic、goldfoodsusa
責任編輯/David
馬拉松跑步賽程中,常常聽到女孩們一邊跑步,一邊談論著結
束賽程後一定要去大吃一頓,氣力耗竭後用美食來鼓舞彼此。
運動前好好吃上一餐或點心的四大理由:
當沒有擁有好好的一餐,而立即投入賽事中,很可能會導致低血糖(Hypoglycemia) 的發生,比較輕微的症狀可能是頭暈、疲倦無力、無法有爆發力、或無果斷力等等,而這些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你的運動成績表現,無庸置疑的呢!
空腹運動,飢餓感跟隨著運動員,這會影響心靈的滿足度,也可能進一步干擾到運動員的正常表現。
如果你運動的其中一項目的是為了消耗脂肪率,那麼你更要好好在賽前吃上一餐,因為儲蓄的能量能夠讓你『更有效率、更有力的作工』,可以消耗更多的熱量。
能夠提前吃,有助於肌肝醣的累積,要記得若臨時抱佛腳地囫圇吞棗吃掉一塊充滿澱粉的饅頭,可能在一個小時內是無法讓血液運送到大腦運用的,所以盡可能地提前為身體做好準備能量儲蓄,是一個聰明的運動者要做的事。
【備註】如在運動前補充澱粉,請盡早食用。
當然也有人常常跟營養師說,可是在運動前吃東西是否會讓腸胃有負擔,運動時會有胃部不舒服的情況,這裡營養師要補充叮嚀的三件事情,吃的時間、吃的份量與吃的內容。
而這個部分,其實個人體質、飲食習慣、運動種類等等往往會決定什麼才是適合的,沒有絕對與最佳的規章。比如,有運動員在賽程前3 個小時就不再吃任何東西,否則他會覺得胃部的沉重;但也有運動者在晨泳前一小時,會食用一片吐司,吸收胃液,以避免下水後的飢餓感。所以運動前,合適的食用時間、食用的份量與食用的食物種類,必須透過運動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訓練過程中,更瞭解與熟悉自己的身體,才能逐漸發現自己的最佳方程式。
然而,運動的種類(強度)、你是否為運動的新手、年齡、性別、生理狀態、心理狀態等等,都要列入運動前腸胃消化訓練過程中的考慮因子。比如輕度的運動,並不會劇烈影響腸胃道的消化蠕動情形,但若你即將執行高強度的運動,體內的主要血液會流向需要* 的肌肉,腸胃道則會放慢蠕動與作用。
* 即能量消耗
另外,雖然剛剛提到食用什麼食物因人而異,但在賽事前,除了不要嘗試新種類的食物等大原則外,還是要提醒大家盡量不要飲用大量的咖啡。舉例而言:很多的城市慢跑、城市馬拉松開始集合的時間都非常早,前一天若沒有睡好的人,可能會用大量咖啡來讓自己提神,或是期待咖啡因可以讓自己擁有爆發力,表現得更好,然而往往看到的,都是胃腸不適、腹瀉、噁心感等等問題,所以要再叮嚀,盡可能不要在賽前飲用大量的咖啡。
如果你即將從事的運動時間大概為60-90 分鐘,會建議補充的點心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主要是在前一章節提到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快速的轉換提供能量,相較於蛋白質、脂質來說,碳水化合物是最快的。
運動前3-4 小時:能量增補計畫
一般而言,運動者會在訓練前或賽前的3-4 小時開始進食,讓自己身體充滿能量迎接即將執行的運動,這個時間點當然還是有可能因各人體質而異,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是足以讓胃進行排空的時間。
有關賽前或訓練前補充的小點心,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這個觀念,營養師在健身房常常被運動者詢問到:『營養師,怎麼辦我剛剛吃的麵包裡面是肉鬆,是肉類,有蛋白質』,千萬別擔心,賽前的飲食並不是禁止蛋白質與脂質,只是希望主要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飲食,而少量的蛋白質與脂質是有助於飽足感的持續呢!
如果你是習慣晨跑、或在清晨進行訓練的人,則要特別注意自己進食的份量跟時間。如果經過一夜的睡眠,空腹的狀態馬上運動,則很可能會有前述我們提到的低血糖現象,提早進入疲憊階段。這個原因很容易被理解,因為夜晚身體沒有任何能量的補充,而肝臟中的肝醣需要被運用來維持血液中的血糖,身體處於肝醣儲蓄低的狀態,就很容易感到疲勞了。
那麼在賽前應該怎麼及時補充呢?根據ACSM* 的報導,大約每磅體重補充2 大卡的食物(4.4 大卡/ 公斤體重),也就是以一名68 公斤的運動員為例,賽前一小時約可以補充300 大卡的碳水化合物,大概是一個饅頭與一杯柳橙汁;或一片吐司加上一包即溶燕麥片。
不過這裡要提醒,並不是賽前越接近比賽,就吃越多糖,補充越快越多的能量就越好,這樣可能會有弄巧成拙的反效果。比如在賽前15 分鐘,大量喝含糖量高的汽水,對於某些人在短時間內刺激胰島素的分泌,接著運動,可能會快速讓血糖下降,甚至有低血糖的狀況。所以,瞭解自己的生理狀態會是一個專業的運動員也需要被訓練的技能。
*ACSM: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美國運動醫學學院
在補充其他營養方面,我們也可以做一些分享,例如在健身中心的休息室常常看到剛運動完的陽光男們,手持著一杯高蛋白飲料或是無糖豆漿補充著蛋白質,希望刺激肌肉快速的生長,成為強壯結實的肌肉男。但是,營養師要提醒的是,為而執行重力訓練,身體主要消耗的能量來源是「肝醣」,而且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會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能幫助細胞對血液中游離氨基酸的吸收利用,以協助肌肉的修補與生長過程。因此,運動後僅單純的補充蛋白質,還是不夠,需要適量的補充一些碳水化合物,才能讓身體的代謝呈現更加穩定的恢復平衡,也提醒運動後是肌肉獲取養分的最佳時機,越快進行正確的營養補充,則可更加倍輕鬆地達成運動目標唷!針對運動完的飲食,如上述說的需要適量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最佳的比例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 3:1-4:1。
以下營養師分享於運動結束的點心組合建議,愛運動又重視健康的您!
椰棗為富含果糖的椰棗樹果實,中東國家視為勞力或運動後補充體力的水果,身在台灣的我們比較少看到這類水果,但近期也蠻常在健身中心或健康餐點中發現使用椰棗這類的異國食材,若將椰棗乾泡入鮮奶,亦為運動後能同時補充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點心的方便好選擇唷!
如果不喜歡乳製品或是有乳糖不耐症,豆漿也是蛋白質補充的飲品選擇,外加一根香蕉補充來自水果的糖分,也是不錯的搭配組合。
如果喜歡溫熱的食物,那麼可以選擇茶碗蒸作為蛋白質補充的選擇,再搭上一杯新鮮柳橙汁適量補充碳水化合物。
健康與運動、營養其實密不可分,多點小心思,讓健康目標離自己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