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來間歇性進食或限制型飲食引發了許多人的討論,它主要可以不用改變你原有的飲食成份,而是只要調整你進食的時間,這種飲食方式不僅限制了人們對於攝取食物的種類與卡路里之外,還限制了可以用來吃東西的時間。然而,這樣限制時間的進食法對於增肌或減脂會有什麼影響?
限制飲食法(time-restricted feeding)又可以稱為間歇性斷食法(Intermittent Fast),這將意謂著一個人每天在特定的時間範圍內可吃東西的時間,這樣的時間範圍可能會依據每個人的喜好或習慣,攝定出不同的進食時間表。目前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有兩個,其中一個是5:2就是一週內有五天正常吃,另外二天各只吃500卡的熱量,因為有兩天只能各攝取500卡的熱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十分辛苦的,所以,大家比較能接受的另一個方式就是16:8間歇性斷食法,它就是你一天內的8小時可正常進食,其餘的16小時採用禁食,在禁食的期間還是可以喝水、茶或咖啡這些零熱量的飲品。
儘管這樣的飲食方式並非對於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效果,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這樣的飲食方式對於某些人來說有減輕體重並降低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的風險;限制飲食法可以幫助人減少每日食物的攝取量,而不必特別刻意的去計算卡路里,這也是一種避免落入常見的飲食陷阱,例如深夜零食的一種健康方式,但如果你有糖尿病或是其它慢性疾病的人,請務必先詢問過醫生在進行這樣的飲食方式。
由於我們吃進食物身體就會分泌胰島素來分解食物,當我們攝取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時,胰島素會將攝取的能量轉化為肝醣儲存於肝臟中,當肝臟儲存滿了之後,就會將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於人體內,脂肪的儲存空間是沒有上限的,所以它能不斷的累積於人體內。而我們採用間歇性斷食的時後,正好將整個過程反過來,因為,禁食會造成胰島素濃度下降,同時提醒大腦該使用肝臟內的肝醣來補充能量,當肝醣提領完畢時身體就會將脂肪分解已獲取能量來源,這也就是在禁食時間內身體會分解脂肪提供能量,讓脂肪獲得減少的原因。
另外,也正因為透過這樣的飲食方式,可以降低胰島素分泌與降低血脂,在另一份國外研究報告中發現,人體經過12~24小時斷食再配合高強度運動,能有效刺激人體的生長激素(HGH)分泌,由於HGH有減少體內脂肪、增加肌肉、增加骨密度、增加體力、改善皮膚光澤和肌理及改善免疫系統功能等療效,所以,可達到明顯的減肥效果。
除了上述所說的減少脂肪的功效之外,限制型飲食法是否能增加肌肉?根據2017年發表於歐洲體育科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採用有時間限制的飲食方式搭配上運動訓練,對於增加肌肉的效果十分的有效。這項研究隨機調查了年輕男性對限制時間飲食法與肌肉增長的情況,以評估營養攝取與男性身體成分和肌肉力量之間的變化。
這項研究將這些年輕男子隨機分為有限制時間飲食與沒有限制時間飲食兩組,並進行8週的阻力訓練(RT),這項研究計劃包括在每週四天的四個小時內消耗所有卡路里,但不限制所食用食物的數量或類型;每週進行三天的阻力型訓練(RT),訓練包含交替進行的上身和下身練習,每次訓練的動作都以8-12RM強度執行4組以盡量達到力竭為主。
量測在第四週和第八週進行,採用雙能X射線吸收法測量全身成分,並通過超聲測量肌肉橫截面積,以評估上半身與下半身的肌力與肌耐力,並分析與收集4天的飲食記錄。最後研究人員得出的研究結果,遵循限時飲食計劃的人分別每日都減少了650卡路里的攝入量,但短期在肌力方面並沒有明顯的衰退,但是與沒有限制飲食時間的標準組相比之下,限制飲食的人並不能減少體重或體內脂肪。
另一項研究將受過阻力訓練的男性,同樣分為有限制時間飲食與沒有限制時間飲食兩組,限時飲食組的人每天在8個小時內進行進食,並滿足每日卡路里的需求量100%,在持續八週的實驗之後發現,限制飲食這組人並沒有因為這樣減少肌肉量反而是脂肪量的減少。
限制飲食是採用較長的時間禁止飲食,然後再採用短時間內進食的做法,所以,可以依據每個人的作息方式與運動習慣來做調整。例如:晚上8點之後開始禁食,隔天中午12點之後就可以開始進食,這中間只有早餐不吃,其於中餐跟晚餐都可以正常進食,對於大家來說禁食的16小時裡,有大多數的時間都處於睡眠狀態,這樣也比較符合一般人的作息狀況。另外,在可以進食的8小時裡並不是可以隨意亂吃,同樣,要注意採用健康且均衡的飲食習慣,確保人體攝取充份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這五大元素。
資料參考/ISME、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責任編輯/David
對於追求健康、減重的人來說,再厲害的運動器材也無法保證你目標一定可以達成,但是,有一個方法一定能讓你更接近目標。根據美國紐約名人健身房的教練山謬(Emily Samuel)提出了一項運動建議:對於追求減重、健康的人,如果想要讓運動成為生活習慣的一部份,關鍵在於隨時隨地都能運動、越簡單越好,這樣更能讓自己達成目標。
「與其讓學員嘗試複雜的運動器材,不如教導他們學會加強心肺的基礎運動。」紐約的Dogpound健身房教練山謬認為每個年紀的人都該學會適合他們的運動方式,但是,這樣的運動不是非得運動器材不可,而是徒手就能進行、而且隨時都能做的簡單運動。山謬表示,像橢圓機之類的運動器材功能多元而複雜,但那不是接地氣的運動方式。她認為運動反映日常生活,無論何時有空、隨處都能進行,才能確保運動到位,也是健康的生活習慣。以下是她認為簡單卻能訓練到全身的運動:
跳繩是全身肌肉都用得到且容易攜帶、花費少的運動,幾乎沒有場地的限制。跳繩的動作簡單易學,可改善平衡感、耐力和心肺功能,還能讓身體更靈敏。只要掌握跳躍的基本技巧,不論小孩、成年人或長者,隨時隨地都能享受跳繩的好處與樂趣。 跳繩可讓心跳在短時間內就加速,對於訓練心肺功能相當有益。跳繩15分鐘可燃燒125大卡的熱量,比起游泳、騎單車、打網球的效果都好。至於跳繩會不會傷膝蓋?其實,跳繩只有原地跳躍的垂直力量,併跳時雙腳同時承受反作用力且衝擊力量較低,同時跳繩能鍛鍊下肢肌肉,包含踝、膝、髖部的肌肉群,一旦肌肉強壯起來,更不會傷到膝蓋。然而跳繩加上暖身一次約15分鐘,每天可跳2次,就能達到每天30分鐘的運動量,相當適合時間零碎的上班族。
棒式運動是指雙肘撐地、軀幹挺直,以腹部及臀部出力,是常見的核心訓練運動。正確的動作是將身體趴跪在瑜伽墊,手掌朝上,手肘與肩膀垂直同寬,胸口打開,雙腳跪立。手握拳,讓手肘與拳頭的力量一起往下撐,兩隻腳往後伸直踮起,呈棒狀姿勢。要避免肩膀與手肘不在一直線上,身體過度往後,這樣手臂會過度使力。另外臀部太低或是太高,也無法正確使用到核心肌群。 棒式運動配合呼吸,一般維持30秒~1分鐘。根據《男性健康(Men's Health)》雜誌專欄作家丹瓊(Dan·John)表示,做棒式時,最多2分鐘,再久意義不大。然而山謬教練認為,棒式熟練之後,可加上伏地挺身,增強胸肌、三頭肌、三角肌和核心肌群,鍛鍊肩膀、手臂以及脊椎等。
深蹲會用到全身、尤其是下肢肌肉,幫助燃脂、強化核心肌群、增加跳躍力等。沒有運動基礎的人,先把雙腳打開比肩寬,大腿骨能被旋轉開,使骨盆前傾、增加髖關節活動度,較好蹲下;有運動習慣者,雙腳可開至肩同寬。深蹲時背要挺直,否則下背壓力會太大。深蹲前的預備動作:徒手靠牆蹲坐,讓頭、頸、腰貼牆,練習讓大腿前後側肌肉等長收縮,幫助穩定關節。每次深蹲可做8~10下,中間休息10~20秒,反覆做3回合。深蹲練好之後,還能配合水瓶和啞鈴等器材進行負重訓練,加強鍛鍊上肢肌肉,深蹲也能進階為跳躍,即蹲到最低時腳伸直跳躍,不過深蹲跳躍對膝蓋的衝擊較大,有相關問題者應事先詢問醫生和教練。
然而運動一段時間之後,常會遇到停滯期導致體重遲遲未有變化,有人甚至因此受挫而中斷運動習慣。此時,只要增加運動項目、調整運動時間、和修改飲食內容,就能改善以及突破停滯期。
資料來源/康健、Business Insider、Go Super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