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小姐是一位OL,一年多前,在某次瑜伽課程中扭傷了右膝內側,本以為適度休息後就會自己復原,結果沒想到內側膝蓋痛從此如影隨形,久坐也痛、蹲下也痛、站久也痛、逛街也痛、上下樓也痛,時時刻刻提醒著她這個傷口的存在,更開始出現左腰痠的情形。途中她嘗試過吃藥、按摩、電熱療等處理,雖然都能暫時緩解不適,但都無法持續,於是她開始試著減少運動量和強度。漸漸地,原本持續進行的運動課程、重量訓練都停止了,但膝蓋的不舒服卻沒有因此減少。
L 小姐的工作需要長時間久坐,坐傳統的滑動式辦公椅,偶爾喜歡將腳踮在滑輪上,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骨盆歪一邊、小腿緊繃,坐姿分析發現她的重心偏向左(骨盆整體向左轉、右邊骨盆上移Upslip)、軀幹歪向右側,所以當她放鬆坐時,如下圖所示,右膝會擺在稍微內夾、左膝稍微外開的狀態,同時左腰的肌肉呈現被繃緊的狀態。
從L 小姐走路的狀況來看,雙邊都有明顯的骨盆落下(Pelvic Drop),右邊較多;雙邊也都有明顯的動態膝外翻(Dynamic Knee Valgus),同時有一點腳掌外轉的情況(脛骨外轉)。各種會威脅膝蓋的因素都存在,這也是為什麼膝蓋內側的傷難以復原。
果不其然,接著幫L 小姐進行雙腳微蹲測試、單腳站、單腳微蹲等測試,可以推測她的膝蓋正被控制不住的髖關節/骨盆,以及活動受限的腳踝所夾擊,導致走路、蹲、上下樓等動作時,膝蓋一直無法控制地內夾,使膝蓋內側的韌帶、肌腱反覆拉扯,導致疼痛反反覆覆地產生。這是一種常見的動作模式異常。
綜合上述評估,不難發現為什麼L 小姐不動也痛、動也痛了,狀況也不會隨著休息而改善,而是越來越差。原因從辦公環境與坐姿習慣,到整體肌力與關節活動不足都有關係!
看如何測試:辦公族永遠的痛,失能的髖關節、不會痛,就沒問題嗎?
臀部肌肉因為長期久坐或是訓練不良,使肌群不平衡(如股四頭肌、闊筋膜張肌過緊,或是腿後肌群過緊)而抑制了臀部肌肉的使用,長期下來,臀部肌群只會越來越弱或越不會使用。
第三步:整合上一步所做的訓練到日常活動中,如蹲下、上下樓,蹲下時,可以看到L 小姐習慣使用腳踝啟動動作,但先前腳踝活動受限且髖關節的受力較少,使得膝蓋的負擔極大。所以教導其使用髖絞鍊策略(Hip Hinge)與維持脊椎排列,提升動作的效率,並減少膝蓋的負擔。
第四步:最重要的是,讓個案維持前面所做的改變,了解先前的傷害如何而來、如何惡化、如何預防。在進行約一個半月的密集治療與動作控制訓練後,L 小姐終於擺脫困擾了一年以上的膝蓋痛。
本次的案例,就是典型的疼痛惡性循環!
受傷後慢慢不敢動 - 整體肌力下降 - 動作模式改變 - 更不舒服而更不敢動 - 肌力更差 - 動作模式依然不好… 。若是單純針對疼痛治療,是無法突破這個可怕的循環的,必須找出背後的主因,各個擊破,才能突出重圍。
一般我們在看膝蓋痛問題時,會有幾個主要考慮的地方,一般來說至少包含:
1. 整體關節排列(靜態、動態都要觀察,尤其下肢)
2. 關節活動因素(如本次案例中的踝關節活動受限)
3. 肌力因素
4. 動作控制因素(核心控制、髖穩定、足踝穩定,或是動作策略)
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受傷的組織不同(十字韌帶、半月板...),要考慮的問題也不一樣,有的人實際上臀部肌力很夠,但是動作的「模式」有問題,典型的硬體設備很好但軟體沒更新;或是看起來肌力很足夠,但是肌肉相當不平衡,導致雖然可以蹲得很重,但實際將速度放慢或是進行較低強度的測試時,卻相當不穩定,這些都是要透過仔細評估才能確認原因,絕對不是「膝蓋痛 = 要練臀部」這麼單純喔!
甚至,先前有研究發現,軀幹的穩定度(核心)跟膝蓋痛問題有關,可以參考:膝蓋疼痛最常被人忽略的原因:軀幹穩定性!? 。如果有相關的問題,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釐清問題方向,打破惡性循環。
撰文/黃志生 物理治療師
*文章授權轉載自《動晰物理治療所》,原文:膝蓋痛很久?原來是整組壞光光!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
農曆新年冷一波!氣溫落差大,不只老年人,年輕人也要當心腦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飆升。39歲陳先生有固定打棒球習慣,但在一次提升運動量後,喉嚨會有痛感,經詳細檢查後確認有心肌梗塞風險,需要動手術裝心臟支架;他回想起父親也有心梗病史,而自己在前幾年健檢時,曾發現血脂數值出現紅字,沒想到短短3年病程快速惡化,就醫時已需要進行心導管手術,目前服藥穩定控制。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部主任黃群耀表示,代謝疾病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台灣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6%,每4人就1人有高血脂風險,將增加3倍以上心臟疾病風險;然而臨床上高血脂的診斷率僅約5成,顯示有半數民眾不知道自己數值超標。
黃群耀說明,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是造成高血脂的主因。隨著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隨著數量越來越多,血管就會變得越來越狹窄,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氣溫驟降、血管收縮,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症狀。
以往大眾認為年紀到達50、60歲後,才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事實上,年齡已非心肌梗塞唯一因素。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強調,對於年輕族群來說,因氣溫驟降引起血管急遽收縮,所誘發的急性心肌梗塞才是致命關鍵。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指出,氣溫每降低2.9度,腦中風機率也會增加11%。
黃偉春進一步指出,2023年的台灣研究環境溫度對於急性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影響指出,當氣溫在攝氏15度至32度之間,體感溫度每降低1度,50歲以上熟齡族群的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至1.1%。若氣溫驟減至15度,熟齡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將會增加至將近2成;而5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不容小覷,增加至0.4%。
對此,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認為,「不分年齡,在氣溫低時做好保暖才是最重要的事。」除了清晨低溫、情緒起伏大易引起心肌梗塞之外,很多人會忽略洗澡完出浴室的瞬間,當洗完熱水澡全身處於高溫狀態,沒有先穿好保暖衣物就出浴室,使身體突然暴露在房間裡的冷空氣中,會造成血管急遽收縮,也是常見誘發年輕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原因。
另外,膽固醇在藥物治療上的選擇相當多元,其中以史塔汀(Statin)類藥物為治療主力。吳承學鼓勵,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控制標準不同,健康民眾控制於130毫克每公合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是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應分別控制於70毫克每公合和55毫克每公合以下。
部分患者會擔心肌肉疼痛等服藥副作用,吳承學建議,可主動與醫師討論,透過副作用管理減輕不適感,達到積極控制、穩定服藥控制壞膽固醇,達到治療目標。他提醒民眾,在氣溫變化莫測的農曆年期間,若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就醫。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好奇心真的會殺死老貓嗎?打開潘朵拉的盒子,真的只有煩惱和問題嗎?
好奇心,在我們傳統印象中似乎不是一個好的東西,它總是帶來麻煩;然而根據近代科學研究發現,好奇心不但能幫助你生存,而且讓你的腦子保持年輕活力。
好奇心是大部分生物的基本生理行為之一,同時也是學習與生存的關鍵動機;生物體之所以具有好奇心,其功能之一是幫助降低事務的不確定性;透過好奇心,生物會本能地去探索周遭環境的各種相關事物,並透過接觸體驗後,將結果儲存於記憶之中,透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增加面臨各種生存問題時的解決能力如食物的種類、危險的動植物等。
根據美國及英國醫學研究結果顯示,擁有適當的好奇心對於人體在學習以及腦部活化有以下幾個的優點:
1.增加學習效益
2.強化記憶能力
3.讓人心情愉悅
在實驗中發現,對於能夠引起好奇心的問題所產生的記憶效益,除了在直接針對該問題的相關事物上能誘發學習機制,使海馬迴( hippocampus)的活動增加,強化記憶能力之外,在其他沒有直接關係的事物上,也會產生溢出效果,進而對於人整體的記憶能力有正面的幫助。
在經過好奇心的誘發下並進而發現答案的學習過程中,會強烈刺激腦部的腹側被蓋區( ventral tegmental ) 與伏隔核( nucleus accumbens)相關的獎勵回饋機制,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也就是說當問題愈能夠引起好奇心及興趣時,愈能夠刺激腦部的學習及回饋機制。
由於人體腦部需要借助多巴胺來誘發的回饋機制,會隨著時間的累積逐漸降低其功能及效率,專家建議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保持高度的好奇心,激發時常學習新事物及發現問題的動力,有助於預防或減緩年齡增加過程中的腦力退化現象。
對生活充滿好奇心,堅持太陽底下永遠有新鮮事,有助你保持年輕活力!
關於徐蔚人 ( Ivan Hsu )中國文化大學
- 運動教練研究所 碩士
- 運動與健康促進學系 兼任講師
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NSCA
-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CSCS
- 私人教練CPT
英國跑酷運動機構 Parkour Generations
- 跑酷體適能訓練師 PFS
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協進會
- 合氣道三段
美國TRX懸吊訓練系統
- 指導員
澳洲有氧體適能協會FISAF
- 健身指導員
經歷
中國文化大學 運動教練研究 碩士
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NSCA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CSCS
私人教練CPT 英國跑酷運動機構 Parkour Generations
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協進會 合氣道三段
美國TRX懸吊訓練系統 指導員
澳洲有氧體適能協會FISAF 健身指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