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肢或背部肌群過度使用,導致肌肉緊繃,則可能發生上背痛的狀況。可以透過簡單的檢測找出痠痛點或痠痛範圍,接著做些伸展動作來舒緩,或是使用按摩球進行筋膜放鬆,也可以透過肌力訓練來降低日後產生痠痛的機會,同時 還可使用肌能系貼紮來進行自我保健。
一位70歲的阿嬤,那日在評估時憂心忡忡的詢問:「治療師 - 我這個是不是膏肓痛?人家說病入膏肓,我是不是快要怎麼了?」,嚇得治療師趕緊安慰阿嬤一番。原來阿嬤長年 以來有駝背的不良習慣,又經常打掃家裡,才會發生上背痛的狀況。上背痛疼痛的部位,是中醫的膏肓穴位處,因此我們俗稱「膏肓痛」,也可以稱為「上交叉症候群」。上背痛的成因可能是長期姿勢不良、駝背,也可能是日常生活壓力過大不自覺聳肩、上肢或背部過度使用所導致。經常發生在常做家事的人、久坐上班 族、低頭族等姿勢不佳的人身上。除了膏肓處痠痛以外,有些較為嚴重的個案,甚至連呼吸時也會感到背部隨著呼吸起伏而更加疼痛。
以下先透過自我檢測找出疼痛位置,再透過伸展、按摩、肌力訓練、貼紮等四種方式,來對症下藥解決不適,就能輕鬆告別長期的困擾。
疼痛的位置在上背處,肩胛骨與脊椎之間的肌群。
當自我檢測完成,確認疼痛位置之後,可以使用伸展的方式來舒緩緊繃的肌群,通常上背部痛,很多都是胸前肌群過度緊繃,造成駝背姿勢,讓背部肌肉長時間處在被拉長姿勢下,因此此處伸展更強調延展胸前肌群,以及活動胸椎關節。
步驟1:弓箭步右腳在前,將左手臂貼於牆面,手肘、肩關節皆呈 90 度直角,身體些微向右轉動。
步驟2:伸展左側胸大肌,儘可能做到最大的角度,每次維持15 - 30秒,另一側亦然。
步驟1:躺姿,在胸椎下方墊上毛巾捲或高度適當的小靠枕,伸展胸椎。
步驟2:每次維持 15 - 30 秒,並搭配 5 - 10 次的深呼吸。
步驟1:雙手抓住長棍或家中的雨傘,將雨傘向上舉起至最高處。
步驟2:緩慢放下,重複 10 至15 次。
步驟1:若本體覺不佳,可以透過瑜珈球或彈力花生球來輔助,提供更多觸覺及本體覺刺激。將上半身躺在彈力花生球上,雙手向外打開。
步驟2:將雙手緩慢地向身體兩側靠近。
步驟3:慢慢將雙手向上舉起,掌心相對。
步驟4:手舉至耳朵旁,再回到步驟1。
上背部肌肉較難伸展,所以上背部疼痛使用按摩球,更可以針對單點緊繃的肌群按壓,進行自我肌筋膜放鬆。另外除了伸展胸前肌群外,也可以透過按摩球按壓, 放鬆更深層肌肉,減少駝背姿勢。
姿勢:微半蹲身體靠在牆上,將球放在上背痠痛或緊繃處。
動作:利用腳將身體重心左右轉移,小範圍滾動按摩球,要注意避免按壓到骨突處,例如肩胛骨、脊椎骨中間等骨頭凸起處。
操作時間:一個點進行 45 - 120 秒,可分成幾個不同按壓點,進行 2 - 3 回。
姿勢:靠牆站姿,手成投降姿勢,將按摩球放在胸前與牆壁之間。
動作:利用身體重心左右或上下移動,帶動球滾動,可將胸肌分成幾個小部位進行小範圍按壓。
操作時間:一個點進行 45 - 120 秒,可分成幾個不同按壓點,進行 2 - 3 回。
*上背痠痛往往是不良駝背姿勢造成,常忽略了因胸前緊繃,使 得身體難以維持在打開胸口挺胸的姿勢,所以當你上背痛時,應試著放鬆胸前肌群。
姿勢:站姿,上半身貼牆,腰與牆的距離約維持一個手掌的厚度,雙手成 V 字形高舉,手背-手肘-肩膀貼牆。
動作:雙手以投降姿勢,慢慢彎曲手肘向下拉,過程中須維持手背 - 手肘-肩膀貼牆,約降到手肘與肩膀為同一高度時,再慢慢伸回到一開始的 V 字形。
操作時間:來回 10 次,可以進行 2 - 3 回合。
*動作過程中,要避免手向下彎 曲時,腰與牆的距離變大,應維持腹部核心穩定,動作過程中腰與牆的距離不變。
姿勢:站姿或坐姿,手肘可微微彎曲在身體兩側。
動作:將肩胛骨往身體中間夾緊, 維持 10 秒鐘,再慢慢放掉,夾緊的過程中,要避免肚子跟著動作往前凸出,應盡量控制為肩胛骨動作,當肩胛骨向內擠壓時,胸口會微微地挺起。
操作時間:每次停留 10 秒鐘,來回 15 - 20 次,可進行 2 - 3 回合。
透過貼紮技術,彷彿治療師的雙手一直在您的身上,協助放鬆緊繃的肌群,舒緩 痠痛不適。建議貼紮的方式如下:
目的:增加皮下空間、促進循環。
貼布:1/2 寬,燈籠形指紋款貼布,不拉貼布張力。
擺位:延展擺位,駝背、低頭到底。
貼法:使用EDFTM. 貼紮技術,從上方不拉貼布張力貼於肩胛骨內側(膏肓處),兩條貼布交叉貼於疼痛位置處增加皮下空間、促進循環。
資料來源/《自我解放肌痛點:痠痛檢測、伸展、按摩、肌力訓練》
責任編輯/妞妞
一名38歲女士身材曼妙、身體質量指數(BMI)也正常,加上膽固醇相關檢查其數值都達正常標準,因此一直以為自己跟心血管風險無關。沒想到進一步進行膽固醇品質指標(sdLdL)的評估後,才發現膽固醇品質不佳,數值更高達44.7 mg/dL,若長期置之不理,更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嚴重更可能發生梗塞性中風、心肌梗塞......
高血脂是人體內構成脂肪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膽固醇過高就會堆積血管內皮層,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梗塞性中風、猝死等危機。根據聯安診所2018~2022年共23173筆資料統計,高達50%的人膽固醇過高,等於每2人中就有1人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民眾千萬不能輕忽。
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指出,胖瘦並非血脂高低與品質好壞的決定因素,千萬別因為體態正常就掉以輕心,因為瘦子也可能會有心血管風險,平常需透過膽固醇檢測才能評估身體狀態。他表示,一般檢測膽固醇的檢項有4種,分別為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
總膽固醇(標準值 < 200 mg/dL)
三酸甘油脂(標準值 < 150 mg/dL)
高密度脂蛋白(標準值男性 > 40 mg/dL;女性 > 50 mg/dL)
低密度脂蛋白(標準值 < 130 mg/dL)
民眾總認為膽固醇過高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常常會以「降低膽固醇」為目標。事實上,膽固醇並不是只有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它除了是荷爾蒙合成的重要成分外,更會幫助消化脂肪、構成細胞膜等好處。
此外,一般人對膽固醇的既有觀念為高密度脂蛋白是好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就是壞的膽固醇。施奕仲醫師說明,其實兩者都各有其重要的功能,高密度脂蛋白(HDL)擔任血管內的清道夫,而低密度脂蛋白(LDL)則擔任膽固醇的運輸車,對身體都很重要。
施奕仲指出,體內真正的「壞膽固醇」為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通常因不正常的生活型態像是飲食不健康、缺乏運動所導致。若低密度脂蛋白的數量越多,不只膽固醇無法運送至身體所需的位置,它還會在血管內皮層累積,甚至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造成血管的堵塞。
他也呼籲,以預防醫學觀點來說,「若想保持心血管健康,除了看膽固醇的數值多寡,更重要的是檢查膽固醇的品質」,透過詳細檢測sdLDL的數量,才能真正了解LDL的品質,疏漏隱藏其中的心血管風險。 3E預防心血管疾病 施奕仲呼籲,若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民眾必須採取「3E原則」,分別為正確飲食(Eating)、護心運動(Exercise)與完整健診 (Examination):
1.正確飲食(Eating):遵循三多三避原則,改善、預防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2.護心運動(Exercise):不同族群應選擇不同的運動方法,避免不當運動反而傷身。
3.完整健診 (Examination):健康檢查時應視情況安排基礎版與進階版的檢查,全面評估體內膽固醇狀況。
施奕仲提醒,現代人對膽固醇有著莫名的害怕,其實膽固醇是身體不可或缺的存在,更是幫助荷爾蒙生成的重要角色。因此千萬別只是追求降低膽固醇的數量,應該透過完整健康檢測找出警訊,並透過調整生活習慣,才能讓身體健康。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根據法國一項研究證實,年長者每天快走15分鐘可降低22%死亡風險。此外,與日常不運動的老年人相比,熱愛運動的老人罹患慢性病的風險較低,有助健康長壽。但是專家表示,快走必須走到有點喘才有效,如只是一般步行速度,建議每週應達到150分鐘運動量。
發表這項研究的法國聖埃蒂安大學附屬醫院將受試者分為不運動、低度、中度和高度運動4組,平均追蹤10年並且探討運動量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根據結果顯示,中度和高度運動量的老人,死亡風險分別下降28%和35%,從事愈多體能活動的老年人身體愈健康,而從事低度運動量、相當於每天運動15分鐘的老人,也能降低22%死亡風險。但是,研究中提到的15分鐘運動,應達到中強度運動,就是快走或健走比較喘的程度,若只是一般步行速度,建議長者們拉長運動時間,一週達到150分鐘的運動量才有效果。
其實,走路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能減緩慢性疾病,根據一些研究,有一些過於肥胖的人以及年紀較大的人或是有糖尿病、心臟病以及關節炎這些疾病的人,能透過走路這項運動改善血液循環並淋巴系統將毒素排出體外,你要知道我們的關節軟骨沒有直接血液供應,但只要移動的越多關節液的循環就越多,這樣氧氣和營養物質就會被帶到有受過傷的區域來做為治療。如果你以前曾經受了傷或有一些慢性疼痛的毛病,就可以依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逐步增加步行的強度及距離,這項運動基本上不需要花錢請私人教練或是太多的指導技巧。
根據2013年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快速行走對於靜息心率、血壓、運動能力、最大耗氧量和生活質量有益。這個研究隨訪了1000多名患有各種疾病的患者,發現步行這項運動,對大多數成年人都有顯著的好處,除了可以預防心臟病、中風或冠心病之外,還能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有許多研究表明,每週五天每天大約30分鐘步行與冠心病風險降低19%相關,同時提高你的速度和強度可以給你身體狀況更多的好處。從本質上講,你走路時越努力而且做的越多,你的身體狀況就會越好,所以,為了能獲得最健康的好處,請嘗試逐漸增加你每週的總步行時間、距離、頻率、能量消耗和速度。
如果長輩不想運動,她建議親友以邀請長者陪伴自己運動為由,漸進引導長者參與。像是從個人走路到快走,延伸參與團體運動,甚至發展成相約遊山玩水,如真不願運動,可從床上抬腿等運動做起,每個動作從3次慢慢增加到5次,都可達到運動效果。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The Conversation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