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結合科技是運動員再突破的關鍵因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將科技結合輔助體操運動,幫助包括剛在東奧拿下全能體操項目第七名的唐嘉鴻等頂尖選手取得佳績。為了培育更多體操小小選手,更成立小師大體操隊、小大師體操俱樂部,並發展遊戲中學習體操的創新體育教學模組,讓體操教學種子在各縣市國中小發芽,期待為培育出下一代「小小貓王」,讓未來國際賽事有更多的台灣之光。
體操是全面性的運動,涵蓋人體基本的動作如滾、翻、騰、躍及器械運動,熟練這些動作可以促進肌肉發展、神經系統的統合,已被大量文獻證明可以改善學童的感覺統合系統與認知協調,透過正確的體操運動可幫助孩童建立自信,有效整合身體感覺並提升協調技能,在身體教育的功效顯著。
雖然一般大眾認為「體操」是一項較難入門的運動,但透過運動科學提供系統化的教學訓練,發展出可以降低門檻引導學童學習的體操課程,進而建立正確的訓練觀念,提升學習效率。 目前臺師大也積極研究並發展出具運動科學依據的體操課程,並從幼童、小學開始扎根,即早培育孩童的體操技能,成就身心健全的未來運動家。而臺師大體操隊將運動科學融入平時訓練(例如:慣性式阻力訓練、震動式訓練、增強式訓練、感測科技監控等),有效提升選手敏捷、速度、平衡、耐力、空感、爆發力、肌肉神經反應等綜合型技能,協助選手減少運動傷害的同時提升競技表現。
2021 年東京奧運體操全能項目中,體操好手「世界貓王」唐嘉鴻拿下世界第七名全能成績(84.798),為台灣體操寫下嶄新歷史。嘉鴻不屈不撓精神著實震撼人心,他一路走來歷經多次錯誤訓練方向與嚴重運動傷害,過程極盡痛苦,甚至幾乎想放棄。直到 2015 年加入臺師大體操隊,接受翁士航教授所提供的系統性訓練,在運動科學的精準分析與指引下,正式開啟頂尖選手培育的第一步。
長期於臺師大訓練的唐嘉鴻,其亮眼的成績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臺師大運動科學團隊功不可沒。團隊成員包含相子元教授、季力康教授、洪聰敏教授、陳美燕教授,以及體操教練翁士航與田徑教練蔡於儒,另外現任國訓中心運動科學處處長何仁育,也由臺師大運動競技系借調來支援培訓◦
臺師大競技系講座教授相子元為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學的總召集人,運動科學主要透過各種運動科學之檢測及評析,支援選手的培育與訓練,協助選手減少運動傷害、提升競技表現,並提供選手心理諮商、營養規劃等相關事宜。
這次東京奧運,運動科學團隊分析唐嘉鴻在空中轉體、落地前後技術與受力狀態,並運用慣性感測器分別收集腰部及雙腳的加速度與角速度數據,評估出離心力以及著地技術的衝擊力,進一步找出完美落地的關鍵因素。
透過運動科學團隊的分析數據,並結合翁士航教授慣性式阻力訓練對於下肢穩定性與神經肌肉活化分析,唐嘉鴻明顯增加兩項優勢:一、落地穩定性提升 (2019 年,完美落地 36.3%;2021 年,完美落地 72.7%;進步36.4%); 二、所有選手 E 分最高 (53.198),扣分最少。
現在的中小學體育課較少將體操運動納入課程,隨著 12 年國教課綱上路,強調培養學生素養能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詹俊成主任、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掌慶維助理教授接受教育部體育署委託,自 105 年起依不同類型運動的教材特性,以大單元、模組化的方式,研發及推動體育教學模組,模組影片以「教師容易上手、學生容易學習」為主要訴求。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施登堯副教授及張琪老師發展體操遊戲教學模組,以「GBODY」(G:遊戲探索、B:動作挑戰、O:循環演練、D:小組討論、Y:分享賞析)為核心架構進行設計。107-109年度發展了中低年級及中高年級各 3 個總計 6 個教學模版。模版藉由故事情境讓學童在遊戲中學習體操的基本動作,減輕學生對制式體操動作的壓力與恐懼,進而提升學習動機。目前已有 14 個縣市的健體輔導團運用此模組培養體操種子教師,期待體操教學的種子在全台各縣市發芽、生根、茁壯,進而達成「自發、互動、共好」之教育理念。
頂尖運動員培育皆是從小有計畫性的培養開始。翁士航教授於 2013 年成立「小師大體操隊」,在校方與體育室的支持下陸續於國內大小賽事獲得亮眼成績(成立迄今共獲 89 金 68 銀 43 銅)。
2017 年正式成立「臺師大(推廣)體操社團」,於校內普及推廣體操,在第一屆社長與幹部的共同努力下,明顯感受到校內體操氛圍參與率提升。2018 年創立「小大師體操俱樂部」,正式開啟校外體操推廣與擴大小師大招生管道。
直至今日,透過臺師大體操隊、臺師大(推廣)體操社團、小師大體操隊、小大師體操俱樂部,已逐漸成形並奠定體操推廣成果與小師大體操幼苗栽培管道。相信在校方支持,未來品德教育與實務訓練完美結合運動科學,將可以穩定培育出下一代品德優異學術兼備的「小小貓王」。
體操運動的普及與這套體育教學模組的推廣,目前要普及到全台各級學校,仍須仰賴中央與地方政府協力倡議。而臺師大運科團隊與教育智庫辦公室提出的具體政策訴求:
1. 將模組教學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
2. 結合課程延伸舉辦活力體操教學觀摩賽。
3. 建立人才培育機制,協助有興趣參與高階動作的學習社團、育樂營或代表隊。
有以上的政策支持,期能使研究、教學、活動一貫施行,達到體操全人教育的訴求。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責任編輯/Dama
日前有新聞報導,一位 23 歲的男模深夜運動時,突然心臟不適暈倒,送醫搶救後仍宣告不治,判定為主動脈剝離導致血管阻塞。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主動脈剝離多數發生在 50 歲以上的高血壓病人身上,除非本身有先天性疾病,否則很少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但仍有一種情形可能是例外,就是「閉氣用力」。
近年台灣吹起健身風,不少人喜歡到健身房運動鍛鍊身體,楊智鈞指出,他曾在健身房看到民眾「練太用力暈倒」的情形,健身界稱為「努責」,醫學上來說就是「持續閉氣用力」的意思。
生活中「持續閉氣用力」常見的例子就是搬很重的東西,一般人吸飽氣、出力的瞬間會習慣閉氣。同樣的,在做重量訓練時也會閉氣出力,此時會導致胸腔內部壓力瞬間增高,輕者會頭暈目眩,嚴重時可能暫時影響血液回流而短暫休克,有時甚至造成大動脈受傷。除了搬重物、重量訓練,如廁解便時也會閉氣用力,有些人上廁所到一半突然休克在廁所裡,就是這種情形。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醫師林建仲表示,當於重量訓練如硬舉或臥推時、搬起重物時、運送移動重物時、用力解便、咳嗽、嘔吐、打噴嚏的時候,有些人會出現用力閉氣或有憋氣行為,就可能引發「努責現象」(Valsalva maneuver),產生短暫頭暈、頭痛、心悸甚至短暫暈厥等情形。
林健仲表示,平常人深呼吸之後閉氣用力,這個動作會造成聲門關閉 (glottis closed) 、胸內壓力上升以及腹腔壓力上升,進而出現一系列心臟血管的血液動力變化,包括用力初期增加的機械性胸腔壓力,會出現短暫的血壓上升,脈壓差(指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差值)稍增加,但可能只維持2、3秒。
接下來如果還持續的閉氣用力,由於胸腹腔壓力上升,下腔靜脈回流的減少,心臟的血液輸出量降低,反而造成了血壓下降,脈壓差減少,在持續閉氣用力期間,可能會發生昏厥的情形。
林健仲表示,發生低血壓會造成腦部或身體其他部位血液灌流不足、腦部缺氧。另外,在用力初期以及恢復期發生的血壓上升現象,也有可能因為衝擊到硬化的血管,造成血管壁上的斑塊脫落,進而形成了腦血管栓塞性的中風,所以有這方面病史的人,運動時一定要特別謹慎評估自己的狀況。
楊智鈞主任提醒民眾務必注意以下三點:
1. 重量訓練時要選取適當的重量,出力的時候記得全程吐氣、避免憋氣。
2. 深夜血壓容易變動,建議運動時段以早上 8:00-11:00 及下午 2:00-5:00 為主,是較適合一般人運動的時間。
3. 提重物、解便太用力也容易憋氣用力,提重物要量力而為,預防解便過於用力,則記得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便秘。
圖文/林以璿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
扁平足,台語俗稱「鴨母蹄」,意味腳掌像鴨子蹼一樣平貼於地面。前面曾提過,扁平足患者由於足弓塌陷,而無法吸收身體重量及地面的反作用力,因此會增加運動時重力對關節產生的衝擊。
成年人約二到三成有扁平足。而且扁平足也有部分遺傳傾向,父母長輩若是扁平足,小孩也有較高機率為扁平足。
將內踝下緣凸起❸到第一趾骨頭❶連成一線,若舟狀❷在❶∼ ❸連線之下,則為扁平足。
在地上鋪兩張白紙,雙腳打濕,然後分別在兩張白紙上壓一下後離開,看雙腳的受壓面積。白紙被打濕的部分就是受壓的部分。足印的內側面積可參考下頁圖,比較足弓偏較高或低。
門診有非常多患者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是扁平足,直到因為腳痛、膝蓋痛、腰痛、全身痛而前來就醫時,才被我看出其實都是扁平足造成的全身問題!有些人就算側面看起來足弓正常,但有拇趾外翻、鞋內側凸出、走路外八、跟骨外翻等間接扁平足特徵,還是可以判定為扁平足。
有趣的是,有些人會有「拒絕承認扁平足症候群」,而且以男性居多。他們通常會說:「我活了 30年,沒有人說我是扁平足。」「我爸爸媽媽都沒有扁平足。」「可是我有當兵啊,體檢時沒診斷出扁平足!」「我上次有做足測,測出來足弓正常。」此時,我都會笑笑跟他們說:「你真的是扁平足,以上這些症狀你都符合。我看過很多例子了,相信我吧!」
若有以下情形,有極高的機率是扁平足,若不確定建議還是由專業醫師判斷較準確。
1.拇趾外翻
2.走路外八
3.足跟歪斜
4.前足寬扁
5.舟狀骨下降
6.第一趾骨下降
7.鞋子變形
正常拇趾向外的角度需小於 15°,超過即為拇趾外翻。常合併趾關節滑囊炎,會反覆發炎而非常疼痛。若無治療必定持續惡化。需使用鞋墊改善整體足部力學狀態。
橫弓、滑囊炎、無橫弓支撐,因此各腳趾受體重影響
健康腳趾的定義是:每一根趾頭都正常朝前,無爪狀勾起,趾間空隙固定,無跨趾、外翻等現象。任何腳趾變形、爪狀趾,都會影響足部筋膜,最終影響到全身筋膜,不可不慎。擁有健康腳趾的要點:
1. 大小合適的鞋子:鞋子太小會導致腳趾擠壓變形,太大時足部需過度用力抓住鞋底,腳趾也容易變形。
2. 不穿過軟的鞋子:底部過軟足部會不自覺用力抓造成問題。
3. 穿五趾襪:此為最簡單並有效的方法。五趾襪可以長期維持腳趾的健康。
門診病患中有些跑者膝、髂脛束症候群(詳見本章最後「堡醫師小診所)改善很慢,其中很多其實是因為扁平足沒有矯正造成的。扁平足不一定是雙側同時出現,以下組合皆有可能:
1. 正常足+扁平足
2. 正常足+偏低足
3. 偏低足+偏低足
4. 扁平足+偏低足
扁平足可嘗試先放鬆足部、小腿過度緊繃的筋膜後,鍛鍊足部肌肉,便能小幅度改善足弓的狀況。(詳見本章最後「堡醫師小診所」)
當兩腳足弓不等高時易造成後續的骨盆歪斜、膝蓋痛等問題。矯正方式是使用特製鞋墊來改善下肢骨架的排列方式,直接撐出足部的立體三足弓構造,平均分散足部不平衡的壓力,達到改善的效果。特製鞋墊通常需較厚才能達到較好的支撐。最好的方式是做好鞋墊後,帶著鞋墊去挑鞋子。先取出鞋子原本的鞋墊,再放入特製鞋墊,試穿後大小適合再買鞋。
鞋子的種類最好是運動鞋類型,鞋面不宜太軟,需有支撐性,才能有矯正效果。鞋子楦頭需較寬,因為扁平足的人通常腳板較寬,腳趾才不會因過度擠壓而變形。若症狀較嚴重可選高筒鞋效果更佳,但缺點是穿起來較悶熱也較笨重。
A:當然可以。堡醫師的朋友就是嚴重扁平足,但還是可以征服超馬、超級鐵人等比賽。扁平足只是腳部較容易感到不適,經過鍛鍊後還是可以正常運動喔!
A:建議成長中的小朋友穿至成年不再長高為止。在成長過程中使用鞋墊,會使下肢排列較好較直,讓骨骼、肌腱、韌帶正常發展,成年後較骨骼不會定型為:前足寬扁、跟骨歪斜。成人可視自身狀況,若容易腳痠、膝痛、腰痛等,確定是扁平足引起,使用鞋墊會對生活品質有所幫助。
A:視活動量及體重而定。活動力高及體重較重的小朋友磨損較快,約 6個月到 1年更換。成人在一般活動量下約可維持 1 ∼ 3年。
A:建議平日站立、走路時最好都有鞋墊支撐。若是短時間的運動如打球,人體自然會收縮足部肌肉,鞋墊的角色就沒那麼重要,而且可以減少運動時鞋墊的損耗。但若經濟無虞,穿著運動也無妨。
扁平足造成的全身問題,也是堡醫師的切身之痛。因為本身就有低足弓問題,加上運動讓足部過度使用,足部筋膜問題更是加雪上加霜,長久之後即影響全身造成全身疼痛。
堡醫師遇過無數肩頸痠痛的病人,不管怎麼按摩、捶打、吃藥、貼布、擦痠痛藥膏 ⋯⋯都治不好,更有人是從 20 ∼ 25歲開始,肩頸痠痛就再也沒好過!沒有這種痠痛問題的人其實難以理解,常會說:「你就是上班上太久啊!」「你就是姿勢不良啊!」「你就是缺乏運動啊!」 ⋯⋯追根究柢,其實都是扁平足惹的禍。成年後,因為柔軟度降低,需要工作、久坐,筋膜開始變硬、含水量下降,再藉由代償問題進而影響全身。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顧好下肢,特別是扁平足,上半身問題自然就能痊癒。
對足部本身而言,扁平足會因支撐力不夠而造成拇趾外翻、韌帶扭傷不易痊癒、足部肌肉痙攣痠痛等問題。更進一步甚至會影響腳踝、小腿、膝蓋及骨盆。
責任編輯/瀅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