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腰痠背痛可能是肌肉萎縮! 醫:30歲後肌肉加速退化靠「重訓」逆轉
1
肌肉加速退化靠重訓逆轉
腰痠背痛可能是肌肉萎縮! 醫:30歲後肌肉加速退化靠「重訓」逆轉
2
你是否也飽受足底筋膜炎困擾?唯有正確放鬆肌筋膜才能瓦解病灶!
3
美研究:久站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久坐的兩倍
Heho健康
Heho健康

腰痠背痛可能是肌肉萎縮! 醫:30歲後肌肉加速退化靠「重訓」逆轉

2020-08-19
知識庫 保健 肌肉痠痛 觀念 運動恢復

人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會自然老化,只是大多數人可能不自知。醫師分享個案,曾有一名六十歲的婦人出現背部及腰部痠痛、手臂痠麻,一直找不到原因,就醫後發現因為婦人肌肉已經開始萎縮,越來越不能負荷原本工作量,加上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長期在小吃店工作搓湯圓造成肌肉受傷。

肌肉加速退化靠重訓逆轉
腰痠背痛可能是肌肉萎縮! 醫:30歲後肌肉加速退化靠「重訓」逆轉

肌肉拉傷是退化警訊!女性肌力減少更快速

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會慢慢流失,尤其女性會比男性減少得更多。對此,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說:「成年人 30 歲之後就該注意有肌肉退化的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 1%,肌力每年減少 2-4%。」

人體一開始出現肌肉退化可能沒有什麼症狀,因為三十幾歲時還可以使用儲存的肌肉,等到四十至六十歲以後,經常腰痠背痛、肌肉拉傷,無法負荷年輕時可以勝任的工作。七、八十歲時容易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嚴重一點甚至有失智風險。

肌肉退化到高齡有失智風險
肌肉退化到七、八十歲時,容易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嚴重甚至有失智風險

簡易居家檢查是否肌力退化

「計時起立行走試驗」,請老人家從椅子上站起來,走 3 公尺然後轉身,再走 3 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 20 秒可能有肌少症。

任何運動都能減緩肌肉退化!重訓最有效

當肌肉質量退化後就容易造成肌肉拉傷,周明文醫師說:「肌肉受傷最大的原則就是要休息,只是年紀越大恢復的時間越長。」因此平時就更該做好預防,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運動」。

周明文醫師解釋:「對於長期不運動的人,不管年紀多大,肌肉萎縮的多厲害,只要開始運動,對肌肉都有助益,永遠都不會太遲,任何運動都可以減緩肌肉的退化。」

其中又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為有效,建議每週作 1-2 次,周明文醫師笑說:「很多阿公阿嬤聽到重訓都會覺得很害怕,但其實這不是只有年輕人可以做的運動。」

重量訓練減緩肌肉退化最有效
減緩肌肉退化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為有效

阻抗訓練應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可以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保特瓶、自身體重等進行訓練,簡單的一點的話拿起寶特瓶就可以進行練習。

除了運動之外,飲食也是相對重要,在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 1.2-1.5g 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如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另外應補充維生素D,它除了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外,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周明文醫師親自示範手拿礦泉水做阻力訓練
周明文醫師親自示範手拿礦泉水,也是訓練的一種

延伸閱讀:
老人家蛋白質吃不夠 避免肌少症 高齡權威陳亮恭教你這樣吃
腳緊繃痠痛不一定是肌肉拉傷!動脈阻塞有 5 大警訊

文/王芊淩
圖/何宜庭

* 文章授權轉載自《HEHO健康》網站
原文:「腰痠背痛」可能是肌肉萎縮症狀!醫師:30歲以後肌肉加速退化靠「重訓逆轉」

/ 關於Heho健康 /
Heho健康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你是否也飽受足底筋膜炎困擾?唯有正確放鬆肌筋膜才能瓦解病灶!

2019-10-01
課程觀念運動恢復運動傷害講座保健話題

足底筋膜炎是許多久站族、運動員常見的一種傷害,尤其是跑者!當罹患足底筋膜炎時,雙腳可能會出現不平衡的狀態,此時會導致在跑步時一腿比另一腿的承受更多壓力,同時還會降低運動以及日常生活表現。足底筋膜炎的病患,會在腳底或是腳跟部位出現尖銳的刺痛感,這種刺痛感往往會把病人們折磨到元氣大傷。然而筋膜其實是不易按摩到的地方,因此,需要靠自己身體的重量或是輔助工具壓力來針對結節做定點的深層刺激,進而達到放鬆肌筋膜、改善軟組織延展性來增加肌肉柔軟度,這樣才能真正瓦解令人煩惱的「足底筋膜炎」。

飽受「足底筋膜炎」困擾?唯有放鬆肌筋膜才能瓦解病灶!

足底筋膜炎真的很難痊癒?

在美國根據統計發現,每10人就會有1人罹患足底筋膜炎,患者多為40~60歲,雖然台灣沒有正式統計,不過依據各醫院骨科及復健科門診發現,國內患有足底筋膜炎的人有增加趨勢,且年齡層也愈來愈年輕化;在醫院門診裡就發現好幾例20出頭就因足底筋膜炎而步履蹣跚。

一般來說,會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都是腿部過勞或是需要長期久站、行走的人,或是足部結構出現異常的人,像是扁平足、空凹足、足底筋膜過短等足部結構異常者。由於這些關係導致腿部以及足底肌肉與筋肉緊繃,然而通常治療方式都採藥物治療,但這並非長久之計且治標不治本。如果要真正治癒足底筋膜炎,除了平時要做好足底保健外,「肌筋膜放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這樣相輔相成的方式,才能真正瓦解下足底筋膜炎。此外,有些人除了患有足底筋膜炎外,還會伴隨膝蓋疼痛的困擾,對於在天氣變化大時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wellbeingarena.com

時常膝蓋會感到痠痛?

許多運動員或是久站的人,會有膝蓋不適的問題,其實,造成膝蓋緊繃的因素有很多,有可能是大腿骨旋轉或髖部、腳踝和雙腳排列不正所導致,也有可能是日常走路的方式不對或骶髂關節歪斜以及小腿筋膜太緊,都會造成膝蓋的問題。此外,每到冬天時,不只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感膝蓋僵硬與痠痛外,平時欠缺保養膝蓋的人也會感到膝蓋冰冷;這是因為天氣冷時膝關節周圍血管收縮,造成代謝廢物不易排除因此就容易造成痠痛,當季節轉換時也有類似症狀,在中醫裡稱此類病人為風濕體質;無論你是風濕體質者或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無論年紀輕或長都必須從日常生活保養膝蓋做起,如在平日養精蓄銳效果自然會在冬季來臨時顯現,就能減少許多的不適感。另外,要緩解膝蓋不適的方式有許多,像是膚熱毛巾放鬆周圍肌肉或是透過貼紮的方式來改善緊繃的筋膜等等,都能有效的舒緩這些症狀。

放鬆筋膜緩解足底筋膜炎

筋膜放鬆的方式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使用滾筒、花生球(以自身體重加壓來回滾動之後放鬆肌筋膜),同時也會有人使用貼紮來緩解,或是去給物理治療師或按摩師來做專業的肌筋膜放鬆,接著再搭配日常肌肉的伸展運動,都能讓肌肉與筋膜得到很好的放鬆效果。在自我治療時一旦發現酸痛的點,就應該「停留」並且持續在該點進行適當的施壓,並嘗試放鬆該肌肉運用緩慢且深層的呼吸方式,就能更有助於平靜神經系統同時放鬆觸發點;因此,在每個肌肉群大概需花費45-120秒的時間。

另外,要注意透過轉移身體的重量或增加工具的力量來控制痠痛的程度,太輕或太重都無法真正的緩解筋膜,只有採用中重度的按壓才有辦法達到筋膜放鬆的效果。同時,在進行肌筋膜按壓前需特別注意!如果你有骨折、開放性傷口、骨質疏鬆、深層靜脈阻塞、感覺異常或懷孕等問題,請避免使用滾筒或花生球等工具來進行放鬆筋膜的動作。

貼紮能舒緩足底筋膜炎

一般來說足底筋膜炎典型的症狀是早晨下床後、久坐或久站後,剛開始行走的前幾步就會感受到足跟疼痛,然而,坐下休息或行走一段時間後,疼痛感會漸漸的減輕一些。不過,如果持續久站或行走過多時,足部的疼痛就又會加劇,這樣的疼痛位置在足跟的內側,在按壓時就會有明顯的壓痛點。然而,一旦發生足底筋膜炎最重要的是多休息且避免久站和走路;此外,採用貼紮的方式也能特別針對筋膜的構造來進行處理,同時,透過使用肌能系貼紮也可適時的舒緩足底筋膜的張力並減輕疼痛,另外,再配合足部的伸展運動與適當的熱敷,就可早日擺脫這個惱人的足部疼痛問題。

那你需要上課?

看完上述有關於筋膜與膝蓋與足底筋膜炎的重要關係後,你真的有用對方法來改善擾人的足底筋膜炎與膝蓋問題嗎?同時要如何對症下藥緩解以及預防這兩個問題?又或者該如何才讓它們更加的健康?關於以上這些問題,運動星球特地邀請到藍海學苑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許憶婷以及職能治療師-李瑋,親自教導你如何採用正確的「自我肌筋膜放鬆」技巧與「肌能系貼紮」來揮別足底筋膜炎與膝蓋疼痛的問題,課堂中將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搭配實際操作,告訴你該怎麼真正按摩到你的筋膜,只要正確的放鬆筋膜及貼紮運用,讓你不只是解決膝蓋與足底疼痛外,其它身體的疼痛也能輕鬆瓦解。想要讓自己不再被足底筋膜炎與膝蓋疼痛纏身嗎?趕快報名參加<基礎痠痛預防-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二)>的課程吧!

課程重點

第一階段:自我足底肌筋膜放鬆

#了解足底筋膜炎發生的原因與緩解方式

#正確技巧來瓦解腦人的足底筋膜炎問題

第二階段:肌能系貼紮解決膝蓋痠痛

#發生膝蓋痠痛的問題點及如何正確解決

#透過貼紮來緩解膝蓋痠痛以及運動防護

專業課堂講師-許憶婷、李瑋

物理治療師-許憶婷

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學士

宏恩綜合醫院 

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藍海學苑 副秘書長

國際認證肌能系貼紮操作者(CKTP)

台灣肌能系貼紮學會 課程講師

大安文山身障中心居家物理治療師

台北馬拉松場邊防護 (2013-2016)

職能治療師-李瑋

中山醫學大學 職能治療學系

杏誠復健診所 職能治療副組長

藍海學苑 副秘書長

國際認證肌能系貼紮操作者(CKTP)

身體感知運動訓練技巧 課程講師

台灣肌能系貼紮學會 課程講師

台北馬拉松場邊防護 (2017)

由專業且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來進行教學。

課程報名資訊

課程主題:基礎痠痛預防-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二)

課程時間:2019年10月15日(二) 18:30~21:30、11月6日(三) 14:00~17:00 (請提早半小時報到)

課程地點: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樓 (城邦書房) 

報名時間:即日起開放報名、額滿為止。

課程費用

單堂課程:原價NT$ 2000、早鳥價NT$ 1600 (優惠期限請見購票網站) 課程內容請看報名連結。

注意事項

1.請學員自備輕便運動衣物(需帶短褲或穿著短褲),便於課程現場實際操作動作。

2.報名費包含一個戰鬥小滾筒、一卷肌能系貼布(報名時也可再多購買)。

主辦單位:運動星球

報名資訊:請上「活動通ACCUPASS」報名網,搜尋:【基礎痠痛預防系列】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二)

現在報名上課就送戰鬥小滾筒與一卷貼紮。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研究:久站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久坐的兩倍

2017-09-06
生活保健話題

最近在《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該項研究發現需要久站的工作對健康的危害通常比久坐工作的人要糟糕得多。過去,在許多不實廣告與媒體的炒作中,容易把這些關於健康的議題將黑的說成白的,但是,任何廣告或是商業模式的操作都一樣,真相可能是在某著中間值,而非在最高或最低處。

美研究:久站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久坐的兩倍 ©amazon.com

針對這一點,這項新的研究打破了過去久坐等於吸菸的理念;過去,大家認為吸菸是健康一號殺手,而3年前的某項新研究發現,這個一號殺手的寶座,已拱手讓給久坐。現在,又再度推翻了這個研究,到底是如何呢?

久站比久坐易罹患心臟病

研究人員在《多倫多工作與健康研究所》的帶領下,平均12年(2003-2015)以來共隨訪了7,320人(一半男性,一半女性),收集了她們工作類型的初步訊息,然後使用政府的健康記錄以確定誰引發了心臟病。整體而言,約有3.4%的參與者引發心臟病,其中男性病發機率為4.6%,女性則為2.1%。
 
他們研究的工作類型主要分為坐姿、站立、站立和行走的組合,或其他身體姿勢,如蹲下和彎腰。
 
研究結果是,從事站立工作的人引發心臟病的機率是久坐工作的人的兩倍。即使混雜了各種因素,如身體指數,其他身體活動,體力需求等,結果依然如此。(其他混合式的工作或其他身體位置需求的工作與久坐工作並沒有明顯的不同。)

坐著雖好,但仍要適時走動

不過,這個發現不應該是那麼令人驚訝的。事實上,長時間站立與長期的健康的問題很有關連:像靜脈曲張、夜間痙攣、動脈阻塞,背痛甚至是自發性流產,都足以讓你重新思考是否該適時的離開椅子。
 
所以,像銷售員、廚師和機器操作員這樣長期需久站的職業,其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人們應該注意的事項。這個結果的造成很有可能是由於腿部血液匯集,且將其再次抽回心臟的壓力增加所致。那麼有解決的辦法嗎?多準備一些椅子或凳子,讓人們在疲勞時就坐下來休息。
 
但在我們解除整天坐著的危險之前,雖然,整天坐著可能比整天站著要好,但這並不代表說坐著就是最完美的選擇。也許最好的選擇是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坐著,但中間仍要安排經常站起來走動的頻率,或者用一張可調式的升降桌來活動身體。

©wurkspace7.com.au

罹患心臟病機率與性別和職業有關?

你或許會想知道合併式工作;包括坐姿、站立和行走,是否能產生最好的效果?整體而言,這些工作和整天坐著沒什麼兩樣。但是如果把它按性別細分,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與久坐工作的男性相比,從事合併式工作的男性罹患心髒病的機率要比前者低39%;相反,在同樣的情況下,女性患心髒病的可能性卻高出80%。
 
這項研究不能回答為何會有性別差異的原因,但在最常見的職業名單中有一些提示表明:男子的合併式工作往往是像快遞司機和零售經理;對於女性來說,較多像是護士、幼兒園和小學教師,或者收銀員,因此,職位的不同,整體的運動模式和壓力水平也就會有明顯的不同。

養成運動習慣才能真正提升健康

對於一個每天都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理論上來說勝過於一位勞動性的工作者,但相信這並非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目標。如果能夠在工作中,提升自我的健康狀況,不可否認的是若過度久坐,仍然會對健康有負面影響。所以除了埋首工作外,記得每天都要安排一些時間,多多鍛鍊自己的身體,才是提升健康的主要途徑。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Oxford Academic Journals (美國病學研究)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