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想愛愛之前忘記帶藍色小藥丸?那你可以穿上跑步鞋代替!根據一篇刊登於《美國心臟病學雜誌》的研究發現,在跑步機上的耐力與性耐力似乎有關,在跑步機上每延長1分鐘,相當於床上運動額外延長2-3分鐘。跑步甚或運動對Sex的影響不僅於此,還可能對性行為頻率、性高潮發生率、性慾,甚至生育能力帶來正負面不同的影響。這篇文從性生活、性慾到生育,告訴你所有運動與性有關的議題。
正面:性行為頻率、性高潮發生率增
除了本文首段跑步機與性耐力的研究顯示,在跑步機上每延長1分鐘,相當於床上運動額外延長2-3分鐘。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一項研究也發現,在每週進行4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持續9個月後,男性受試者發生性行為的頻率增加了30%、性高潮發生率增加26%。而美國加州長灘市婚姻與性研究中心針對男女志願者做了一項為期18年的調查,發現有定期訓練習慣的人最容易達到高潮。
反面:身體健康不一定性生活就好
心理學家Petra Boynton提醒,想擁有好的性生活,除了要增強身體狀態,首先必須處於好的心理狀態。增加運動並不絕對與更多、更好的性生活有正相關,如果你沒有太多的性生活,需要審視為什麼自己不做愛?尤其是在有戀愛關係的情況下。是因為過去發生什麼事阻止了你嗎?是因為內心深處信心低落而害怕愛愛時的尷尬?如果是這樣,那麼多運動讓身體健康,仍無法解決上述問題,你需要與某人交談找出心理問題的根源。
不過,Boynton也表示,試著讓身體更好的過程會嘗試一些新事物,這可能使你心理狀態更好;運動增量也強化了你對身體的信心和能力,可以與伴侶更加親密。即便你在愛愛時的習慣未改,仍然對性生活有所幫助。
正面:紓壓增強性慾
你以為訓練後會讓你在床上無精打采嗎?其實,研究證實經常訓練的人可以增強性慾,這部分歸功於訓練能有效紓壓。壓力是性慾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當你壓力越大,愛愛的可能性就越小。德國哥廷根大學研究發現,較少性生活的人往往會從事更多的工作來彌補自己的挫敗感,然而工作量的增加又會導致更大的壓力,以及更少性生活。
正面:睪固酮增加
在女性上,曾刊登於《性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在劇烈運動20分鐘後,體內睪固酮與α澱粉酶(神經系統活動的標誌物)明顯增加,使她們增加處於「準備好進行性行為」的狀態。
對於男性也有類似的效果。有研究顯示每週3-5天進行20至60分鐘短暫且劇烈的訓練,可增加睪固酮產生,也有助提升性慾和自信心。
更棒的是,運動對於性慾的好處跟年齡無關。美國哈佛大學的兩項研究,同時針對大學生和40-60歲中年人,測試他們在規律運動後的性慾增加情形。兩個年齡組中,身體越健壯有活力的受試者,有越高的性行為發生率。
正面:自信心高漲
總而言之,身體健康的男女對自己性慾的評價高於同年齡層其他男女。每週訓練2-3次的男性有80%、女性有60%宣稱自己的性訴求「高於平均水平」。此外,國際跑步媒體Runner’s World一項《性與跑步調查》,超過1500名受訪跑者中,93%表示跑步讓他們在床上更有信心,更有68%跑者表示跑步後會引起性慾高漲。
正面:陽痿風險降低、促進受孕
對男性而言,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被證實對精子數量和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有顯著影響,研究顯示體脂肪越多的人,遇到上述問題的機會就越大。令人興奮的是,增加跑步量可以改善這些問題,尤其對於中年男子。一項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每週跑步至少3小時的50歲以上男性,其陽痿的風險比不運動或很少運動的男性降低了30%。
至於女性,根據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指南,定期進行適度運動是促進健康的懷孕前狀態的關鍵。例如跑步可以減壓、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肌力與彈性及排毒功能,這些都有助於增加受孕的機會。
對於嘗試受孕的女性,Febbraro建議將訓練控制在每週3次30分鐘中等強度跑步,另進行2次半小時的力量訓練。切忌過度訓練或高強度訓練,這已被證實會對受孕機會產生負面影響。
反面:體脂過低引發生育問題
運動量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倫敦診所首席物理治療師Federico Febbraro就指出,定期參加很硬的耐力比賽(例如馬拉松)的運動員,可能會遇到生育問題。首先,因為體脂肪降得過低會影響精子的質量和數量;其次,穿著緊身褲跑很多公里的男人,長期擠壓到生殖區域可能導致精索靜脈曲張,約有50%會造成男性不孕。
Febbraro建議,在訓練或恢復時穿壓縮服,但不要兩種情形都穿,除非歷經非常艱苦的訓練,否則不要睡在恢復褲襪中。與上述同樣的學說,也可用於女性的生育能力上。
另針對女性,許多研究都顯示體脂肪含量低(不到17%)與女性生育問題有關,尤其在精英女運動員上非常普遍。主因之一,體脂肪低會導致雌激素和孕酮(體內的主要孕激素)減少,不只造成月經週期不規律或停止,這兩種荷爾蒙也是生育必須的激素。主因之二,女性運動員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持續升高、甲狀腺激素水平趨於下降,會導致更大的生理壓力,並可能使生殖功能降低。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UK,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
責任編輯/Dama
台灣極地超馬好手陳彥博2018年8月底參加為期6天的「冰與火250km冰島超馬賽(Fire and Ice Ultra 250KM)」,途中橫渡冰川、歷經強大風雪、跑過沙漠和碎石地形,遇上拉肚子甚至差點失溫,在這條連冰島選手都聞之色變的賽道上,最終逆轉勝俄羅斯選手,贏得總冠軍。歷經千辛萬苦得勝的陳彥博在賽後表示:勇敢是我唯一的武器!
陳彥博於台灣時間8月27日傍晚起跑,第一天早晨就被零下16度的低溫凍醒,並從冰島東南方的瓦特納冰原(Vatnajökull)起跑。因為身體還沒適應低溫,又不比歐美選手耐寒,第一天36.6km賽程僅獲第7名。第二天在大風和白雪皚皚中起跑,行經沙漠和碎石地形後竟下起大雨,陳彥博差點失溫,完全掉速,直到攀爬4座沙丘後,終於拚到總時間險勝俄羅斯選手7秒鐘。
不料第三天半夜,陳彥博突然衝去廁所拉肚子,這是他第一次遇到比賽時拉肚子的狀況。體力尚未恢復加上沿路雨雪接連著下、強風大到幾乎站不穩,陳彥博第三天僅以平安完賽為目標,總排屈居第二,與第一名俄羅斯選手差14分鐘。
第四天是賽程中最困難的long day,全程70km,途中必須橫越兩條冰河流,地形多變非常困難,陳彥博甚至脫下鞋子渡河。不過惡劣賽程下也不乏溫馨人情,當原本跑第三名的陳彥博追上第二名的英國選手,英國選手鼓勵他:「第一名選手在前方不遠,Tommy,make it happen。」陳彥博因為這句話大受鼓舞,直到40km處終於追上第一名的俄羅斯選手。
雖然陳彥博在第四天奪回排名第一,但總時間只領先第二名14分鐘,最後兩天成為激戰。然而第五天他仍沒有拉開14分鐘的緊密差距,一路上俄羅斯選手都緊跟在後。直到最後一天的19km終結戰,陳彥博心裡不斷想著「總冠軍!Make it happen!」在最後10km與俄羅斯選手呈現拉鋸戰時,不斷跟自己說「跟緊!一定要跟緊!!!」「被拉開,就沒有任何機會了!!!」「右腳膝蓋痛到快抬不起來了…」「不行…我真的快沒有任何力氣了…」「撐住!!!撐住!!!要到了啊!!!」當最後抵達終點獲得勝利,他用力對天空大叫。
賽後,陳彥博說「好幾次懷疑自己這一場是否真的能跑完,或是真的能平安完賽?我無法忘記大風雪那天環境有多惡劣多可怕。強勁風雪吹打的身體,防水外套是唯一的防護,勇敢是我唯一的武器。」
冰島極地超馬250公里六日分站賽,賽道地形非常多變,從火山塵土沙漠、蒸氣火山漿到山丘峽谷、湖泊與河流、草原及岩石地表等各種地形,同時每位選手必須自行背負睡墊睡袋、6天食物以及個人急救用品等相當沉重的裝備應戰,依照大會標記自行尋找路線,每天賽程結束後都紮營在火山週邊過夜。
6天賽事期間,選手必須涉過許多條冰冷河流,無法更換競賽服裝和跑鞋,只能就著濕掉的跑鞋和襪子繼續比賽。在低溫強風環境下更增加失溫風險,因故大會的強制裝備清單中,將檢查選手每日必須吃下的食物熱量必須達到安全標準,並強制選手背負多項個人醫療備品在身上,時時為競賽時潛在危險作好安全措施。
每日賽程
8/27(一)Stage 1 36.6 km
8/28(二)Stage 2 42.6 km
8/29(三)Stage 3 42.8 km
8/30(四)Stage 4 70.1 km
8/31(五)Stage 5 38.9 km
9/01(六)Stage 6 19 km
資料來源/RUN FOR DREAM、陳彥博 Tommy Chen臉書粉絲頁
責任編輯/Dama
很多人認為跑步時身體只需要在單一平面(矢狀面(前、後))上動作而已,事實上,在跑步快速的擺腿、手臂快速的前後擺盪時,軀幹必須同時抵抗(抗旋轉、抗屈曲)來自不同平面(額狀面、水平面)的動量,來降低因為身體的左右搖晃而造成往前推進的動能流失,在跑步、或衝刺等等…快速往前推進的動作產生時,我們更希望身體可以產生更多的水平面移動、而較少的垂直(上下)動能來最大化移動的速度。這也是為什麼在田徑賽跑時會看到選手使用推蹬器,目的使可以幫助在起跑的當下最大化水平移動的角度,來達到更高的水平動量。
最近流行的姿勢跑法(Pose Method)跟我在美國所學習到的觀點略有不同。為了產生最大的力量傳遞到地面,接著利用回傳的反作用力往前推進,腳最好的踩踏落地位置會是在身體的中心正下方、全腳掌著地,如果步幅太長、落點在腳跟,可能會產生不自然的姿勢進而會降低推進的動能,而且產生過多的減力在膝蓋上,容易造成十字韌帶損傷。跨出前腳時並不用刻意拉強步幅往前跨步,並不會讓速度變得更快,注意力應該更放在腳落地後的"腿回收後勾"。更多跑姿疑問請參考徐國峰教練的影片,或是山姆伯伯工作坊搜尋關鍵字。
在美國這裡訓練跑姿時,非常主流也最常聽到的是,教練無時無刻強調抬膝、屈踝(Knee Up, Toe Up),甚至在單腳蹦跳(Hop)等等的跨欄動作時一樣。原因是他們相信如果你有足夠的髖關節活動度,在跑步推進時抬腿的高度可以至少屈髖屈膝蓋到90度的位置,而且抬腿時作出屈踝的動作,這樣你才會在往下蹬腿的階段產生對大的爆發力(髖、膝、踝的三關節伸展)。上半身手強調的則是肩關節的擺動,而不是肘關節,指尖上擺時達到下巴位置,下擺則是到褲子的口袋位置(Chin to Hip Pocket),過程中手不交叉擺動跨越身體的中線。
訓練人體往前加速能力的阻力訓練,最有效也最廣泛的應該要屬推雪橇了(Sled),因為雪橇是少有幾個下半身可以只專注在向心收縮,而沒有離心負荷的動作,相當的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的發生,而且身體在推雪橇前進時,傾斜的角度會類似於起跑時加速的角度,對於在賽季或是訓練量大的選手,可以說是在維持基礎力量跟爆發力最好的武器之一。
推雪橇的動作形態非常多,最簡單的變化為調整手握雪橇桿的高低位置,當握在相對較低的位置時,身體會呈現一個更為傾斜接近水平的位置,會接近從身體起跑的預備姿勢到加速階段(一般人為0-30公尺,波爾特則為0-40公尺),一個相對身體較為前傾的姿勢。
如果你訓練的地方沒有雪橇,你可以使用槓片代替,建議用大毛巾包住槓片在推進(注意!最好在適合的場地上操作,千萬不要刮花老闆的地板…)。
關於Eddie熊璟鴻Eddie熊璟鴻,目前於Springfield College就讀肌力與體能研究所,從事運動訓練相關知識文章撰寫分享與教學影片拍攝製作,並轉譯國外專業文章。
相關證照
◎ NSCA-CSCS 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
◎ 美國舉重協會舉重證照 (USA Weightlifting Sport Performance Coach)
◎ 台灣運動教練學會:肌力與體能認證教練 (Taiwan Sports Coach Association(TPC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oach Certificate)
◎ 台灣肌力與體能協力:肌力與體能專業教練 (Taiwa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TSCA), Level III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Professional, CSCP III)
◎ 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個人體適能教練 (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AFAA), Personal Fitness Trainer(PFT))
◎ 台灣紅十字會總會:CPR+AED
部落格 Epmact Performance
粉絲頁 Epmact Performance
Eddie熊璟鴻,目前於Springfield College就讀肌力與體能研究所,從事運動訓練相關知識文章撰寫分享與教學影片拍攝製作,並轉譯國外專業文章。
相關證照
NSCA-CSCS 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
美國舉重協會舉重證照 (USA Weightlifting Sport Performance Coach)
台灣運動教練學會:肌力與體能認證教練 (Taiwan Sports Coach Association(TPC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oach Certificate)
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個人體適能教練 (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AFAA), Personal Fitness Trainer(P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