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 adizero最強競速系列跑鞋多次見證跑者刷新世界紀錄輝煌時刻,繼「最速跑鞋」adizero adios Pro,2021年adidas集結品牌創新科技,以碳纖維板及高效回饋中底黃金組合,針對全體跑者各式需求,打造出不同性能取向的三款全新跑鞋。為頂尖跑者打造,極限飆速創新跑鞋adizero Prime X、為破紀錄而生最強競賽鞋款adizero adios Pro 2,及全新升級改版、最速輕量訓練鞋款adizero Boston 10。
整個系列配色以白色為主色調,搭配亮眼橘紅色點綴於鞋面與細節處,有如黎明的太陽升起所散發的橘紅光芒,象徵菁英選手嚮往的最高殿堂,瞬間飆速起跑、制霸賽道!
2021結合品牌三大尖端科技,推出史上最厚50mm碳纖輕量長跑鞋款adizero Prime X,邀請菁英跑者超越規則、挑戰極限!adizero Prime X採用三層LightstrikePRO中底,將模擬人體腳掌骨骼結構的爪型碳纖維EnergyRods,嵌入前腳掌區LightstrikePRO中底間,帶來極致輕量與卓越緩震性能;另一夾層更加入革命性創新技術EnergyBlades,有效提升剛性、創造卓越回彈力,吸收跑者每一步衝擊力,瞬間爆發前所未有的回饋能量。
鞋面使用全新Celermesh 2.0面料科技,不僅強化透氣性,更賦予絕佳包覆與支撐,搭配擁有良好抓地力的ContinentalTM馬牌大底,兼具穩定性的同時,也能提供極具爆發性的動能回饋,帶領跑者上腳一秒超越自我速限!
於2020佔滿國際馬拉松話題版面的「最速跑鞋」adidas adizero adios Pro,在短短半年內協助許多頂尖好手締造佳績。率先由肯亞女子長跑好手Peres Jepchirchir於布拉格半程馬拉松菁英賽打破女子半馬世界紀錄,隨後於世界半程馬拉松錦標賽再次刷新自我紀錄;肯亞男子長跑好手Kibiwott Kandie 同樣穿著adizero adios Pro 於瓦倫西亞半程馬拉松打破男子半馬世界紀錄。
adidas今再打造超越巔峰之作adizero adios Pro 2為破紀錄而生,追求極致輕量,助運動員突破競賽PB。adizero adios Pro 2延續前代中底科技,升級LightstrikePRO中底結構,重量較前代減少30克,提供更輕盈、舒適的緩震效果,成就反應靈敏的超速競賽跑鞋。同樣於雙層LightstrikePRO中底之間嵌入EnergyRods穩定裝置,減少運動中所產生的能量耗損,將緩震效果轉化為強勁推進力。鞋面採用全新升級的輕薄Celermesh 2.0面料科技,後跟處亦裝上碳纖維與尼龍的混合穩定片,讓跑者在衝刺過程提供極佳穩定與包覆。
大底前腳掌區使用ContinentalTM馬牌大底,結合大面積橡膠大底,極致輕量同時兼具高超抓地力,助跑者專注速度表現、創造快到破表的極速體驗。
專為中長距離訓練打造的adidas adizero Boston10全新改版、強勢厚底升級並加入碳纖維裝置,提供跑者更多緩震及回彈力。首度採用LightstrikePRO與LIGHTSTRIKE雙中底科技,賦予輕盈、靈活的穿著體驗,增厚中底設計讓腳感更加回彈;新加入的EnergyRods穩定裝置與後跟碳纖維片,提供極佳的推進力與支撐,模擬正式比賽跑鞋的速度與腳感,幫助每個日常訓練都能專注進入比賽狀態。
鞋面使用極輕量工藝式網布,提供更加輕盈透氣的跑步體驗,搭配耐磨的ContinentalTM馬牌輪胎大底,即使在雨天訓練也能展現優異的抓地力與穩定性,成為跑者備戰的最佳訓練夥伴。
全新最強競速adizero家族系列,將於7月2日起,於adidas台灣官方購物網站限量獨家上市;其中adizero Prime X、adizero adios Pro 2,於7月2日至7月4日限量快閃販售。
資料提供/adidas
責任編輯/David
「髖部屈曲」的力量在許多運動項目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尤其在短距離衝刺的下肢擺動階段,髖部屈曲的力量是獲得更大加速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擁有優秀的髖屈肌能力對於運動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
過去已有研究使用手提式測功機與等速測功機 (Isokinetic dynamometer) 測量髖屈肌的力量,但是這些器材皆無法有效評估衝刺運動下的真實情況,更不用說其所需要的昂貴儀器和專業知識。此外,也有研究嘗試使用垂直跳躍測驗,間接評估髖關節屈曲能力,但是此測驗方式不容易在現場精確評估。鑑於以上測驗方法的限制,若能找出一種簡單且準確的方法來評估髖關節屈曲能力,對於想預測衝刺成績與監控訓練成效的教練與運動員會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能準確的計算肢段運動參數,通常需要使用到運動捕捉系統 (Motion Capture)來獲得各部位的端點座標,但此系統操作複雜且價格昂貴,難用於現場與日常監控。慣性感測器 (IMU,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是由加速規、陀螺儀和磁力計所組成的輕巧無線設備,非常適合攜帶並用於實際現場測試。通過感測器中的座標轉換和角度變化,可以估算出關節力矩與功率,如此一來就可以使用 IMU 準確地獲取髖關節屈曲力矩和力量,而這些數據信息對於預測短跑成績十分重要。因此,利用 IMU 來預測髖屈力量或許是一個簡單且有效的方法。
2020 年有一篇實證性的研究就嘗試使用 IMU 發展出一套髖屈肌檢測方式,並驗證其作為短跑表現指標的有效性。此研究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實驗先招募 8 位參與者同時使用動作捕捉系統與 IMU 紀錄測試期間腿的運動,再進行 6 次的髖屈肌強度測試 (如下圖);每位參與者分別以最大努力的 50%、75% 和 100% 來進行兩次測試,並以最快的速度屈曲和伸展髖部,過程中不可以改變膝蓋和腳踝角度。
第二個實驗,是招募 24 位男性運動員,使用慣用腳進行兩次最大努力的髖屈肌強度測試,兩次測驗間休息至少 1 分鐘,並以第一個實驗相同的程序紀錄髖關節屈伸運動;測驗結束後再進行兩次最快速度的 50 米衝刺,兩次試驗間休息時間至少為五分鐘,觀察短跑速度、步幅和步頻與 IMU 髖屈肌強度測試的關係。
根據研究的結果,IMU 可以準確提供與動作捕捉系統相當的髖屈角衝量、平均力矩、正向功和力量,尤其是平均力矩呈現較小的偏差,因此建議將平均力矩視為髖屈肌強度測試的最佳指標。而藉由 IMU 測得的髖屈肌平均力矩通過衝刺性能和步幅的正相關關係被認為是衝刺性能的最佳指標,並且在衝刺過程中的第 5-8 步時呈顯著相關性,而步頻則沒有。作者認為,可能是因為提高髖部屈曲能力會導致步幅增加且不會影響步頻,進而提高了短跑的速度與性能。
但這篇研究也表明,雖然此測試可以作為短跑加速中期到後期的性能指標,但數據變量僅能解釋不到 50% 的短跑成績,在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垂直跳躍能力 (例如:反向跳躍、腳踝連續回彈測試),對於初始和後期的加速度階段有顯著的關聯。因此建議可以將髖屈肌強度測試與垂直跳躍測試一起進行,確保對運動員進行更全面的身體素質評估,該測試的準確性使其成為監測運動員短跑成績的有效工具,並提供傷害預防和康復計畫的方向。
參考文獻: Nagahara, R., Kameda, M., Neville, J., & Morin, J. B. (2020).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based hip flexion test as an indicator of sprin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38(1), 53-61.
撰文/楊琇甯 、相子元
*文章授權轉載自《運動科學》網站,原文:抬腿對衝刺表現的影響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實驗室裡,一群由相子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全心投入運動科學研究,和你一樣對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熱忱。
面對運動科學興起的熱潮,許多人想瞭解正確的運動資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運動科學網持續更新經過科學驗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觀點。不論是創新產品、研究結果,甚至是專業理論,我們都會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利用最短的時間瞭解運動的最新趨勢。
為了讓健康的運動觀念進入日常生活,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為了讓正確的運動知識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我們致力於運動科學的研究,希望這些努力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中,而是讓熱愛運動的普羅大眾更健康快樂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