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0月17、18日假屏東縣盛大舉辦第一屆「英友達LAVA環屏東自行車挑戰」,兩天一夜的行程共吸引了將近500多名選手報名參加,沿途依山傍海的絕美景致,深獲許多自行車族群的喜愛。在10/17早上10點於涼山遊憩區集合,由立法委員榮譽顧問余宛如、英友達國際企業總經理洪祥益、台灣鐵人三項董事長林澤浩、最速鐵人男神楊一展等人鳴笛下,正式展開為期兩日的自行車挑戰活動。
第一日挑戰自涼山遊憩區前往墾丁國小,全長約105公里限時5小時30分。從涼山遊憩區出發,後隨即進入有「幸福公路」之稱的185沿山公路,從路面寬廣的林蔭大道,進入瑪家、筏灣、萬巒,最後在近海的枋寮與台一線相接。一路南下充滿濃濃原住民風味,佳義部落、排灣部落、佳平部落、萬巒、武潭部落、古樓部落等等,路線再沿台一線畫過屏東縣潮州的周圍,接著一路向南進入枋寮和屏鵝公路,沿途盡情享受著海風的吹拂。
經過枋山一路來到楓港,沿途經過擁有著名廟宇福安宮的車城鄉,以及充滿人文氣息的古城恆春後,會先經過度假勝地南灣遊憩區, 再前行幾公里便抵達第一日的終點墾丁國小。
第二日挑戰自墾丁國小前往大鵬灣風景區管理處,全長約155公里限時8小時。從墾丁國小沿鵝屏公路繼續往南,最先印入眼簾的是台灣極南的燈塔鵝鑾鼻,接著繞行往北前往滿州,從台灣的最南端往北行,再經過一小段上坡後進入龍磐公園。在前往佳樂水遊憩區之前,會經過有著強風吹拂的風吹砂,海天一色的遼闊景致,都讓參賽選手留下的深刻。
接著即將進入滿州鄉,經過長樂、八媱、分水嶺,然後抵達港仔。沿途是起伏不定的丘陵地,漸漸進入到旭海和牡丹,緊接著一段約七公里的爬坡,也是環屏東挑戰賽的制高處,一路下滑繞了一圈,回到車城徜徉在 200 與 199 在樹林、草原、風與海的小徑上。
通過車城後,接下來一路向北,這才是試煉的開始!一路上是毫無遮蔽物的公路,加上無法預測的風向,讓北上的這段路相當辛苦。但是撐過這段考驗,就能來到終點大鵬灣。進入終點站前,先要再直行一圈經過著名的大鵬灣跨海大橋,讓大家體驗在賽道上奔馳的速度感,最後進入大鵬灣國家風景管理處旁的扇形廣場,讓為期兩日的挑戰完美落幕。
此場賽事也吸引立法委員榮譽顧問余宛如、楊一展、151林彥君、網紅小D、鐵人國手張綺文、郭家齊等人參加。在第二天率先進入終點張綺文和郭家齊,不但都是第一次挑戰長距離自行車活動,更都異口同聲的說:「沿途美景有山有海,這趟騎乘真的太值得了!」另外,許多鐵人及單車社團,台大EMBA車隊、哈鐵人、227競佐訓、DVTT、千沛車隊、正爵880車隊、高美車隊、醫護鐵人等等也都來來參與這次挑戰,這些身經百戰的車隊老手們,都對「英友達LAVA環屏東自行車挑戰」的路線讚不絕口,紛紛表示明年一定要再來參加!
平常都跑公路馬拉松賽的你,如果想參加一場越野跑比賽,要怎樣的準備才能因應呢﹖首先要先清楚,一般路跑的距離與完成時間、難度,都不能直接換算成越野跑的距離與完成時間,概括來說,越野跑需要的時間約是路跑的 1.8 倍至 2 倍。也就是說,假設你要越野跑 10 公里,完成時間大約等於跑 18-20 公里路跑需要完成的時間,而且須視全程的坡度、地形與可跑性而定。
路跑不能轉化為越野跑,但這不代表路跑跑者該打消報名越野比賽的念頭。根據世界田徑總會(World Athletics)資料,越野跑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運動之一,可以帶來各種心理與身體上的好處,由此可知,越野跑的魅力你一定要親自體驗看看!以下是專業人士推薦首次越野跑者,如何為成功完賽做好準備。
路跑賽的賽道通常標示清晰、路線單純,夾道隨時有跑者陪伴、有補給站和志工指引,很少見迷路的問題,你甚至可以腦子邊放空邊比賽。但是,越野跑並非如此。美國路跑俱樂部 (RRCA) 認證教練、擁有 4 次 100 英里越野跑比賽完賽者 Jeff Le 提醒,在比賽日之前,最好花些時間了解路線、地形、需要的技術、比賽當天可能的天氣、路線標記狀況、比賽時間限制、補給站與急救站的位置,以及補給站會提供的食物。
每場越野賽都天差地別,這些後勤工作將影響你在比賽日當天的策略和訓練。如果身邊沒有跑友對這場賽道有經驗,可以上賽事官方網站或社群看資訊,或是在各種跑步平台、越野跑社團中爬文。畢竟你提前知道的越多,當站在起跑線前就會做越好的準備。
如果你正在為一場越野賽而訓練,那就盡可能真正進入山林練跑,或者盡可能在路跑中增加相似地形來模擬越野賽道。雖然平日可依照比賽距離與目標進行一般跑步訓練計畫,但仍建議確保每週至少一次跑真正的越野地形。
泥土、礫石和草地比起一般公路,充滿了更多障礙與挑戰,這意味著即使只求順利完賽,你還是更需要練跑以外的力量訓練,以增強應付這些路徑所需的肌肉力量。包括上坡使用的小腿肌和大腿後側膕旁肌、下坡用到的大腿前側股四頭肌,以及小腿負責穩定的所有小肌群,尤其腳踝周圍。
力量訓練上,單腳訓練如保加利亞分腿蹲、單腳硬舉等,不僅有助於全身平衡,還能加強腳踝力量和穩定性,並減少跌倒的可能。美國印第安納州跑步總教練 Amie Dworeck 建議,以上力量訓練目標是每週進行 1-3 天。
此外,跌倒是越野跑很常見的事,如果狀況尚可,那就拍拍灰塵繼續跑下去,但如果試著跑幾分鐘還無法擺脫剛受傷時的刺痛感,甚至疼痛加劇,那就得評估決定是否停賽。
路跑賽中你可以完全不帶任何物品,穿一套跑衣跑鞋就上場,因為攜帶的越少,移動得越快。但在山徑裡,考量到在每個補給站之間可能獨自跑數小時,你所穿和隨身攜帶的物資會帶來很大的不同。
多數越野跑者會背水袋背包,有些比賽甚至會強制要求你至少攜帶 1.5 公升的水,以及補給、雨衣,如果凌晨開賽或是比賽時間較長,最好攜帶頭燈。就像參加路跑賽所穿的跑鞋一定會先試跑過,事前帶著這些裝備做模擬訓練是很重要的。盡量選擇類似比賽條件的路線做測試,去習慣揹著水袋背包跑步的感覺,以及如何替換水瓶或水袋、 如何邊跑邊用吸管喝水,並測試身體哪個部位會被摩擦到皮膚。
Jeff Le 強調,準備與測試裝備的重要性在於﹕你分心在處理裝備的時間越少,就越多時間向前奔跑。
部分跑步高手可以在路跑賽中執行「後段加速」,但在越野賽中沒這回事。如第一段所說,跑者必須知道因為海拔變化和地形差異,同一距離的越野賽比公路賽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 Dworeck 教練建議,將越野賽的重點放在總時間相對於每公里距離上。如果你提前了解賽道狀況,還可以根據地形確定你可能在哪裡減速或加速,如此就能聰明地分配自己的能量。
在路跑賽中當步兵可能會感到慚愧,但在越野賽中這可是家常便飯,更是一種策略,尤其在海拔高度增加的路段。為了因應必須行走的路段,在訓練時就可以加強健走、上坡健行、下坡跑和平地跑。要注意,走路和健走會使用到不同肌群,在上坡速度較慢時,較好的方式是用臀部出力,讓疲憊的小腿得大腿後側肌肉得到一些休息。
一份發表於《應用生理學雜誌》的研究發現,在超過 15.8 度的坡度上,運動員可以通過步行而不是跑步來減少能量消耗,這樣在路線變平坦時更容易回到正常配速。 而在必須走路時,可以趁這個時段補給、調整衣服或是收拾背包。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