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美國研究:肌肉多的人,免疫力較高且癌症死亡風險降33%
1
美國研究:肌肉多的人,免疫力較高且癌症死亡風險降33%
2
拉筋拉過頭小心韌帶被拉鬆,還讓關節受傷!
3
身為運動員的你,如何面對壓力?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研究:肌肉多的人,免疫力較高且癌症死亡風險降33%

2020-02-07
知識庫 保健 觀念 生活 免疫力

肌肉是人體重要的組織,對於各種代謝有著積極的作用,像是減重、提升免疫力,都需要足夠的肌肉量。同時對於癌症病人來說是更有幫助。根據研究顯示,定期有在做肌力訓練以及肌肉量較高的癌症患者,死亡風險低了33 %,因此,千萬別忽略肌肉的重要性。

美國研究:肌肉多的人,免疫力較高且癌症死亡風險降33% ©technologynetworks.com

根據一項發表在《The Lancet》的研究顯示,肌肉品質低的癌症患者有更多的併發症、更長的住院時間和更低的生存率。此外,還有一項由美國馬約醫院(Mayo Clinic)針對 2,863 名 18~81 歲癌症倖存者進行的研究,發現有接受肌力訓練的癌症病患,死亡風險降低了33%。新的研究團隊針對 250 名患有實體癌症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肌肉減少症患者出現了較差的功能狀態,併發症較多。此外,肌肉減少的患者,生存期較短、生活品質較差,他們歸納出男性、直腸癌症患者以及 65 歲患者,肌肉減少的程度最為顯著。

肌肉能對抗發炎,進而降低癌症致死率

新生成的肌肉在運動收縮後,會分泌上百種細胞激素、生長因子等,這些統稱為肌肉激素(myokine)。如同荷爾蒙,這些肌肉激素也會經由血液循環作用於身體其他部位。其中一種肌肉激素是介白素 6 號(interleukin 6,IL-6),有抗發炎作用。由於慢性發炎會促進癌症發生,IL-6 可能藉由抑制發炎反應而減少癌症發生。當 IL-6 作用於脂肪組織時,能促進脂肪分解與消耗,幫助體重控制。由於肥胖也是癌症的危險因子,減少過多體脂肪也能減低罹癌風險。因此,要增加肌肉量才能提升免疫力。通常增肌的方法不外乎飲食、肌力訓練,但睡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2週不運動,心血管功能下降1.8%

根據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在2019年初時,公佈了一項研究不運動對身體的研究。他們從研究中發現,對於年輕的非肥胖成年人,即使短時間不運動和久坐,也會影響身體健康。首先,他們先調查參與研究的人員他們平時的走路步數,發現他們平時每天能走1萬步以上,但為了實驗,於是要求他們平均每天減少約1萬步的運動,並且增加了103分鐘的坐著時間。然而過了14天後,他們的心血管功能下降了1.8%,而且心肺功能下降且腰圍也增加,但是,恢復正常活動14天後,血管功能恢復到了原先的水平。

此外,據刊《康復醫學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一項針對不運動降低肌肉量的研究顯示,只要不運動兩週,肌肉量明顯會下降。研究找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將參試者用一條腿部固定器綁定,保持不動2個星期後,年實驗者的腿部肌肉平均減少485公克,而老年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250公克。換句話說,這意味著年輕人肌肉力量降低了1/3,其腿部肌肉力量衰退程度,相當於衰老40~50年。

©.insider.com

不運動肌肉就會流失

人只要不固定持續運動從30歲之後,肌肉就會以每10年3-5%的速度減少!大多數的人從出生到30歲時會讓肌肉的成長達到巔峰,但30歲之後你開始失去肌肉質量和功能,這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力量和功能的喪失,它的速度可能比你所想像中的更快。我們人體的肌肉量約佔體重的30-50%,但實際的肌肉量就必須看每個人的身體健康以及遺傳基因來做決定,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肌肉組織、強度與耐力都會漸漸減少變弱,有個研究也指出人類從40歲開始到70歲左右,肌肉量每10年會以8%左右的速度減少,我們用一位男性來做換算,30歲時他擁有20公斤左右的肌肉,到70歲時會減少大約5公斤的肌肉量。然而,肌肉變少就會開始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移動功能,間接會讓身體的體脂肪量變高(在體重總量不變的狀態之下),這些脂肪就會堆積在身體內部的內臟器官上,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指數。

就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培養規律運動和吃富含蛋白質的飲食,可有助於保持或增加肌肉。制定運動計劃,調整飲食方案,增加體內肌肉品質,才能在對癌症等疾病的過程中佔據優勢。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Technology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拉筋拉過頭小心韌帶被拉鬆,還讓關節受傷!

2020-07-24
保健知識庫運動傷害觀念

過去的觀念裡,大眾總認為筋拉得越開就能身體越軟越好,但是,這真的是好事嗎?正確的拉筋可以消除緊繃肌肉、改善水腫、促進血液循環、舒展壓力,但是首先你需要了解什麼是拉筋,以及拉筋時需要注意的事情,才可以讓你免於受傷且改善身體狀況。

拉筋拉過頭小心韌帶被拉鬆,還讓關節受傷! ©loudounpt.com

拉筋的定義為,放鬆肌肉與拉長肌腱

是否在就學時上體育課開始前,老師們總是會先帶大家拉筋,或是當自己覺得全身緊繃時就會很自然的認為該拉筋或是伸展一下,但究竟什麼是「筋」? 其實「筋」是由肌肉以及肌腱所組成,然而肌肉的功能是收縮產生力量,這些力量會透過肌肉的末端肌腱傳遞到骨頭,在經過長時間的收縮以及力量的傳遞,肌腱容易變短、硬,肌肉則會開始變緊繃,此時透過拉筋同時拉長延伸肌腱、放鬆軟化肌肉,來幫助身體放鬆。

過度拉筋降低運動表現 

肌肉以及肌腱組成的筋,是為了發出力量並產生動作,若是筋拉得太長,肌肉收縮的距離就會增加,同時也會造成肌肉和肌腱太柔軟,要產生相同的動作相對就會比較費力,此時會導致肌肉力量降低,產生力量的速度會變慢且敏捷度也會變差。因此,對需要最大肌力或者爆發力的運動項目來說,運動表現反而會變差,像是短跑選手的小腿肌肉通常都不會太柔軟。肌肉以及肌腱會協助韌帶一起穩定關節,如果把筋拉得太長太鬆,就無法提供約束的力量,此時就會讓關節變得不穩定,並且提高扭傷的風險,以及造成運動傷害。因此筋並非拉得越長越好,要讓筋保有適度的彈性,幫助肌肉有效率的傳遞力量且能保護好關節,這樣才是正確的拉筋伸展。

正確拉筋你需要知道的5件事

適度的拉筋可以減緩運動帶來的痠痛與不適感,同時可以避免肌肉緊繃、改善血液循環,但拉筋時需要注意:

1 拉筋時間切勿過長:拉筋屬於和緩的運動,若時間過長可能導致肌肉疲憊、拉傷。每個動作伸展約10~30秒即可,接著換邊,左右兩邊各做5~10次。

2 自己拉筋最安全:其實自己拉筋就可以達到伸展的效果,若是讓他人輔助,反而容易拉傷。

3 痛不代表效果較佳:許多人誤以為一定要感覺到「痛」才是有拉到筋,但其實疼痛是過度伸展的表現。每次只需要拉到肌肉有點緊繃、有點痠,快接近痛的程度即可。

4 危險動作要注意:前彎及後仰因為會壓迫到脊椎、椎間盤、造成壓力,都不是理想的拉筋動作,若有椎間盤突出更需要避免。

5 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在拉筋時,動作及呼吸需要緩慢深長,藉由深長的吐氣,可幫助肌肉多伸展一些。

資料來源/骨哥論壇、The power topause、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身為運動員的你,如何面對壓力?

2017-05-02
保健話題書摘觀念

面對壓力

漫長的一週進入尾聲,你總算完成報告,收攏過去幾天支持你走下去的幾頁筆記紙後,你將紙張揉成一團,背部往椅背一靠,將紙團丟向辦公室另一頭的廢紙簍。
得分!你恭喜自己投出這完美的一球。只要沒人在一旁看,誰都是贏家。
這時同事傑克臉上掛著狡猾笑容走了進來:「我用一英鎊賭你沒辦法再投進一次。」
「那有什麼問題,」賭注很小,你自信滿滿,紙團投得進,於是你瞄準目標……
「喂,等一等,臭屁仙,」傑克打斷他:「加點碼才有意思。」
傑克步上走道,叫來整層樓所有同事下注,還告訴他們這筆錢很好賺—因為你絕不可能投中二十呎外的目標。沒多久你的辦公室人滿為患,集中賭金的罐子也滿了一半,但還沒結束。
剛變成賭注登記商的傑克到處散播消息,消息很快就傳遍全公司,沒多久情況就失控:你的辦公室塞滿人,大家擠在走道上,推擠著窗,賭注正快速雄厚地累積著。
「我用五鎊賭,」某人大喊。「我出十鎊,」另一人說。現在你已經無法退賽,只好默吞下每筆賭注就連公司執行長都來參一腳拿五十鎊賭你投不進。眾人吱喳,氣氛緊繃,賭金超過一千英鎊時,傑克停收賭金,然後像溫布頓網球場上的裁判般喝斥:「請安靜。」室內陷入一陣沈默,所有眼睛都轉向你這投將定勝負。你拾起紙團 — 手掌間的紙團感覺既陌生又怪異 — 這時你揉得更緊,思考要怎麼 投出這完美一球,要是不成功會什麼下場。一千英鎊耶!你的手心發冷胸口緊繃,心臟狂跳不已。你同事的眼光鑿穿,這一球就是關鍵:像你在萊德杯奪冠的推桿,搶到進入世界盃決賽的最後一次罰球。這是你在辦公室發光熱好機會,你口乾舌燥,腸胃打結,手往後延伸。我之前是怎麼投進去的?你手臂往前一擲,丟出紙團時,也試著在腦中想像它投進廢簍的畫面。紙團已經不你手上,全辦公室的人都倒抽一口氣,望著紙團飛越半空⋯⋯

單項運動的選手們比較容易遇到壓力問題。

定義壓力

對於壓力,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對某些人來說,工作時向新客戶報告是壓力;對其他人來說,經營自己公司時會產生壓力。對不少人而言,壓力是漫長工作後,下班回家還要當好爸爸好媽媽,更別說很多人都清楚賺錢糊口的壓力。當然壓力不只來自大家都有同感的客觀情況,第一次跟人見面時可能也會有壓力,不論對方是新同事還是伴侶的朋友圈;甚至可能是為了無聊小事緊張的情況,像自己的生日派對開始前等待大家抵達的時候;跑馬拉松或在自己認為重要的活動中執行任務時,承受的壓力可能也不小,不管是五人足球錦標賽也好,當地舉辦的比賽也罷,甚至只是把紙團丟進廢紙簍,壓力都可能造成個人傷害。

雖然壓力對每個人意義不同,影響我們的方式也很不同,我們仍看得出壓力對自己和他人產生的效果。承受壓力的人幾乎都會透露出症狀,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善於處理或隱藏壓力症狀,但還是看得出蛛絲馬跡,就算不在自己的社交圈,觀看體育活動、電影和電視節目時也看得出來。不論是努力把一顆看似簡單的黑球推進球袋,贏得世界撞球錦標賽的球員也好,或螢光幕上試著拆除炸彈的英雄也罷,壓力造成的傷害我們都再熟悉不過,這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也會感覺到壓力,只是舞台規模較小,情況也沒那麼危急,體育和戲劇放大了我們從親身經驗得知的緊繃壓力。

既然壓力的意義見仁見智,我們要從哪裡下手定義壓力,讓大家清楚壓力為何物?你可能覺得辭典不錯,但辭典的定義太多,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也無法講中壓力來臨時我們都能感受到的核心要害。我們應該要把重點指向核心,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壓力產生的後果,以及壓力會怎麼阻礙我們。為何有些人在關鍵時刻能表現出眾,而說數人則明顯被壓力壓地一蹶不振?

焦慮、心跳加速、流汗、肩頸緊繃、頭痛、腸胃打結和噁心想吐,這些都是壓力體現在身體的症狀,對心理造成的影響也很明顯:我們的信心、專注力、記憶力、情緒控管、決策能力、觀看角度、保持狀態的能力,在壓力上門時可能讓我們屈服妥協,做不到平時能輕鬆駕馭的簡單任務。

頂尖運動員也跟我們一樣有同樣情況,專業運動更常見到「表現焦慮」和「失足」等表達。當然他們會用我在這本書描述的方法學習,比一般人更懂處理壓力帶來的反應—經常在成千上萬人面前表現,他們已經知道該怎麼應付。但看過比賽罰球的人都知道,任誰都無法對壓力免疫—就算是最頂尖的運動員也無法倖免。

壓力終究會壓垮人,有誰敢誠實說自己不曾緊張到搞砸考試、面試、社交活動或工作?做這些事時,不論是為了工作、社交或只為生存,壓力都會形成阻礙,挑戰我們的決策力。所以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簡單明瞭地定義壓力,明白壓力本身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壓力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壓力:有意無意干擾人集中精神,專注某行為的現象,導致技術退化,表現力降低等情況。
所以在你把紙團丟進辦公室廢紙簍時,壓力的源頭有:a)輸掉一大筆錢(結果攸關你口袋裡的一千多英鎊)b)要在一大群人面前秀一手,其中不少還是你不認識的人   c)也就是要臨危不亂在公司執行長面前表現好的壓力。

面對這麼一大群人,這時就算你先前在無人觀看的狀況下成功也沒用,因為你不曾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操作演練,你也缺乏達到成功的意識,更沒有先前學過這種技巧,一次就得搞定。

壓力哲學

若要用一句話形容我的指導哲學,我會說是:「重新點燃年輕時的學習力,打造『無極限』思維」。

不管你是世界第一的高爾夫選手,或是蠟燭兩頭燒的急診室護士,還是最佳橄欖球射門員,抑或大公司成千上萬員工之一,你永遠都有進步空間。就算表現已經到達極限,永遠都可以更好,學習享受和擁戴進步的挑戰,為自己的進展喝彩。

菁英運動完美提煉出我們對壓力的想法和偏見,除了高朋滿座的體育場,幾百萬名守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你還能在哪裡看見球員進行罰球,藉此贏得每四年舉辦一次的錦標賽,而這一顆罰球便攸關這名球員和整支隊伍唯一的獲勝機會?

體育世界的限度很寬,結果卻是非黑即白:不是贏家就是輸家。只有在體育活動中,我們才能集體公開目睹壓力到最極限的效果。這些運動選手可能是世界第一,但執行十二碼球、三英呎推桿、輕鬆入袋時還是可能搞砸,或在緊要關頭雙發失誤。醫務人員、士兵、消防員、警官等人承受極大壓力,他們所做的決定確實攸關生死,並非真如比爾.辛克利(Bill Shankly)有句著名的足球名言所說:他們高風險又讓人屏息的英雄行為不在大眾眼皮下發生,沒有觀眾會批評他們是否妥善應對壓力。一樣,投資銀行家、律師和證券經紀人這種風險較低的高壓行業,也不太需要在電視攝影機的注視下完成任務,不過當然有的人也想知道這些事關起門後都是怎麼發生的。

而在體育界,壓力的運用和結果一目瞭然,最容易讓人清楚研究理解這種現象。體育是讓人看見壓力會如何折磨身心的一扇大門,帶我們看見最擅長應對駕馭壓力的英雄是怎麼獲得個人與團隊榮耀。

我在超過二十年的體育生涯中,有幸認識許多了不起的教練與球員,並且跟他們學習,我合作過的對象包括國際橄欖球選手強尼.威金森(Jonny Wilkinson)和強尼.塞克斯頓(Johnny Sexton)、高球巨星路克.唐諾德(Luke Donald)和派洛.哈靈頓(Padraig Harrington),以及數支菁英球隊,包括英格蘭橄欖球隊、英格蘭與愛爾蘭雄獅隊(British and Irish Lions)、以及澳洲足球隊伯斯西岸老鷹隊(West Coast Eagles)。我也跟名氣不高的球員合作過,但他們同樣樂於接受挑戰,用自己的方式和極限改進自我。協助他們成長也讓我很有成就感,正是在體育界,尤其是高爾夫球上,我自己的進步也不少,從中重新對學習和掌握任何新技能的憂慮和壓力產生同理心。

然而體育不過是個跳板,之前我在布里斯托三大內都市綜合制中學當過好幾年老師。回想那段期間,我能很確定的說正是這段教學經驗,讓我培養出深厚的指導基礎。我很感謝這往往遭人忽視的行業中,還有一群支持鼓勵我成長的同事。

我也承受過體育界外的生活帶來的壓力,也從兩者身上學到不少,我在體育界的學業幫助我瞭解工作外的生活壓力,反之亦然。我尋求進步,驅策自己一邊進行全職工作,一邊完成羅浮堡大學的博士學位,這個經驗很棒,但帶給我的答案卻比問題少,現在我有更好的問題要問。

壓力法則

壓力法則是我經過多年教學、研究和指導後演化的結果,也是我從高爾夫、橄欖球、曲棍球、足球、柔道、馬球、澳洲足球等眾多體育項目及人生賜予的寶貴經驗中學到、改良和自創的。我親眼見過極度壓力產生的結局,也致力與正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人合作,協助他們面對壓力。

壓力法則不是快速簡易、關鍵式的解決方法,而是一種面向多元的哲學,但主要課題可以簡單運用,短期內就能看見成效,要是你全心全力落實,長期下來的成果更豐沃。你會看見進展,更能夠應對壓力,在壓力下拿出出色表現。

壓力法則包括八大互相交錯的主線,每一條都有屬於自己的章節:
焦慮—面對壓力時,焦慮是很多問題的來源,這些表面徵兆都能夠掌握,藉此表現出色。
語言—所有主線的命脈,語言的力量和影響力不容小覷。
管理學習—要怎麼在壓力下有效學習,增進技能。
下意識與有意識的平衡—腦中的資訊該如何達到平衡。
行為—有效練習的力量。
環境—壓力灌頂時,要怎麼管理期待和情境。
感覺罷工—在高壓襲擊時,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會怎麼反應,該怎麼延後效果。
面對壓力,正向思考—讓壓力法則完整的最後一個要素。

以上這八大主線相互交錯,彼此之間沒有清楚的分界,而是相容:七條交錯的線圍繞著語言這條共同的繩索。

這本書要檢視的不只是練習的重要性,還有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幫我們在充滿壓力的環境做足準備,並解釋要怎麼學習技能,壓力攀升時最有效的做法有哪些。書中也提供不同技巧幫助你建立信心,打造具生產力的想法,打倒人生關鍵時刻佔據我們的心魔。另外本書也會解釋身體與心智處理壓力的力量,除了體育界,我還會帶你瞭解英國皇家海軍、海豚訓練師、戰鬥機飛行員、滑板運動員、汽車銷售員和廣告業界,看我們是否能從中學到東西。

我希望能幫助所有想在高壓環境中進步的人,我想說的是不管你是誰,你還有更多潛能,我並沒有所有問題的解答,我也相信想法必須不設限,要不斷學習,努力讓自己進步—但我也準備好跟大家分享我在壓力爆表的情境下,身為老師、學生,與業界一級人士的教導學習經驗。

書籍資訊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出版,戴夫‧亞雷德著作:《不被壓力綁架:駕馭壓力黃金8法則,在關鍵時刻不失常,表現出眾!》一書。如果你沒壓力,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別讓壓力成為你的敵人!善用壓力,讓你表現「無極限」!

★你一定遇到這些讓你無法發揮實力的狀況——
    .明明練習時沒有問題,上臺表現卻差強人意。
    .與同事共事工作無礙,當在主管面前卻手忙腳亂。
    .漫長工作後,下班回家後還要當好爸爸好媽媽。
    .報告前,焦慮、心跳加速、流汗、肩頸緊繃、頭痛、噁心想吐……
 
平時能輕鬆駕馭的任務,在壓力上門時,很容易讓我們失去水準,一蹶不振,
無論男女老幼,誰都無法對壓力免疫,就連頂尖運動員也不例外。

指導過世界冠軍球隊、運動菁英的金牌教練戴夫.亞雷德博士(Dr Dave Alred MBE)提出
駕馭壓力黃金八法則,讓你精準管理壓力──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