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及心理健康層面的問題時,一般人往往會覺得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甚至有些人在聊更深入,觸及到憂鬱症、躁鬱症等真正的心理疾病時,會無知地以「就是不知足」來概括所有的病因。不過,以醫學角度來說,「不知足」就算不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唯一成因,但這樣的因素也足夠讓現代人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心理壓力了。
「更多症候群(Disease of More)」這個概念起初來自於運動界,是由曾經帶領過六支 NBA 冠軍球隊的知名教練帕特萊利(Pat Riley)所提出,他認為,每個運動員一定都是以拿下冠軍為目標,一旦真的成為冠軍隊了,就會開始想要更多。更多比賽、更多錢、更多媒體關注等等;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冠軍隊在初嚐勝利滋味之後,就會被徹底打敗;打敗他們的不是其他更好更強的球隊,而是來自於該隊伍本身那患上「更多症候群」心態驅使,讓球員從精神層面上徹底崩塌。
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心理學博士 Howard C. Samuels Psy.D 的親身經歷來探討什麼才是真正的「不知足」,並讓大家都能夠暫時停下腳步、放下那些生活中的壓力,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迎接新的一年 !
在我作為持照治療師治療情緒和成癮性疾病的職涯中,我看到許多人都非常成功。我經常看到病人擁有絕對的一切:名望,金錢,家庭,職業。但是,幾乎就像他們在精神上受到了污染。派對無處不在,資金在流淌,他們甚至擁有電影明星那樣的名聲和充滿愛的家庭,但這對他們來說,還不夠。即使他們有很多東西,這些人仍在尋找「更多」。我稱其為「更多症候群」,我希望有一天,人們對它有更多的了解,並以某種方式根除或至少將其降低到可控的水平。這意味著我們都會知道,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與他人的聯繫,才是真正能帶給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
在我們的社會中,一切都是關於更大、更多、更好、更快。我們依靠外部事物來定義我們自己,所以我們都想要更多。然而,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就只有住處、食物、空氣和水;也許有的人,需要一隻狗或一個自己的小花園才能感到快樂。治療師 Jorja Davis 會提醒患者,那些每天砍木頭、裝水的和尚,之所以一直重複動作是有原因的,甚至撫摸狗或貓,都會在我們的大腦中釋放內啡肽和血清素。感覺很好。所以我們不需要最新的奧迪、我們不需要一瓶花費兩百美元的龍舌蘭酒、我們不需要最新的潮鞋。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自我價值感,這種自我價值感沒有價格標籤,並且並不是建立在我們物質條件的價值上。如果我能改變一件事情,我會想要改變我們的社會、改變我們教育的方式。我們需要終結這種「更多症候群」的流行。我們需要的是「知足感恩」。以現今主流價值觀來說,似乎很少有人在積極地實踐這個觀念,我們習慣列出我們的不滿,但是卻忘記列出了所有值得感謝的東西。
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家庭,甚至是不完美的家庭,因為我們還是平安長大成人了、我們仍然活著,我們應該為此感激;我們應該為從今天開始重新開始改變我們的態度並使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感到高興。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選擇。這本身就是值得感謝的。
或許說來有點老套,但這個社會的確需要更多的是:感謝。即使老套,但如果仔細一想,就會發現似乎沒有人在積極地實踐這件事。我們善於列出我們的不滿與不足,但是卻鮮少會列出所有值得感謝的人事物。這麼說好了,和憂鬱症、躁鬱症等身心疾病相較下,心理學研究「幸福」的案例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實際上,在該領域的大多數的歷史中,心理學並不是將重點放在「積極、正向」,而是著重導致精神疾病和情緒崩潰的原因,以及人們應如何應對痛苦等方面。
而這也使我們無形之中會注意到不好的事、以及負面的情緒,的確,透過現代許多心理疾病,我們可以知道,無論你有多少財富、生活過得多幸福,沒有人會一直很快樂;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認知到,也不會有人一直不快樂。也就是說,無論我們的外部環境如何,人類始終生活在一種溫和而又不能完全令人滿意的幸福中。換句話說,事情並不總是會讓你滿足,但它們也能有更好的機會。
2020年全球疫情發燒,我們血淋淋地見證了無數個人生無常的案例,那些無論是丟了工作、收入減少、人與人的距離改變、甚至是和性命有關的事,當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感受到溫暖時,我們應該至少還能看見日出的美、認知到自己仍然活著,就是最令人開心的事。我們應該從今天就重新開始,改變我們的態度,從你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事實,還有你仍然有很多選擇這件事,這本身就是值得感謝的。
擺脫這些那些不滿足,你將會感到更輕鬆、更自由,並準備邁向自我實現。
本篇文章由「健身工廠」授權刊登
責任編輯/David
傳遞大愛,詮釋仁慈,讓華人良善的力量溫暖人間。港澳臺灣慈善基金會愛心獎委員會按規劃,本屆將甄選範圍拓展到華人世界,並已篩選出美、加、澳、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等9個眾多華裔國家重點試辦。五大洲華人聚居的國家和地區已收集逾千團體/個人資料,透過E-mail和網上留訊息等方式,鼓勵各地華商組織、華籍同鄉聯誼會、同胞互助機構或華裔慈善團體等負責人推薦和鼓勵當地熱心公益者參與。
「愛心獎」今年再度和鳳凰衛視攜手合作,製作年度頒獎典禮;而東西方慈善論壇、臺灣現代財經基金會續協辦,悉心搭建平臺,表揚全球善心人士,正式啟動第15屆‧2020 「愛心獎」。
終選委員會梁愛詩主席早在第14屆‧2019頒獎典禮上已表示,「愛心獎」正按規劃藍圖,步伐堅定地邁向國際。縱觀當屆6位得獎人,外裔華籍占三分之一,為通往華人世界鋪設康莊大道。 該年得獎人中既有在國際慈善教育界占重要席位的王振耀院長、以丹青傳愛的全球知名慈善藝術家張淑芬、於香港土生土長的美裔善二代艾利雅,又有將畢生精力和積蓄奉獻臺灣弱勢社群的法裔台籍神父劉一峰,還有以德蘭修女為榜樣的公益機構創辦人孟維娜、以世界和平為己任的老兵守護者孫春龍。
「愛心獎」發源於香港這個可愛、和諧、友善的地方,透過14屆82位海峽兩岸得獎人及其慈善機構眾多同仁志工之手,將愛心種子由東方之珠撒播全球。
愛心獎創辦人林添茂表示,老牛基金會創始人牛根生董事長上屆獲獎後,以獎金研究製作的《中國家族企業慈善白皮書》,由長子牛犇理事長作代表,在典禮上表述家族慈善研究項目成果,將進一步鼓勵和帶動企業家和富裕家族成員投身公益慈善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而公益慈善教育家王振耀院長第14屆獲獎,為栽培青年公益人才鋪設坦途,具長期教益,影響深遠。 林添茂創辦人規劃,未來得獎人中每屆宜包含最具社會影響力、公信力的愛心企業楷模及公益組織領袖、慈善文明先行者,藉助得獎人組織之行善網路發揮最大效益,實現「愛心水滴 匯流成海」的願景。 林先生當年憑著「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久生存,永不乾涸」的信念,積極回饋社會。
繼2004年號召長居港澳的台商成立港澳臺灣慈善基金會,贈醫施藥、救助貧困之後;2006年又出資成立「愛心獎」,表揚愛心楷模,為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2015年更把「愛心獎」延展至中國大陸,用愛心、善心,把兩岸四地連結起來。
第15屆‧2020「愛心獎」由兩岸四地邁向全球華人社會,結合兩岸四地以至全球華人、華商的力量,共同實現愛心夢想;在2025年成為世界公益慈善項目,全球共選愛心楷模。獎金更逐年提升,成為華人世界最高獎額的愛心慈善獎之一。
愛心獎標誌的寓意,愛心似水滴,融入大海,永不乾涸,生生不息。一顆愛心投進去,激起千千萬萬的愛心,連綿不斷。這也是林先生期望把愛心傳承下去,不單是兩岸四地,更要把獎項推至全球華人和世界慈善界的心願。
愛心獎每年從社會上發掘大善行者、無私奉獻者,通過機構代表推薦參與甄選。每年報名的階段為期一個多月,進入評選程式後,通過評委初選、複選和終選多輪的評分、投票選出當屆得獎人。14屆以來,共選出82位愛心楷模,種種的感人事蹟,感動著評委們,也感染著周圍的人。 第15屆.2020愛心獎即將啟動,請大家鼓勵全球華裔慈善家踴躍報名參與甄選。
今年的獎金再度增加,全額用於參選人當地的公益、慈善,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 凡符合獎勵標準者,均可經推薦參選。經本屆評選委員會委員及終選委員會主席嚴格的評選、核實,將選出合共8名得獎人,獎金每位15萬美元(約台幣450萬元),8人合共獎勵120萬美元(約台幣3,600萬元),以及獎座、獎狀。
★「愛心獎」獎勵條件(符合其中一項或多項者) 1. 公益領袖,慈善文明先行者。 2. 心系社會,企業慈善領導者。 3. 默默行善,造福社會大眾者。 4. 移風易俗,匡正社會風氣者。 5. 濟困扶危,救助老弱無依者。
★參選資格
現凡居住中國、香港、澳門、臺灣,並持有當地永久居民身份證及全球華裔(華人/華僑等),不分宗教、性別、職業、年齡等,其愛心善舉符合獎勵標準,均可經推薦參選。
截止報名日期為2020年4月30日(星期四)。
★頒獎日期及地點 2020年12月中旬(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愛心獎compassionaward」微信號與大家分享愛,將愛心傳出去!
主力捐助:亞洲聯合財務 UA FINANCE 榮譽捐助:吳修齊文教公益基金會、吳俊傑慈善公益基金會、張炳煌、 陳守仁、王茂林、林俊傑、劉棟樑
主 辦:愛心獎委員會、港澳臺灣慈善基金會
協辦及製作:鳳凰衛視
協辦機構:東西方慈善論壇、臺灣現代財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