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如後疫情時期,各項防疫政策陸續鬆綁。在疫情初期,因一名中國眼科醫師在暴露於無症狀患者後成為第一批新冠肺炎確診者,讓病毒是否會經過眼淚傳播,或是否因碰觸到眼睛而導致染疫的問題備受討論。許多組織曾針對配戴隱形眼鏡的潛在風險提出建議,對於配戴隱形眼鏡是否會提高罹患肺炎的討論,如今眼科權威表示「配戴隱形眼鏡非常安全」!一篇根據200篇同行評審之文章的文獻綜述 ,病毒的其中一種組成分子雖具親和性,可結合病毒與眼表細胞,但是這種結合並不會自動轉化為可引起眼睛感染的病毒,所以只要遵循必要的衛生措施,配戴隱形眼鏡是沒有風險的。
隱形眼鏡成功解封,對於仍舊對配戴隱形眼鏡仍有疑慮的民眾,眼科權威醫師破解三大迷思,呼籲民眾做好衛生措施,放心配戴隱形眼鏡。
迷思一:隱形眼鏡會導致肺炎從眼表細胞感染
人平均一小時眨眼12次,一天下來眨眼破萬次,因此病毒幾乎不可能在眼表久留,即使病原體曾在患者的眼淚中找到,臨床上也從未有直接感染或透過眼睛傳播的案例,新型冠狀病毒也是一樣。 因新型冠狀病毒而產生的眼部症狀極為罕見,即使有,也僅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感染者會以結膜炎的形式造成眼睛刺激,即眼白(結膜)的輕微發炎。總體而言,造成結膜炎的主因為病毒,而非細菌。在與病毒相關的初期症狀出現後,因新型冠狀病毒而引發的結膜炎可持續十至二十天,角膜通常很少受到影響,如有,則被稱為角膜結膜炎。只要透過常規治療就可讓病情受到良好的控制,並不會造成重大的長期併發症。
迷思二:隱形眼睛是病毒的載體
隱形眼鏡是有效矯正視力且安全的方法,全球已有超過1.4億人配戴隱形眼鏡。即使新型冠狀病毒可以在非活性的表面上生存,但尚無證明其在眼睛裡的晶片上依然可以存活,因此鏡片本身是不會被視為病毒散播的載體,而「日拋隱形」眼鏡基於鏡片的使用性更是降低了這種可能,其配戴方式是公認在任何眼睛健康的條件下最安全的方式。
就鏡片處理的層面來說,在戴上及卸除隱形眼鏡時手部會觸碰到眼睛,因此在疫情期間強烈建議先將雙手清洗乾淨再觸碰眼部。另外,在拿取鏡片之前應將雙手保持乾燥,自來水可能被除了新型冠狀病毒之外的病原體污染,對眼睛的傷害更大。切勿用自來水沖洗鏡片或是鏡片盒,甚至是將鏡片保存其中。而在洗淨雙手後應用一次性的紙巾擦乾,不要使用易受污染之可重複使用的毛巾。最後,應使用眼睛保健專員建議的產品及專門針對鏡片用的產品做鏡片護理,最理想的是使用雙氧水進行消毒及浸泡整夜,在早晨戴上前用隱形眼鏡用之食鹽水沖洗鏡片。
迷思三:眼鏡是疫情期間的解決之道
有些人會猶豫是否在疫情好轉前,配戴眼鏡比較安全,而這個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眼鏡掛在臉上常會滑落,反而促使我們常常去推眼鏡,手部因此觸碰到臉部,增加了傳染的風險。而新型冠狀病毒是可以在塑膠及鏡架上存活數天的,眼鏡也容易被飛沫及黏附在其表面的病毒所污染,因此與隱形眼鏡相比,戴眼鏡染疫的風險反而比較高,簡言之,一般的矯正眼鏡不應被視為可防護染疫的隨身配備。
有少數的案例在配戴隱形眼鏡後產生如紅眼、疼痛、畏光、異物感、配戴期間或卸除後有異常分泌物等異狀,應立即諮詢驗光師或眼科醫師,儘速透過遠距醫療或必要時安排門診治療。
眼科權威也表示,若嚴格遵守以下8個衛生建議,加上選擇日拋,即可安全無虞地配戴隱形眼鏡:
1.在處理隱形眼鏡前後徹底洗淨雙手。
2.用乾淨且拋棄式的紙巾徹底擦乾雙手。
3.不可使用自來水沖洗、清潔或浸泡鏡片,即便暫時的也不行。
4.若可以,建議使用日拋軟式隱形眼鏡,如此就不需要護理溶液或是鏡片盒。
5.若是配戴重複性隱形眼鏡,僅使用眼睛保健專業人員建議的鏡片護理產品。
6.鏡片盒使用不超過兩個月,每天皆須用鏡片護理溶液清洗,切勿用自來水、將其煮沸或是放至洗碗機。
7.避免配戴隱形眼鏡睡覺。
8.若有發生任何異狀,須立即諮詢驗光師或眼科醫師。
資料提供/霍夫曼公關
責任編輯/David
肌肉韌帶拉傷、骨裂…,運動傷害是每位運動咖都可能遭遇的窘境,小則休息兩週自己好,大則成為心中永遠的痛。在台灣,大家遇到運動傷害時常常不知該看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中醫或是推拿﹖有什麼症狀時該就診﹖什麼情況可以自己康復﹖要看幾次才會好﹖需要天天看嗎﹖這些問題眾說紛紜。運動星球編輯特別訪問物理治療師「三個字」,他是知名 YouTuber 也是「三個字物理治療所」院長,看他親自解析當遇到運動傷害時該怎麼處理﹖
案例1:拉傷不是單次運動造成的
一名32歲工程師長期有做重訓的運動習慣,但他每次深蹲時髖關節都不舒服,膝蓋和大腿偶爾也有卡卡腫脹感,雖然能繼續訓練,但訓練後常延續不適感,某次加重重量,他的膝蓋和髖關節突然痛到受不了。就診之前,他總以為重訓後本來就會有痠痛感,但不知為何左腳比右腳痛;就診才發現,其實膝蓋拉傷問題已經存在很久卻沒發現,重量加重後才讓症狀爆發,在這之後,工程師長達半年不能重訓,連平常蹲、上下樓梯都不舒服。
三個字提醒,很多人以為自己受傷是因為單次拉傷爆掉,其實是長期有問題卻沒發現症狀和表徵,像這位工程師是左側較緊繃,因為左腳原本就有問題,在重訓時剛好被誘發出來。詢問個案後,發現他打電腦時習慣把滑鼠放很遠,腳往左偏著坐,導致左膝蓋常感到不適,這就是生活習慣影響運動的典型案例,要解決問題,應該先改善平常的姿勢。
案例2:「無感」也是一種症狀
一位35歲的健身房負責人從小習慣駝背,想靠健身把背練回來,一兩年後已練出虎背熊腰,卻覺得每次訓練時都無法感受「夾背感」,肌肉感受度不好,偶爾還有悶痛的怪感但可以忍受。他因為「無感」而尋求三個字協助,才發現他背上看似強壯的兩大塊肉,其實是慢性發炎腫脹的肌肉,後來藉由放鬆肌肉,他就能繼續重訓、背槓了。
三個字進一步說明,常見很多人重訓舉到某個重量再也上不去,其實卡關原因是受傷了,該部位的肌肉再往上出力會痛,所以停滯在某個重量,這時應把傷害治療好才可能再進步。
首先,三個字提出疼痛分級為:無感→怪感→痠→痛→麻。
雖然每個人接受疼痛的程度不同,但大方向來說:
感覺「痠」:先看感覺會不會太強烈,很強烈即可尋求治療。
感覺「痛」:必須立即停止運動,先尋求治療。
感覺「麻」:此時對身體的掌控度下降,例如硬舉到一半可能軟手,這是相當危險的事,雖然許多人可以忍受麻感,但其實比痛更嚴重,必須停止運動。
如果平時都感到不舒服,運動後還延續不適感就應暫停運動;如果運動身體熱開後越來越舒服,就代表狀況還能繼續運動。不過,如果平時不舒服的頻率很高,那無論運動中的感受如何,都該先接受檢查治療再運動。
那麼,「不舒服」該怎麼察覺呢﹖三個字表示,首先可以自我檢查坐著不動時,會不會覺得身體哪裡怪怪的﹖哪裡脹、痠痛或緊繃﹖如果連坐著都有異樣感,那一定有問題需要治療。
不過有些人「把怪感當無感」,如果有疑慮,可以注意身體兩邊的感覺是否不平衡﹖不平衡就是有問題。三個字解釋,每次訓練後固定某個點明顯痛,那個部位就絕對有問題,可以左右兩邊比較,如果身體一邊無感、一邊怪感,就可以提早治療;如果一邊已有痛感,就必須盡快治療!
感到痠痛應該先自我舒緩還是趕快就醫? 該看一般醫療院所的骨科、復健科﹖還是去沒健保給付的物理治療所﹖西醫和中醫又該怎麼選擇﹖
一般情況下身體受傷的修復時間,急性肌肉問題需要兩週到一個月修復;韌帶需要一個月到一個半月;骨頭則是兩、三個月。因此,我們不舒服多久要尋求治療,應該依照受傷的問題去取決時間。
三個字表示,如果是急性受傷(有明顯撞擊、單次發生運動傷害),首先立即去醫療院所的骨科或復健科拍X光確定有沒有骨折,確定是骨頭問題就繼續依循該科醫師意見。扣除掉需要開刀的問題,若有骨裂,建議兩三個月期間最好不要繼續運動,兩個月後再次X光片檢查骨頭復原程度,如果骨頭好了仍不舒服,那就是肌肉或韌帶問題,這時就可尋求物理治療。
一般來說,肌肉拉傷如果只是輕微,不去治療也會好,去了只是會「舒服地好」;但如果拖到一個月都沒有好轉,就應尋求治療。在此要分辨一下,運動後的「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通常修復兩、三天就會好,如果痠痛拖到一、兩週代表是肌肉拉傷,而不是DOMS的正常現象。
韌帶拉傷則需要等至少一個半月,期間盡量減少運動。要注意的是,韌帶拉傷通常不只有韌帶問題,周圍的肌肉也會跟著拉傷,如果韌帶拉傷超過一年半載都沒好,那就該檢查肌肉、肌腱是否拉傷。
另外,上述都是指急性的受傷,但慢性肌肉問題如果不理會,持續五年十年都有可能,這時就不用等了,靠治療才有機會改善。
除了上一段所述需要X光片檢查骨頭問題,在確定不是骨頭問題後該找哪一科呢﹖三個字說,依照目前台灣的制度,物理治療是最正規的,但通常被綁在復健科或骨科下面,而這些健保給付的醫療院所施作的電療、熱敷等治療方法效果通常較不明顯。
如果想要較有效地處理問題,建議轉至物理治療所接受徒手物理治療。不過,受限於法規,坊間物理治療所既少(尤其台北以外的縣市較少)且都是自費,並且必須先有醫師開立證明才能施予治療,市面上物理治療費單次是一千至兩千元,計價各異,可能以部位計算,或是以時間計算。
中醫和民俗療法則因為沒有法規限制,在坊間較為普及,但常常發生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好壞兩極風險較大。也因為較不重解剖學,受治療時會較少「評估」過程。三個字表示,要接受中醫或西醫可依個人喜好、經驗判斷,如果中醫或推拿品質可受信賴、做完也感覺有效,那就去做;如果想較完整地了解傷害原因,就去接受物理治療。
治療通常幾次能「見效」﹖治療很多次了卻沒有痊癒,是不是我去的不夠頻繁﹖三個字表示,接受治療一、兩次就應該要有明顯感覺好轉,而且是治療後馬上、或是最多過三到五天就應明顯有感。如果一種治療說「做完一兩個月才會好」,這個治療就是沒有用的。
在治療頻率上,三個字坦言,不希望傷者兩次治療的間隔時間太近,一週做兩次就太密集了,除非是中風復健患者需要常常治療,否則一般運動傷害1-2週做一次即可,每次治療之間則可用小球等工具自我按摩放鬆。
每一次接受治療,治療師通常會幫你測一些上次原本不能做的動作,例如膝蓋痛的人,可測試彎腰後仰、蹲、上下樓梯等動作有沒有比較好。如果治療師一直抓不到你的問題點,那可以考慮換一位治療師,甚至中西醫轉換。如果一位治療師已經幫你達到九成改善,但剩下一成久久未好,那可能每個人有盲點,這時也建議轉換治療者。
受訪者/三個字SunGuts
採訪攝影/Dama
人體骨骼所含的骨質會從出生開始會隨著年紀而增加,但約莫在35歲時,骨質就會逐漸流失,尤其是女性更加要注意。女性的骨質疏鬆問題,又比男性要高得多,然而太瘦缺乏肌肉也會是一個問題。雖然大家熟知會需要補鈣、曬太陽的預防,但是運動的介入也是預防流失的關鍵。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指出,人的骨骼都不斷在發生變化後,舊的骨質流失之後,人體也會合成新的骨質取代。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骨密度會在20~30歲之間達到高峰。通常在這個階段,男性的骨質數量會比女性多。30歲後,骨骼中的骨質會開始緩慢下降,因為流失的速度會超過新合成的速度。然而女性停經後的骨質流失會特別快,但男性則要到了65~70 歲,骨質流失的速度就會跟女性一樣,且男、女性對於鈣的吸收都會減少,進而容易產生骨折的情形。以下5種不同部位運動,能強化不同部位的骨質。
走路對股骨頸的骨密度的改善效果較為明顯,尤其是快路的效果又會比一般走路來的好。根據美國一篇採用Meta分析法的研究報告發現,總共分析8篇單純走路運動的介入計劃,顯示走路對於停經後婦女的股骨頸骨密度有改善的效果。另一項快走運動介入計劃的研究,發現快走對停經後婦女的腰椎骨密度具有改善的效果,在每週3次,每次30分鐘,持續7個月後可增加1%腰椎骨密度。
同時進行以上3種活動,可比單一方式更有效,同時能改善停經後婦女多個重要身體部位,如腰椎、股骨頸、股骨近端等處的骨密度。尤其在60~74歲的停經婦女身上觀察到,在建立走路、慢跑、爬樓梯等運動習慣後,強度也從中到高強度後,一年之後增加了全身2%、腰椎1.8%、股骨頸3.5%的骨密度。
因為慢跑和跑步都會產生比走路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 (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也就會對骨塊的上下縱軸產生較大的撞擊力量,可有效改善成年人腰椎、股骨頸及跟骨的骨密度,尤其男性建立跑步習慣的話,可減緩老年骨質流失的情形美國在第三次的全國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中發現,1 個月內跑了 9 次(含以上)的男慢跑者的股骨骨密度,會高於1個月跑了8次以下的慢跑者 3.1% ,且1個月跑了8次以下的男慢跑者的股骨骨密度,會高於不運動者3.4%。
有氧這類的特殊高撞擊運動,會產生2倍體重以上的地面反作用力在每週3天,持續6個月以上後,可改善女性的腰椎與股骨頸的骨密度。尤其年輕女生(約 32 歲)每天進行50次的跳繩後,經6個月後髖骨粗隆骨密度會增加3~4%,股骨頸的骨密度也有增加的趨勢。
重訓對於女性維持腰椎與股骨頸的骨密度有明顯效果,但會根據訓練部位有不同的效果。僅對於抗重力、支撐體重的骨骼部位,或受到肌肉收縮拉力的骨骼部位才會被刺激,進而出現骨密度的改變。 所以有在進行重量訓練的人,應兼顧上肢與下肢的訓練,以利均衡發展。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