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交替、過冷、過熱的天氣,是皮膚過敏者最難熬的,Donna 在營養諮詢門診就看到許多個案皮膚抓得又紅又腫,甚至還破皮流血,而且三不五時就發作。 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案例:
個案一,大約是在七、八年前遇到的一位年輕女生,全身皮膚嚴重過敏潰爛,包括臉都是,我看到時替很她感到難過,一個漂亮的女生竟然要忍受如此大的心理與身體上的煎熬。我問她有沒有去看醫生,他說有看醫生,雖然知道擦藥會很快好,但含類固醇的藥膏只是暫時壓制免疫系統,無法達到長期的改善,所以她堅持不擦藥膏。諮詢後我給她飲食上的建議 (抗發炎飲食),並且給她一些營養品的建議 (修復皮膚防禦力+抗發炎+改善腸道菌相),沒想到她到櫃台結完帳後竟然跑來跟我說:「怎麼那麼便宜,這是我這幾年諮詢花最少錢的一次!」,因為她說身邊的人看她這個樣子,都會介紹一堆保健食品給她吃,其中當然也包含直銷,每次動輒都要好幾萬元。重點在後面,她烙下一句狠話說:「如果沒改善我會再來找妳算帳」,聽完我開始緊張了,因為她實在是太嚴重,說真的當時我沒有太大把握能夠幫助她多少。就這樣等了幾個月,她沒來,幾年過去了,她也沒再來找我「算帳」,我總算是鬆了一口氣。雖然說我不知道她後來到底如何,但我相信只要她願意改變飲食,並且補足她需要的營養素,長時間下來肯定是會有差異的。
個案二,兩、三年前我演講時遇到的一位大姐,年紀約莫六十幾歲,遠遠看到她以為好多天沒洗頭,聊完後才知道原來她是頭皮嚴重過敏,頭皮都潰爛流膿,所以頭髮看起來濕濕黏黏的。她說非常癢,擦醫生開的類固醇藥膏稍微止癢,但一陣子又開始癢,而且頭皮的傷口一直無法好。因為不是在門診諮詢,當下我只能給教她最基本的「抗發炎飲食」,並且排除過敏原,然後請她去買能夠抗發炎的「高濃度魚油」和「維生素 D」來補充。一個月後我再去同單位演講又遇到她,她很開心地跑來跟我說:「老師妳看我好多了,我的頭皮都結痂,而且都不會癢了」。哇!再次讓我感受到抗發炎飲食的驚人力量!
面對皮膚過敏,一般人可能會去看醫生,然後進入到有擦藥會好、沒擦藥又復發的循環當中;消極一點的人也許就認為要終身與過敏為伍了,嘴巴說皮膚癢和紅腫好難受,卻沒有實際上的行動和改變。但其實,你可以有更積極的做法來改善過敏,提升生活品質。
在我過去十幾年的諮詢經驗,處理過非常多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的個案,只要他們能認真地配合改變飲食,通常調理 3-6 個月就會有非常好的改善,而且過敏的再發率都能降低。
因此 Donna 建議,皮膚過敏要找出最根源性的問題,針對過敏的源頭去處理,才能徹底的改變體質。
一、增加皮膚的防禦力
微量營養素:維生素A、C、E、B群、鋅…等營養素都與維持皮膚健康有關,想要改善皮膚健康這些營養素絕對不能缺乏。
神經醯胺: Ceramide,又稱為「賽絡美」、「分子釘」,這是一種存在於皮膚表皮角質層與表皮顆粒層中的「細胞間脂質」,就像是水泥一樣,可以將我們角質層中的磚塊(細胞角質化所產生的角質蛋白纖維)緊密黏在一起,在皮膚形成一個保護層,幫助皮膚抵抗外來的刺激(如:紫外線、過敏原),也可避免水分流失。
「神經醯胺」除了添加在保養品用擦的以外,也有保健食品原料可以用吃的,而且吃的「神經醯胺」好處是全身皮膚都能照顧到,而保養品僅限於局部效果。臨床實驗證實,每天攝取 600-1200 μg「神經醯胺」,可增加皮膚的保濕度、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搔癢、紅疹等症狀 (Bio-Industry, 2010; Food Style, 2009)。
二、增加腸道好菌
當腸道壞菌過多時,容易造成腸道發炎,使得腸道黏膜通透性變大,引起腸漏症(Leaky Gut)的現象,此時還沒有消化完的大分子食物就有可能會跑進血液中引發食物過敏。因此,增加腸道好菌能抑制壞菌生長,好菌多腸道就不容易發炎,有助於減少過敏原滲漏的機會。
而且,人體 70% 的免疫細胞是在腸道,所以想要調整過敏體質,一定要從腸道開始調整。益生菌有助於使免疫系統 Th1/Th2 平衡,預防過敏的產生。
你可以透過直接攝取「益生菌」(優格、優酪乳、韓式泡菜)或「益生質」(寡糖、水溶性膳食纖維)來增加腸道的好菌。更多增加腸道好菌的方法,請延伸閱讀:六招幫你增加腸道益
三、增加Omega-3好油
過敏就是一種慢性發炎。
現代人外食機會多,經常攝取精製過後的油脂(例如: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 ,使飲食中「Omega-6 脂肪酸」的比例偏高,Omega-6 在體內代謝會產生花生四烯酸,進而產生「促發炎」的前列腺素,導致血管收縮及慢性發炎。
相反的,「Omega-3 脂肪酸」經由代謝後可產生「抗發炎」的前列腺素,並可在體內與 Omega-6 競爭同一個酵素,使得 Omega-6 因為酵素不足而無法產生促發炎的前列腺素。
因此,建議多攝取含 Omega-3 的食物有助於抗發炎,例如:鯖魚、秋刀魚、鮪魚、鮭魚、海藻、堅果、亞麻籽、亞麻籽油、紫蘇油…等。建議每天可攝取 1 湯匙堅果,並且多以魚類來取代紅肉。
若有抗發炎的特殊需求,可視情況直接補充「魚油」保健食品來獲得較高量的 EPA 和 DHA,可挑選 EPA 濃度較高的魚油抗發炎效果較好。研究也證實,魚油可以抗發炎、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症狀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4)。
四、採取抗發炎飲食
許多慢性發炎的起因都是來自於不良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慢性發炎會讓過敏症狀更加嚴重,建議平時要採取「抗發炎飲食」有助於改善過敏症狀。
抗發炎飲食的 8 個重點:熱量控制得當、增加 Omega-3 好油、吃原態食物、彩虹蔬果抗氧化、辛香料抗發炎、維生素D平衡免疫、遠離過敏原食物、採取低溫烹調。
更多抗發炎飲食的說明,請延伸閱讀:八招飲食幫你抗發炎
一、避免攝取過敏原食物
吃了過敏原食物除了會產生過敏症狀之外,也會持續刺激腸道慢性發炎,讓腸漏症的現象更嚴重。
因此,若想徹底根治皮膚過敏,最好能讓專業的功能醫學醫師或營養師來評估是否可能有腸漏症現象,並且避開可能造成腸漏症的原因,包括:過敏原食物、麩質、毒素、感染、壞菌…等,如確定有腸漏症現象則另外需要再進行修復腸道黏膜的營養調理。
二、不要過度清潔
使用較溫和、不刺激的沐浴用品。
三、洗澡水溫不要太高
熱水容易把皮膚上的油脂帶走,皮膚失去油脂的保護會更容易乾燥發癢。
四、加強皮膚保溼
沐浴後可以擦成份比較天然的乳液,加強皮膚的保濕。
.以上所說的保健營養方案,僅 Donna 的個人經驗與喜好,無刻意推薦某個品牌或產品。
.文章內容與圖片為 Donna 的智慧財產,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但不授權於商業用途。
.保健營養方案需經專業評估後才能給予個人化的建議,如有需求請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有疾病仍須尋求正規治療。
Donna營養師,本名陳怡錞,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班畢業,曾任專業減肥中心營養師,並擔任保健食品公司專業講師(營養師)多年,專精保健食品與預防醫學領域。擁有千場演講經驗的營養保健講師,一個致力於預防保健的營養專家。 現職:錞盈生物科技公司執行長、安民家醫診所營養師、知名保健營養講師。
部落格 Donna營養師-陳怡錞
維生素D(也稱維他命D)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微量營養素之一,最常見的攝取方式是在沒擦防曬用品下曬太陽。它不只對骨骼健康有益,也跟許多免疫性疾病有關,少了它,健康恐怕產生危機!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低與經常感冒和流感相關,而它能幫助我們的免疫系統在感冒和流感季節中保持平衡、減少感染風險。
維生素D缺乏雖然不是免疫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但會使這類疾病狀況惡化。主因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細胞表面,都有維生素D受體和活化酵素,而維生素D在保持免疫系統上的作用非常複雜,因為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像體操選手走平衡木一般,必須「維持平衡」。
自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警告,維生素含量低與經常得感冒、流感有關,許多維生素D與感染相關的研究應運而生。2017年一項前瞻性臨床試驗的大量分析報告顯示,服用維生素D可將發生呼吸道感染的機率降低約42%;研究進一步建議,固定每天或每週服用一次,比每個月一次服用大量劑量來的有效,而最常用的每日劑量為3300-4000IU。
有一理論認為,冬季通常是感冒和流感的流行高峰期,原因是此時我們攝取的維生素D往往偏低。
維生素D多高或過低都不好!許多研究已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有強烈關聯,也和類風濕關節炎、全身性硬化病、全身性紅斑狼瘡、第一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相關;血清中維生素D的濃度也被發現與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呈負相關。此外,維生素D可抑制腎臟纖維化、發炎與降低蛋白尿的產生;另有研究發現,75 nmol/L以上的人具有較強的免疫功能,且呼吸道感染的可能較低。
相反地,一些研究發現如果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過高,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果維生素D高到中毒,症狀包括異常口渴,眼睛發炎,皮膚瘙癢、厭食、嗜睡、嘔吐、腹瀉、尿頻,以及鈣於血管壁、肝臟、肺部、腎臟、胃中異常沉澱,關節疼痛和瀰漫性骨質脫礦化。
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19歲以上國人血清 25(OH)D的濃度,結果發現全國平均為18.1 ng/mL ,有66%以上國人處於缺乏(33 ng/mL);進一步,依照參與者抽血日期分四季,發現夏季的濃度最高、春季最低。總體而言,國人維生素D缺乏的比率偏高。
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很少曬太陽的人、皮膚黑的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喝母乳的嬰兒較容易缺乏。
既然維生素D對健康有這麼廣泛的影響,那平常我們該怎麼獲取?需要多少?
曬太陽:這是最常見且效果好的獲取方式,光是曬太陽就能使身體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建議在早上10點到下午3點間,在不擦防曬用品情況下,讓臉、手臂、腿等曬約15分鐘,每週3-4次。
食物攝取:鮭魚、鮪魚、旗魚、秋刀魚等魚類,以及黑木耳、香菇、牛奶、優格、蛋、乳酪、動物內臟。要提醒的是,腸道對維生素D的吸收率沒有很好,單靠食物補充不一定足夠。
維生素D補充劑:無法透過曬太陽合成維生素D(例如冬季)、食物補充也不足時,再考慮選擇補充劑攝取。維生素D補充的嬰幼兒建議量為400 IU;成人的建議量50歲以下是400-1000 IU,50歲以上是1000-2000 IU。依據目前建議,每天的預防保健補充量不超過2000IU(治療劑量除外)。
資料來源/Pharmacy Times、《內科學誌》 2014:25:7-14維生素D的最新進展、Runner’s World、MedPartner、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