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全球知名的籃球巨星科比布萊恩(KOBE BRYANT)不幸因坐直升機罹難。這個消息不僅震驚全國,同時全世界的粉絲都非常悲傷,然而最難過的還是他的妻子。於是,在近期許多比賽中,各個領域的運動員以及球迷為了向科比致敬,紛紛穿上24號的球衣或是身上配有24號的數字。其中,有一位科比的鐵粉參加了一場半馬比賽,他穿上了24號的球衣並且全程運著球完賽,整個精神令人敬佩。
根據外媒報導,美國洛杉磯當地時間為星期天,當時在杭亭頓海灘(Huntington Beach)舉辦了一場半程馬拉松。當時有一位科比的球迷,穿上了耀眼的黃色24號球衣,全程都運著籃球,這是一件多麽不容易的事,同時也能感受到身為科比的鐵粉也是非常有堅定的意志,蘊含著黑曼巴的精神。然而完賽時,許多觀眾為他大聲喝彩,這個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除了這位鐵粉外,許多商家也紛紛致敬。像是德國梅賽德斯-賓士(MERCESES-BENZ)品牌還特別動員向科比致謝,在湖人隊主場的樓頂使用65台賓士車排成「KOBE愛心」的圖案,讓不少球迷受到感動。許多球迷看到紛紛表示:「我看到時真的快哭了!」,也有球迷認為,科比生前跟賓士有過合約,這也是很好的致敬方式。
此外,湖人球團特別找來美國饒舌歌手威茲·哈利法(Wiz Khalifa)和小查里斯·普斯(Charlie Puth)兩位歌手,在現場演唱經典催淚名曲《See You Again》,將全場的感動氣氛駛向最高點;而作為科比好友兼後輩的勒布朗·詹姆士(LeBron James),亦於賽前帶來一場催淚演說。他致詞時哽咽說道:「我想和我的隊友們一起走下去,延續他的傳奇,不僅是這一個賽季,只要我們還在打著心愛的籃球,我們就永不停止,因為這就是科比想要的。」
近日在美國《ABC》電視台的新聞報導中,他們轉播了中東地區當地軍隊與 ISIS 交戰的戰爭畫面,不料當中攝影機竟捕捉到一名身穿 Kobe Bryant 24 號球衣的「狂戰士」,扛著火箭筒與 ISIS 敵軍激烈交鋒,展現出「曼巴精神」的氣度;此番畫面讓許多網友感到相當震驚,大家紛紛留言表示:「這就是曼巴精神!」、「用生命在致敬 Kobe!」、「Kobe 真鐵粉無誤!」
看完這些對科比致敬的表現,大家深深相信他一定能感受所有粉絲、好友們的心。然而不管你在哪裡,你永遠與我們同在。
資料來源/BARDOWN、YAHOO、JUSKY
責任編輯/妞妞
疲勞性骨折是跑者或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常常發生的運動傷害之一,包括國內里約奧運馬拉松國手何盡平、「最速律師」邱靖貽等馬拉松跑者,甚至國際著名的NBA球星比爾‧華頓,都曾受疲勞性骨折之苦;輕則痛到影響表現,重則無法踩地承重。如果你的小腿或腳底前部走路或運動稍微激烈就疼痛,小心疲勞性骨折上腳!
別以為自己沒受外力撞擊,怎麼會有骨折?疲勞性骨折(Fatigue Fracture)又稱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通常肇因於過度使用,也就是經過反覆運動或過度訓練,因為重複性的外界應力或腿部、踝部持續負重,卻沒有適度休息,造成骨骼上細小的裂痕。這種裂痕並不會使骨頭折斷或移位,但只要每次運動稍微激烈,就可能痛到影響表現,嚴重甚至完全無法踩地承重,需要拄枴杖、坐輪椅代步。
疲勞性骨折通常發生部位在下肢骨骼和足底,以最易發生部位排序是:脛骨、跗骨、蹠骨、股骨、腓骨和種子骨,但不表示其他部位不會發生。常常運動的你如果發現小腿或腳底前部運動稍微激烈就會痛,嚴重甚至走路也在痛,除了懷疑是夾脛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得小心自己是不是有更難纏的疲勞性骨折。詳細運動型態對照易發生部位請見以下表格:
誰容易罹患疲勞性骨折?其實危險因子眾多,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營養狀態、骨密度、肌力和柔軟度、骨骼系統的生物力學不良等;外在因素則有訓練錯誤、訓練的地面種類、疲勞訓練、鞋子不適當等。
另一方面,近年路跑風氣上漲,而疲勞性骨折正是跑者常見的運動傷害。據研究追蹤1998年美國的1080萬跑者(跑者定義為1年跑步超過100天),結果發現,1年內有15-35%跑者出現運動傷害,而疲勞性骨折高占其中6-15%,年發生率約4.6%;此外,疲勞性骨折占所有過度使用類型的運動傷害的10%,而這10%中有七成發生在跑者身上。
疲勞性骨折發生率之高,那麼該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中標?診斷上,因為骨骼上的裂痕細小,要能確診疲勞性骨折並不容易,在X光檢查中通常無法看出,因此容易被漏診或誤診。一般透過CT掃描、核磁共振成像或骨掃描來確診,因此,如果高度懷疑有疲勞性骨折,應安排作放射性元素的骨骼掃描(bone scan),較容易偵測出來。
面對疲勞性骨折不容小覷!你得乖乖配合醫師的治療。短期最好至少6星期內完全不要運動;開始恢復運動後,要遵照醫囑循序漸進地增加份量,並有充分的休息,才能讓骨頭有完全恢復活力的機會。至於藥物,無論口服或局部都只症狀治療,為的是降低不適及減少發炎而已,並無法加快復原速度。
資料來源/成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林啟禎、侯鐘堡醫師、凃俐雯醫師、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