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台北馬拉松將於 12 月 20 日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開跑,並在今(18日)中午 12 時至 9 月 14 日 17 時開放登記抽籤。台北馬今年以金標賽認證做準備,重新規劃賽道,首次將終點改為跑進台北田徑場,並將賽道延伸至南港展覽館周邊。台北馬有望成為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唯一如期籌辦的國際認證全馬賽事,也是疫情後亞洲首個城市馬拉松!
台北馬拉松已通過世界田徑總會(WA)銅標籤認證,是台灣唯一通過認證的市區馬拉松,明年也將朝通過金標籤認證的目標邁進。為了準備金標籤,今年賽事路線做了大幅改變,有別於過去起終點都在市府廣場,這次終點將移至世大運主場館台北田徑場。此改變對賽事代言人「跨欄王子」陳傑相當有感︰「奧運馬拉松大部分終點也設在田徑場,讓完賽者最終能跑進台北田徑場意義非凡,有一種朝聖的感覺。」
今年台北馬賽道除了保留大受好評的中山北路一帶古蹟巡禮,且逐步減少河濱路段、將賽道延伸至南港展覽館周邊,更將市中心路段-南京東路四段納入本次賽道之中。 台北市政府體育局局長李再立表示︰「南京東路是台北市的精華路段,交通繁忙、車潮眾多,我們也會利用交通管制,分流車輛,讓台北馬拉松不影響到一般民眾的生活。」
此外,因應去年全馬項目報名踴躍,今年台北馬拉松在維持總人數 2 萬 8000 名同時,將全馬名額從 8000 人提升至 9000 人,讓努力訓練的跑者能如願參與一年一度的目標賽事。
2020台北馬作為金標籤認證的準備年,在賽事服務方面再進化。賽道沿途除了提供完善的補給,還有上百名賽道小天使提供跑者最即時的救護服務,結合後送與急救系統,再加上後段賽道旁新增收容站,提供身體不適或體力不足無法完賽的跑者,可於站內休息並等待大會接駁車接送至終點會場,跑者不必再擔心體力負荷問題,安心奔馳於賽道上。
終點除了延續廣受好評的冰池放鬆區和按摩區,更加入現煮麵食攤位,為跑者提供賽後最全面的照護。
至於每年最受跑者期待的賽衣也同步進化。今(18日)舉辦賽前記者會中,陳傑親自展示今年的賽衣,白色輕薄風衣外套加上綠色排汗跑衣,更貼合人體工學、符合跑者需求的設計,舒適酷涼的競賽用材質,期待能幫助跑者突破 PB。陳傑表示︰「這套跑衣跟我平常訓練的材質一樣,非常透氣、舒適。」同時,他也鼓勵跑者們踴躍報名,一起體驗城市馬拉松的魅力。
今年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馬拉松和路跑賽事紛紛取消,台北馬拉松能夠如期籌備,主辦單位感謝這段日子所有防疫工作人員的辛勞、以及全體市民共同努力。適逢國內疫情趨緩,台北馬以「Dare to Breathe」#勇感呼吸,作為賽事Slogan,鼓勵跑者勇敢挑戰自我,更要衷心「感謝」防疫人員的付出,讓我們可以大口「呼吸」奔向終點,更要讓全球馬拉松好手聚焦台灣。
為了讓跑者享有安全又安心的比賽環境,台北馬拉松採取最高規格的防疫措施,起、終點都設有熱像檢測,所有工作人員配戴口罩,而跑者起跑時必須配戴口罩,等距離拉開後才能拿下。同時還有大量醫療團隊進駐賽場,希望將防疫做到滴水不漏。 本屆賽事在國際上引發熱烈的回響,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理事長葉政彥透露︰「國外選手報名踴躍,我們將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示,國外選手入境皆必須到防疫旅館隔離14天,確認健康無虞才能參賽。」官方也將在防疫旅館內設置跑步機,讓參賽者能維持訓練。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體育局
採訪攝影/Dama
常見人抱怨自己「吃空氣也胖」是因為遺傳,但台灣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要讓他們少一個藉口了!該研究發現,慢跑、爬山、健走、散步、瑜珈、土風舞或國際標準舞等6種運動能有效降低肥胖基因的影響,其中慢跑最有效,一般被認為強度低的瑜伽、散步也雙雙上榜;反而常被當作瘦身最佳運動的游泳,因為會刺激食慾,對肥胖基因沒有顯著降低效果。
肥胖由先天遺傳與後天生活形態所共同影響,先天遺傳率估計在40%-70%之間。而肥胖是許多已開發國家共同面臨的難題,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風險。根據2013-2016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成人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 ≥ 24)或肥胖(BMI ≥ 27)的盛行率高達45.4%,各界專家常建議民眾多運動,但不清楚哪種運動對先天帶有較多肥胖基因的人有益。
由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等學者今年8月1日發表於 《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的研究中,針對「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1萬8,424名30-70歲成年人的資料,以全基因體資料和一對一訪談紀錄,全面解析5種肥胖指標,包括:BMI、體脂肪率、腰圍、臀圍與腰臀比,並進一步分析18種運動項目。結果顯示,即使天生較多肥胖基因,仍可透過後天的規律運動獲得改善。18種運動項目中,慢跑、爬山、健走、散步、瑜珈、土風舞或國際標準舞等6種運動能有效降低肥胖基因的影響。
細究各種運動對5項肥胖指標的影響,發現慢跑清一色最有效!相較於無運動習慣的人,每月慢跑15次、每次平均42分鐘的人BMI指數少了1.02(kg/ ㎡)、體脂肪率少1.2%、腰圍與臀圍分別少1.76及1.3 公分。
研究作者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林菀俞表示,慢跑是全身性的鍛鍊,過程中需手臂搖擺、腿部與足部跑步前進,肩膀與腹部也皆需參與動作;此外,慢跑是一項連續性的活動,腳步踏地時需要比平時走路更有力。
如果以強度高低比較降低肥胖基因的效果,慢跑優於健走(每分鐘90-120步)、健走優於散步,令人意外的是,連一般不被視為「運動」的散步都可明顯降低肥胖基因。
令人出人意料的是,游泳、騎單車、伸展操、太極拳、跳舞機、氣功都沒有顯著緩解肥胖基因的效果。林菀俞解釋:過去研究曾指出,於冷水中游泳特別會刺激食慾,反增加游泳後的食物攝取,這可能是游泳未能顯著緩解肥胖基因效果的原因。此外,騎單車、伸展操、太極拳、氣功都屬低負荷量的運動;而跳舞機常在自家使用,沒有團體約束下,受訪者平均一次只跳61分鐘,而較有團體約束力的「土風舞、國際標準舞」多達77分鐘,推測跟跳舞機使用起來較隨性、時間較短有關。
不過林菀俞強調,儘管上述運動沒有顯著的緩解肥胖基因效果,但研究並未否認這些運動對人體的其它好處。
另一方面,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根據「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不到一半(41.5%)的成年人有規律運動習慣,國人在這方面有待加強。但也提醒,雖然該研究顯示慢跑對降低肥胖基因最有效,但有慢性病、心臟疾病病史的人應先跟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或選擇替代運動,以免強度過高發生心肌梗塞等意外。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攝影採訪/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