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只會每週只佔用你約2小時的時間,卻能延長你一輩子的健康壽命,但是為什麼不堅持?根據美國權威期刊《Lancet》中一項研究顯示,2016年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約14億)成年人身體活動不足,這使他們出現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失智症以及一些癌症的風險增加,此外肌肉還會快速流失。
根據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2019)年會上公佈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於年輕的非肥胖成年人,即使短時間不運動和久坐,也會影響身體健康。然而參與研究的人員平時每天能走1萬步以上,但實驗要求平均每天減少約1萬步的運動,並且增加了103分鐘的坐著時間。過了兩週後,他們的心血管功能下降了1.8%,而且心肺功能下降以及腰圍增加。但恢復正常活動14天後,血管功能恢復到了原先的水平。
據刊發在《康復醫學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的一項研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者將參試者一條腿用腿部固定器綁定,保持不動2個星期後,年輕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485公克,老年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250公克,換句話說,這意味著年輕人肌肉力量降低了1/3,其腿部肌肉力量衰退程度,相當於衰老40至50年。
根據刊發在《現代康復》(Modern Rehabilitation)一項關於運動對心肺功能的影響研究,一些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僅停訓15天後,最大攝氧量值就降低了17% 。最大攝氧量反應的是我們心肺功能水平,肺的儲備能力低,就容易發展成低氧血症並增加呼吸的功耗,在患者則易導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也降低我們抗病的能力。
不少研究都發現,適量運動對於改善三高都有益,甚至還能改善心理疾病,抑制負面情緒。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現,與運動最少的一成人相比,運動最多的一成人平均患癌機率降低7%;而且能夠助人遠離失眠。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最好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身體活動,低於這個標準的人即被認為是身體活動不足。
對於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建議遵醫囑進行運動與康復。每週運動三次其實只佔你一點點時間,但卻能延長你一輩子的健康壽命以及助你遠離那麼多疾病,請問還有什麼理由不堅持呢?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每個人都知道水分是維持人體機能不可或缺的物質,在人體的代謝過程中甚至比進食還重要。是否有聽說過:人可以不吃東西存活2~4個星期,但如果3~5天不喝水,讓體內脫水超過15%到20%時,就可能會死亡!然而不少疾病正是與慢性缺水相關,像是各種慢性疼痛、高血壓、糖尿病等。
我們常常聽到坊間針對每天應該喝多少水才健康的說法,但是從1500cc~3000cc的主張都有,連專業醫師的見解都不同,甚至還有醫師建議等渴了再喝就好。但其實還是要視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與健康狀況來決定自己喝水的量。就像一個健康的人與腎臟病患者需要補給水分的量就截然不同。就算按照坊間提出比較保守的1500cc的量來做標準,其實有很大比例的人每天喝水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算是把喝的含糖飲料、咖啡與牛奶等液體算進去都不夠,此時就會出現所謂的「慢性脫水」症狀。
當人體大量失血、嚴重腹瀉或大量流汗後,無法快速的補充血液和體液時,人體就會出現非常嚴重的急性脫水症,此時人體的溫度會下降、器官功能減慢、大腦陷入昏迷、精神波動降低,然而再長時間無法得到有效的緩解時,甚至會出現昏迷、死亡。但慢性脫水的過程極度緩慢,症狀表現極易與某些疾病的癥狀類同,讓很多不能正確補水的人誤以自己的慢性脫水症是一些疾病的表現。
水在人體中所占的比例平均為70%,而越是和生命直接相關的器官,其含水量就越高,像是大腦組織中所占的比例則高達85%。如果人體出現慢性缺脫水,就會出現很多症狀:口腔乾燥、皮膚缺乏彈性、頭暈目眩,疲勞無力、血壓降低、手腳抽筋,甚至會有便秘的現象。根據醫學專家發現,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在不斷地吸收和排泄水分來維持基本的生命進程,如果攝入的水不足,各種廢物在細胞內不能很快被代謝出去,然而這些廢物在體內會日積月累,就會引發各種疾病!所以不少疾病正是與慢性缺水相關,像是各種慢性疼痛、高血壓、糖尿病等,當脫水程度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此外,慢性缺水也會影響大腦的工作狀態,造成反應遲鈍,無法集中注意力,影響人腦的正常思維和認知狀況。當身體缺水體重的1%~2%時,大腦神經元的正常活動就開始變的困難,短期記憶受損,視覺跟蹤能力減弱,注意力不集中;當缺水達到體重的2%~3%時,對大腦的認知功能就產生影響。
當身體因缺水出現疼痛訊號時,很多人的直覺反應往往是自己生病,所以立刻吃藥止痛卻不去補充水分,很可能會使身體機能更加惡化。然而除ㄌㄜ錯誤的用藥來解渴之外,很多人面對慢性脫水的改善辦法竟然不是喝水,而是用茶、咖啡、含糖飲料或酒精來當水喝,取代身體真正需要的水。這些人工飲品確實也可以補充水分,部份也有有益健康的物質,但同時也有很多脫水因子,這種脫水因子可以帶走體內的水,有時候喝了想上廁所,或是越喝越渴,卻完全沒有起到補水的作用,無法緩解慢性脫水的問題。
資料來源/HERO健康網、MEDICAL NEWS TODAY、THE DAILY MEAL
責任編輯/妞妞
一要 此時日光近乎直射,紫外線最強,盡量避免於此時間外出,且台灣部分屬於熱帶氣候,日曬更為加劇。雖然要避免正午外出,但於透光的室內,紫外線a光中的長波UVA,更是不分冬天、陰天,皆可穿透玻璃造成皮膚曬黑以及老化,所以務必隨時做好防曬準備。此外,UVB 是曬傷的主要原因。
二擦 在選擇防曬產品時,一定要選同時含有對UVA 和UVB防護作用的成份,且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是,真的要達到產品所標示的防曬力,一定要擦足量的防曬產品。但多數人因為不了解,塗抹的量都不夠。簡單來說,每次臉部至少需要擦到1C.C的量(如一條30C.C的臉部防曬品,需於一個月使用完畢),全身不穿衣服塗抹到30C.C才足夠。國內防曬品多標示代表防曬強度的SPF、PA, 各代表防禦UVB和UVA的效果,目前建議使用SPF 30及PA 2+以上的防曬產品,可以有效阻隔紫外線對皮膚的影響。
三遮 使用足量的防曬品外,適時撐傘,帶冒與著長袖衣服(有標示抗紫外線的材質),戶外行進間盡量找遮蔽物,更能加強抵禦紫外線UV對皮膚的傷害。
|
|
室內工作為主 |
室外工作為主 |
戶外活動及游泳 |
|
歐系 |
PF15、20或25 中度防護 UVA/UVB平衡防護標示 |
SPF30-50 高度防護 UVA/UVB平衡防護標示 |
SPF50+ 極高防護 UVA/UVB平衡防護標示 |
|
美系 |
SPF15-30 具寬頻防曬標示 |
SPF30-50 具寬頻防護標示 |
SPF50+ 具寬頻防護標示 |
|
日系 |
SPF15-30 PA++ |
SPF30-50 PA+++ |
SPF50+ PA++++ |
|
PA與PPD細數標示對照表 |
|
|
PA+ |
PPD2 ≤4 |
|
PA++ |
PPD4 ≤8 |
|
PA+++ |
PPD8 ≤16 |
|
PA++++ |
PPD ≥16 |
學歷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系
經歷
萬芳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萬芳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萬芳醫院102年度最佳住院醫師
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專長 一般皮膚病 傷口、疤痕、蟹足腫、皮膚感染性疾病、皮膚免疫疾病 、落髮、皮膚腫瘤
證照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獎項 萬芳醫院101及102年度學術研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