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極限單車(BMX)好手鄭喬鴻,從小跟著爸爸騎車,生涯首度參賽是為了想換台新單車,在爸爸朋友的鼓勵下參戰,初試啼聲的他,就在場上做出放單手的技巧,「當時真的很想贏,放了單手,令全場相當驚訝,從那時候開始,我對BMX更有興趣,也願意投入大量時間鑽研,做不到的事情,會更努力去突破。」
「身為台灣人最榮耀的事情,當然是在國慶日上表演,總統還看著你鼓掌,全台灣的人都在看你!」談起國慶日站上凱達格蘭大道演出,鄭喬鴻眼神閃耀著自信,因為這一刻,讓BMX被全世界看見,「我們一直被歸類在次文化或街頭藝術,如今在國慶日的正式場合演出,代表我們開始被重視、被看見。」
鄭喬鴻今年10月受邀在白晝之夜以及國慶日上表演,解鎖人生成就,回憶白晝之夜那晚現場爆滿人潮,猶如大型夜店趴的情景,他說:「第一次在台灣表演有這麼多觀眾,親戚朋友及認識你的人都到現場,開始前真的很緊張,但音樂一下心情瞬間放鬆,很專注地在自己的表演。」由於白晝之夜的演出,得搭配扯鈴選手及音樂,所有招式都得在音樂拍子上,講求零失誤,鄭喬鴻坦言,確實有難度,但完整演出仍令他很開心。
3年前因為腰部傷勢,鄭喬鴻開始意識到運動後修復及重量訓練的重要,這無論在運動表現或是預防運動傷害,都有明顯的幫助;且極限運動並非主流項目,早期選手沒有重訓、修復的觀念,最多只是訓練後收操,但鄭喬鴻認為,只有收操並不夠,「我會提醒選手,身體是自己的,做重訓、運動修復都是保護自己,也是提升表現的方法。」
鄭喬鴻在健身工廠自我訓練,訓練菜單通常會視行程安排,最愛踩飛輪,也會用划船訓練機來鍊背,或是用壺鈴、藥球等鍛鍊核心和全身肌群。
飛輪:對於BMX選手在訓練上有最直接有幫助,另外還有提升心肺功能。鄭喬鴻表示,如果當天還有搭配其他訓練,飛輪一次大約踩20分鐘,若只有飛輪的訓練,通常會踩40分到1小時,再根據自己的心律做調整。
背部划船訓練機:模擬騎車時跳起來瞬間,通常會大量使用背部肌肉,因此背部肌群的鍛鍊也很重要,另外鄭喬鴻提到,他會把踩在地上步伐,模擬平常騎車的樣子。
另外,鄭喬鴻還分享平常訓練時的音樂清單,「通常我會聽HIP HOP,踩飛輪時會以抒情或日本HIP HOP為主,開始做重量,會放在比賽時常聽到的音樂心情比較亢奮,做起來成效也會比較好。」BMX通常和音樂搭配,世界盃也有DJ在台上放音樂,根據選手的喜好去挑選,和選手有互動,「這是BMX和主流運動不太一樣的地方,我們有競技但又很酷、很特別,選手上場都很享受比賽的當下,因為騎車就是要快樂啊!」
BMX正式登上奧運殿堂成為表演項目,鄭喬鴻認為,只有9個名額基本上要爭取參賽有難度,但他表示,若透過奧運,讓更多人認識BMX會是很棒的事情。過去和日本世界冠軍、18歲的中村輪夢交流,令鄭喬鴻印象深刻,「以前我大概一個禮拜騎3、4天,但他每天都要騎6小時,日本職業選手甚至每天騎8小時,對中村來說,一天沒騎車就很不舒服,記得之前去日本,剛好碰上下雪,他還請媽媽載他室內場地訓練,每天把騎車當成工作,但能保有熱情又很快樂,是我很佩服他的地方。」
除了極限單車,多才多藝的鄭喬鴻對於動態攝影也有研究,「以前只是單純愛拍照,後來訓練時曾有攝影師跟著紀錄,發現專業的攝影師可以把畫面拍得很有質感,也有很多專業之處。」這讓鄭喬鴻決定花時間研究攝影,希望透過鏡頭記錄訓練、比賽畫面,讓大家有曝光機會,也能用不同的視角去看世界。
鄭喬鴻希望打破外界對於極限單車的迷思,「入門只要會騎腳踏車就好,我有很多學生是4、5歲的小朋友,這項運動大家都能玩。」他認為,訓練是循序漸進,並非一開始就得學會特殊招式,「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我也曾教過60幾歲的學生,練習一天就能跳起來。」他認為,各種運動都有受傷風險,只要有專人指導,做好防護措施,BMX是大家都能體驗的運動。
鄭喬鴻把推廣BMX視為生活重心,全世界有90%的腳踏車都由台灣製造,發展這項運動彼此相輔相成,期盼未來政府、企業能更重視極限運動,「以後我想要環台教課,可以去學校、育幼院,讓更多人認識BMX,若有更多人投入,能培養更多優秀選手、教練,成為一種新興職業,我一直覺得,推廣BMX是我的使命。」
鄭喬鴻 極限單車BMX選手
車齡19年 教學經歷9年
自2002年至今參加無數國內外大小賽事獲獎無數
2020中華民國極限單車國手選拔冠軍
2020臺北極限運動大賽冠軍
鄭喬鴻IG @chiaobmx
CHIAO極限單車教室 Line官方帳號:@548mwker
本篇文章由「健身工廠」授權刊
登責任編輯/David
運動減重方式數不完,然而不是每項運動都適合全部減重者,例如肥胖者和有關節疾病困擾者常不敢運動,或是平時沒運動習慣,突然為了減重而運動恐怕很難維持。這時,健走會是個最初階、簡易,且適合多數人的入門運動。如果你是上述這些人,或是你身旁有朋友想瘦身又懶得動起來,穿上舒適合腳的鞋,去健走吧!
健走可有效燃燒體內脂肪!不過走路也有分強度,而強度影響消耗的熱量。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一般走路每小時速率約4公里,消耗熱量以50公斤成人計算,每半小時消耗77.4大卡、60公斤則消耗約93大卡。快走則會感覺心跳加速、微喘、流汗,每小時速率約6公里;消耗熱量以體重50公斤的人計算,每走半小時約消耗112大卡、60公斤消耗135大卡。
許多人把健走與強度較高的慢跑相比,若以15-30分鐘運動時間計算,健走與跑步同樣都是消耗掉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然而減重主要目標是「減脂肪」。如果健走持續半小時以上,這時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降低,脂肪的燃燒率急劇提高;跑步消耗的熱量則以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消耗掉肌肉熱量)較高,跑步後的體內脂肪消耗率較健走少,反而較低強度的健走能在減重上小兵立大功。但必須注意的是,健走不是隨便走10分鐘就有效,長時間運動才能燃燒更多脂肪!
以下是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列出的健走好處﹕
1. 健走對腳部關節的耗損比跑步、爬山等其他運動少。走路時,腳關節承受的荷重約體重的1-2倍;跑步約3-4倍。
2. 預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
3. 預防骨質疏鬆、預防跌倒。
4. 提升心肺功能。
5. 紓解壓力。
6. 以步代車,經濟又環保!
全身:身體打直同時放鬆,從心裡感覺你的耳朵、肩膀、臀部、膝蓋到腳踝都成一直線,並謹記「抬頭、挺胸、縮腹、不聳肩」。
頭部:頭頸放鬆,頭部和視線都朝正前方,下巴與地面平行,眼睛避免往下看,將視線落在你的正前方約6公尺處。
雙手:肩膀放鬆,手掌微握但避免握拳過緊,手臂彎曲呈90度角,上臂貼近身體,手肘約在腰部位置,搖擺幅度隨著步伐自然擺動。(手臂的擺動有助於健走的速度,快速的手臂擺動可帶動增加步頻)
核心:維持正確姿勢的關鍵在核心力量。健走時,使用從身體中央肚臍周圍到後背脊柱之間的腹部肌群,並隨時檢查下背部(腰部),如果它開始彎曲不正,重新使用核心力量讓骨盆回到自然的位置。簡單來說,縮小腹、夾臀以保持直立。
雙腿:跨步距離依個人舒適度而定,前腳腳掌落下時腳後跟先著地,此時地面、腳後跟與腳趾呈45度角;隨著每一步的著地點都從腳後跟移到腳趾,在下一步開始前,運用前腳來轉換身體重量。記住走路時腿部必須打直,但別鎖住膝蓋。
速度﹕每小時5-6公里(若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則屬於散步)。
時間﹕扣除暖身與緩和時間,每次最好30分鐘。
建議時機﹕飯後半小時到1小時後,另建議睡前2小時內不要激烈運動,避免刺激交感神經影響睡眠。
地點﹕針對膝蓋關節安全考量,在室外選擇PU跑道最安全,室內使則可使用跑步機。以外在環境因素考量,室外缺點是有空氣汙染,夏天容易中暑、冬天太冷容易使血管急速收縮導致血壓飆高,有心臟疾病者不建議此時到室外。相反的,在室外運動好處是可吸收維生素D,研究證實骨密度的維持必須運動、日曬、鈣質補充及維他命D三管齊下,建議每週3-4天早晨或傍晚到室外運動,約15-20分鐘即可。
注意﹕「我每天吃完飯後都散步30分鐘,這樣算運動到了嗎﹖」事實上,時速每小時3-4公里的散步不是運動,只能算是「活動」,比起吃飽就睡或坐著看電視,這樣的活動促進血液循環、肢體活動,但散步既不能增加心肺功能、沒有增加耗能,也較少訓練到肌力或肌耐力。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care健康促進服務雲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