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前是吃高升糖指數,還是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一直是爭議的領域。許多建議採用低升糖指數飲食的專家主張這種膳食將在運動過程中提供持續的能量。確實,雪梨大學進行了許多精心設計的研究都支持這個建議。
例如,研究人員發現,當一群自行車手在運動前1小時食用低升糖指數的扁豆飲食(升糖指數=29),比食用高升糖指數食物(葡萄糖飲料,升糖指數 = 100;或烤馬鈴薯,升糖指數= 85)的車手持續運動的時間長了20分鐘。
在這項研究中使用扁豆是因為它具有相當低的升糖指數,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許多其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或食物組合。例如,新鮮水果、牛奶或優格都是合適的,或者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混合物–例如穀物加牛奶、雞肉三明治或烤馬鈴薯加起司。
在其它研究中,研究人員定期採集自行車手的血液樣本,發現低升糖指數飲食在運動的後期會產生較高的血糖和脂肪酸水平,這顯然對耐力運動有利。換句話說,低升糖指數飲食在運動和恢復過程中能夠產生持續的碳水化合物來源。英國的一項研究證實,穀物、玉米片、白麵包、果醬和運動飲料的高升糖指數飲食相比,穀物麥片、水果和牛奶等低升糖指數飲食可使運動員在運動時燃燒更多的脂肪。
這樣的好處在運動初期就可以 發揮出來,脂肪氧化的差異甚至在15分鐘後就很明顯。英國拉夫堡大學2006年的一項研究,比較運動前3小時進食低升糖指數餐點的跑者,比在運動前食用高升糖指數的餐點,前者較後者跑的時間更長(約8分鐘)。研究人員認為,運動表現的改善歸因於食用低升糖指數餐後脂肪氧化的增加,有助於補償運動實驗後期跑者的糖原氧化率降低的情況。
換句話說,低升糖指數餐使參與者在運動過程中能夠燃燒更多的脂肪和更少的糖原,進而提高耐力。這也並不一定是經驗法則,因為其它研究發現,運動前膳食的升糖指數,對運動表現的影響很小,車手無論是吃扁豆(低升糖指數),還是馬鈴薯(高升糖指數)都保持相同的持續時間。希臘的一項研究在8個自行車手身上也發現,運動前30分鐘攝入高升糖指數或低升糖指數食物(包含相同量的碳水化合物),不會看到有任何運動表現的差異。
這顯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你最需要考慮的是運動前進食的時間。高升糖指數食品對爭取運動表現的你會更加「危險」,特別是當你對血糖的波動很敏感的時候,弄錯時機可能會在輕度低血糖的情況下開始運動。
請記住,高升糖指數食物會導致血糖迅速升高,然後在某些人身上會看到血糖又再短暫地下降,最安全的策略是運動前堅持低升糖指數的飲食,一旦運動時間超過60分鐘,則在運動過程中補充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
你的臀部力量足夠嗎?這是許多人常忽略的問題。臀部肌群是我們人體力量的來源,在許多動作中扮演了許多重要推動的角色,不過因為長期久坐又沒有適當的訓練,長久下來我們臀肌就慢慢的退化與失去功能了。然而造成臀肌失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因長期久坐所導致。
當人體肌肉長期處於放鬆的狀態,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失去功能,當需要再次啟動這塊肌肉時,因為長期沒有使用,身體也會忘記如何正確的啟動這塊肌肉,就會利用附近的肌肉來做代償運動。這種代償的狀態久了之後,反而增加重新喚醒臀肌的難度,也造成臀肌力量流失更嚴重。然而在臀肌力量不足的狀況下,許多的身體問題也會出現。以下為臀肌力量不足所導致的問題:
下背痛是臀肌力量不足最常見的狀況之一,有些人明明已經有在鍛鍊背部的肌肉來延緩或是避免肌肉的受傷,可是在下背的部份還是會有酸痛感,這時的酸痛,就有相當大的可能是因為臀肌失憶所導致的。因為臀肌無法正確施力與保持身體,所以就會由下背部的肌肉進行代償,彌補臀肌的功能,在長期的代償作用下,就會造成下背部的不適。
當我們平時日常活動的時候,是哪個肌肉來連結下半身肌肉?其實就是臀部肌肉。然而是否運動完或是爬完山後,的膝蓋前側莫名的疼痛,不論怎麼放鬆都沒辦法緩解?根據研究顯示,有多膝蓋痛的部位,前側痛佔了下肢傷害的10~20%根據專家表示,可能是你的臀部肌群的力量不足所導致,若將臀部肌肉慢慢練起,是可以改善膝蓋痛這塊原因。
下交叉症候群屬於偏離正常體態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人有明顯的骨盆前傾和腰椎過度前彎,外觀上讓人誤認為屁股很翹腰很挺,但其實是因為臀大肌失去原有的張力,而必須透過豎脊肌、髂腰肌代償使腰椎過度後彎硬挺起來的結果。在下交叉綜合症例子中可以發現髂腰肌的縮短緊繃使它的拮抗肌(臀大肌)神經驅動變弱,而腹肌被拉長,那麼神經對於拮抗肌(豎脊肌)刺激則變強。因此,必須透過訓練臀部肌肉來改善,在訓練動作中,橋式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在臀肌力量不足的狀況下,許多的身體問題也會出現。當臀部肌肉力量不足時,骨盆和髖關節的穩定性下降,導致你在運動過程中,像是跑步的步伐過大和過寬且搖晃不穩,搖晃的步態讓跑者容易摔倒,而過大和過寬的步伐可能會引起足底筋膜炎和足部水泡的發生。此外,對於久站的職業來說,也會造成足底筋膜炎的症狀。
肌耐力,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在長時間持續完成特定肌肉動作的能力」,在各項需要重複性動作的運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比起爆發力瞬間的力量,肌耐力是一種與時間抗衡的比賽。
在不斷重複使用肌肉的狀況下,肌肉的力量就會下降,無論是各種運動,往往影響到最後的勝敗的關鍵的都是肌耐力,如果沒有良好的肌耐力,往往比賽後半會因為 出現疲勞,力量減退等等的因素,讓運動狀態產生很大的不穩定,以跑步來說,比其他參賽者還早軟腳就是肌耐力不足的一種呈現方式,所以肌耐力的訓練更是訓練 課表中不得缺少的。
一般來說在進行肌耐力的訓練之前,需要瞭解的自己的最大肌力,目前主流的訓練方式為,以最大肌力65~85%的重量,以慢動作、多組數、多次數的方式練 習,進而提升紅肌纖維的粗度,但是過多的組數與次數也會造成紅肌纖維的疲勞,讓白肌纖維進入補力的狀態,適度的調整自己的組數與次數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多數運動,肌耐力參與的成分比較高,但是在訓練上還是要同時訓練最大肌力,與爆發力,最大肌力的提升也有助於增加肌耐力,當做相同的運動時,因為最大肌力較強,所以肌肉可以比較輕鬆的出力時,相對的就可以延長肌耐力。
最後肌耐力的增加,有助於讓肌肉中的微血管變的發達,增加肌肉中流動的血液量,不但能提供更多的氧氣到肌肉,更能產生肌肉需要的能量。
所以在安排完整又全面的健身課表之前,可以藉由幾項簡單的動作了解自己身體的肌耐力,利用引體向上測量背部肌耐力,伏地挺身與仰臥起坐測量胸部與腹部,同時這些動作也是訓練肌耐力相當好的運動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