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Handstand)又被稱為逆伸展,是近年來許多瑜伽愛好者或明星藝人們最愛做的動作之一,主要是強調運用一個動作可以訓練到全身肌群、啟動核心穩定以及調整體態改善腰部疼痛,甚至連醫生在進行慢性腰背痛患者治療時,都推薦先進行倒立這項訓練,來改善腰背疼痛的問題,因此,他們又稱為「反轉療法(Inversion Therapy)」。
與瑜伽的頭部倒立姿勢有點不同的反轉療法,只要是透過懸吊或是反轉機將你的頭腳位置顛倒,以拉伸脊柱並緩解背部疼痛的技術;從理論上講,通過轉移身體的重力,壓力可以減輕背部的負擔,同時還可以為脊柱提供牽引力。由於這些原因,反轉療法可能對患有以下疾病的人有益:慢性下腰痛、坐骨神經痛、脊椎側彎或血液循環不良。
那倒立一定要180度嗎?像有的人會用腳掛在單槓上。根據FANS的醫學博士Lali Sekhon所說,即使倒立15度角時,你的身體也能感受到輕微的肌肉伸展,並有利於增加身體的血液和淋巴循環,大多數的人角度不宜超過60度,因為這個角度內脊椎能有最大的減壓效益。
一般來說每天大約採用30-60秒的時間開始,然後逐步增加到1-2分鐘左右,無論你是訓練或是治療,都必須先與你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討論過後,再進行施做,這樣除了可以避免運動風險之外,還能讓效果更加良好。
1.減輕腰痛
根據2013年的一項研究報告,調查了47位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將他們隨機分為仰臥0°、內翻-30°與內翻-60°三組,分別在8週內進行每週4天於0°、-30°或-60°處完成3分鐘×3組的反轉治療計劃;期間並量測包括使用視覺模擬量表(VAS)對疼痛進行評分,腰部脊椎關節的靈活性以及軀幹屈肌和伸肌在60o / s時的等速肌力。最終研究結果發現,在60°的治療角度上面可以有效的減輕背部疼痛,並改善身體的柔軟性與肌肉強度。
2.改善脊柱健康
從理論上來講反轉療法可以改善椎間盤之間的間隙並緩解壓力,這對於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有許多的好處;因為,無論我們身體是處於坐、跑或彎曲等運動時,都會對這些關節部位造成壓力,當椎間盤的壓力增加時就會引發背痛或壓迫到神經等風險;因此,適時的倒立或反轉身體能讓我們的脊椎壓力降低恢復健康。
3.增加靈活性
進行倒立的運動可以為身體帶來更多的靈活性,一個小動作改善脊椎的壓力將能更有助於身體的狀況,當訓練一段時間之後,你可能就會發現身體的彎曲和伸展就會變得更加容易,另外,倒立也被認為是可有效率的改善姿勢,如果你是屬於長時間做在辦公室的人,將會感受特別強烈。
4.減少手術需求
根據2012年發表在殘疾與康復(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醫學雜誌上的一項試點隨機試驗顯示,由於椎間盤突出症而導致的一些背痛和坐骨神經痛患者如何能夠避免手術。參與這項實驗的共有26位患者,他們被隨機分配到內翻+物理治療(13位)與對照組物理治療(11位),結果採用內翻+物理治療的人有10位(77%)避免了手術;而對照組的只有2例(22%)避免了手術,最後,這項研究結論得出,增加反轉治療法能減少手術治療的需求。
無論是反轉治療或是瑜伽動作的頭頂倒立,最終的目的就是消除脊椎的壓力,並增加血液循環,另外,對於一些患有慢性下腰痛、坐骨神經痛、脊椎側彎或血液循環不良的人來說,倒立這項訓練動作對於身體是有潛在的幫助,至於,你該每週進行幾次;每次該進行多長的時間,就必須要先請教專業的醫生或教練來進行評估。
資料參考/healthline、draxe
責任編輯/David
台灣的養老文化,總會把長輩當作不能動的寶物一樣對待,認為好好服侍才是盡到孝心,但往往退休後的好好休息,就會讓很多長輩再也動不起來。而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流失的速度會越來越快,若再加上生病、臥床,之後想再站起來活動,簡直就是難上加難。
其實老年人的肌肉會快速流失,最重要的因素是退休後的「活動量下降」所致,退休生活若沒有事先規劃,經常會出現無所事事的情形。
新樓醫院附設安南診所物理治療師黃宗玄說:「其實不只是老人,健康的年輕人若沒運動,加上久坐或是臥床,都會使肌肉快速流失。尤其大腿的股四頭肌(佔下肢 70%的肌肉),流失速度更快,人在 60 歲時,股四頭肌會衰退為 25 歲時的 60%。」
肌肉減少影響很大,像是吃東西(吞嚥)、上廁所、移位,甚至可能因此而跌倒,造成腦部受傷。若是臥病在床,在久臥之下,關節會變形與肌肉萎縮。
若想增強肌力,就要增加運動量,要能夠維持退休前的活動量,黃宗玄建議可以從減少久坐、臥床的時間開始做起,並多到戶外走走、接觸大自然。
有計畫的肌力訓練菜單:
1. 日常活動訓練:走路、搬物、晾衣服。
2. 進階訓練:爬階梯、坐到站、倒退走。
3. 設計合適的功能性活動,並在生活中落實,可以請物理治療師協助。
人體有 70% 的肌肉集中在下肢,所以更需要訓練,黃宗玄說:「也因為大家習慣坐式生活,會讓下肢肌肉流失更快。這影響層面就是造成生活上的移動困難。」
不過,長輩在做運動之前,可能會需要先協助他們建立「安心感」,黃宗玄說:「直接叫長輩進行重量訓練或是運動,其實這違反他們的固有習慣。就像叫一個不愛運動的人去跑步,排斥感一定強烈。因此,可以先幫助長輩減少身體疼痛,讓他們有意願去做進階的動作,會更實在。」
可以模擬扛扁擔抬東西的動作、蹲馬步來引起長輩們的動機,讓他們不會覺得枯燥無聊。黃宗玄說:「扛扁擔、蹲馬步(常在太極或武術中出現)對老人家並不陌生,可以在進階動作中帶入,引起他們的興趣。」
其他下肢運動,例如,坐在辦公椅上滑步前進的動作,或是坐著、抬腳停留在空中的動作,都是平時就可以做的,這些動作不會用到太多空間,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需要注意安全,以免跌倒造成更大的傷害。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
腳趾頭上的「黑指甲」介於一個尷尬處境,它不一定影響你的運動,卻會帶給你困擾,而且症狀常被誤認,實際上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嚴重疾病。然而,黑指甲這樣的運動傷害竟常被馬拉松跑者當作「努力後的勳章」,認為這是跑馬後必留下的功勛,發生已久也置之不理。現在讓我們正視這個問題,看看黑指甲究竟怎麼產生、如何預防?另有其他指甲病變常被跟黑指甲混為一談,別誤把病變當「勳章」!
主因指甲內產生瘀血情況,過幾天就會形成黑指甲。它有區域性,不一定整個指甲黑成一片,但隨著指甲生長會稍微擴散;也不一定會感覺痛,嚴重的話僅前幾天會痛,但通常要等指甲將瘀血部分完全長完並剪除,才算完全痊癒,多數達半年以上。
1. 鞋子過小,壓迫到趾頭形成瘀血。以跑鞋為例,穿襪子時腳趾輕頂住最前面,腳後跟空間可輕鬆放入食指為佳;不過有時不是因為鞋子過小,而是楦頭(鞋子腳掌部位的寬度)過小。
解決方案﹕選擇適合大小的鞋或寬楦鞋型,穿鞋時注意鞋帶的綁法、鬆緊是否恰當。要注意的是,鞋子楦頭過大反倒會造成腳與鞋子長期摩擦碰撞,引起瘀血。
2. 指甲過長,在運動過程中損傷甲床。
解決方案﹕平常養成3-4週修剪指甲一次的習慣,馬拉松類比賽前三天一定要修剪指甲。但要注意,指甲剪得過短過深或形狀有尖角,容易嵌入皮膚或磨傷甲溝引發炎症。
3. 防護過當,例如用透氣膠帶綁腳趾綁太緊。
解決方案﹕腳趾盡量少貼膠帶或OK蹦,若因為破皮或水泡非貼不可,不能貼太緊;建議改穿五趾襪。
4. 運動時以腳尖著地最容易發生黑指甲。
解決方案﹕避免腳趾緊繃,以腳掌(中足)著地,盡量避免以腳尖後蹬的力量前進。
5. 超過身體負荷,例如超馬跑者的指甲常見黑成一片甚至剝落,因為動輒12小時甚至更久的連續跑步或多日賽,每公里單腳受力摩擦約600次以上,100公里就是6萬次。
解決方案﹕不能要求你不比超馬,只能依賴個人跑姿、放鬆程度與身體特質來適應。
1. 按壓﹕對受傷部位施壓直到出血消退,洗澡時讓傷口露出,雙腳在溫水中浸泡10分鐘,有助於減輕疼痛。
2. 包紮﹕如果嚴重到指甲脫落,但沒有任何出血現象或開放性皮膚損傷,OK蹦和抗生素是很好的選擇,也增加對皮膚的一個額外保護層、防止感染。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其他不明膠帶將指甲黏起來,它並不會因為被黏起來而與皮膚接和。
3. 耐心照顧﹕當指甲被翻起,不要拉它或重複觸摸,這樣做會導致不必要的疼痛和額外傷害。因為每個指甲的生長週期需6-9個月,大約6週後你會看到一個新的指甲正在成長,之後你得慢慢等待它的痊癒。
4. 若疼痛增加或有其他異狀,盡速就醫﹕如果腳趾變色、腫脹,或者不斷有不明液體排出,別拖時間!請務必盡速前往醫療院所的皮膚科求診,因為可能是感染跡象,如果等到趾甲周圍皮膚感染蔓延到骨頭卻不治療,恐導致嚴重感染。
灰指甲﹕甲癬俗稱灰指甲,又稱為臭甲,外觀呈現不一定是灰色,可能有指甲變厚、變色(常見變黃、變黑或變白)等症狀,治療上比黑指甲還棘手!主因灰指甲是一種黴菌或真菌感染而引起的指甲病變,常合併發生在有香港腳(足癬)的患者身上。感染不僅限指甲部位,也擴及角質層與皮下組織,對患者最大的困擾是不易治療又具傳染性,且無法用拔除指甲的方式根治。
皮膚癌﹕指甲上出現直條黑線,線條顏色、粗細、濃淡、間距不同,或是長短不一、不規則扭曲,指甲全黑甚至黑到皮膚,就要懷疑是否為惡性的「黑色素瘤」(皮膚癌)。有這類症狀必赴醫療院所求診,醫師通常依發生時間長短、病灶外觀是否改變、進展速度來初步判斷,必要時做「皮膚切片」進行病理檢查,以確認是良性或惡性。
縱向黑甲症﹕指甲出現直條,顏色從灰色到黑色都有,外觀與皮膚癌相似,但這是一種良性症狀,主因黑色素沉澱在甲床上,但多數會隨著時間漸漸淡去,只需追蹤不需特別治療。
資料來源/高志明著《一雙慢跑鞋》、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