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將代表台灣,進軍東京身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又名: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帕奧)的游泳選手陳亮達,目前正在左營國訓中心積極備戰中!對於即將到來的國際盛會,亮達說:「比起緊張,我更興奮!因為帕奧跟奧運是同一個等級的比賽,也是身障運動員的最高殿堂!」 此次 2020 東京帕奧,陳亮達將出戰三個項目: SM7 級 200 公尺混合 S7 級 100 公尺仰式 S7 級 400 公尺自由式。
陳亮達一出生即沒有小腿,右手手指併指,家人為了幫助他復健,3 歲就送去學游泳。當時只因教練一句:「有沒有興趣繼續游?」因而開啟了陳亮達的游泳選手之路。
陳亮達從小學、國中到高中都是讀游泳體育班,與其他一般組同學一起練、一起比賽,沒有特殊分別。「小時候比較會擔心別人的眼光,但慢慢習慣之後就不太會在意了。當時的生活很單純,沒有想太多,就這樣一直游下去,反正也不知道要做什麼。」陳亮達笑說。
游泳對現在的陳亮達而言,不只是一個讓身體保持健康的復健活動,更是一件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的事情,「每跨越一個時間門檻,進步的時候就會很開心,也會更有動力去練習。」
2017 年時值國三的陳亮達,為了取得 2018 亞帕運的參賽資格,全心全意投入訓練,最後不僅順利前進亞帕運,更一舉奪下兩面銀牌(S7 級 200 公尺混合式、S7 級 400m 自由式)!
「亞帕運是我第二場國際賽,但卻是第一場全亞洲的國際賽事,我在出發前也不知道自己在亞洲的實力是如何,」陳亮達回憶起亞帕運的比賽過程,「跳下去就是努力緊咬旁邊水道的選手,真的沒有想太多。」
陳亮達話鋒一轉說:「如果提早一年努力的話,現在的我可能會更好…。」他解釋自己其實在爭取亞帕運之前,從沒想過自己可以游到這樣的成績、甚至代表國家站上國際舞台,幾乎沒有國際比賽經驗的他,相對的訓練心態就沒那麼嚴謹。
直到 2018 年亞帕運結束,陳亮達終於找到了可以努力的方向,對於自己未來的游泳之路也更加篤定。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將東京帕奧延後一年,讓我有更多時間準備和機會去拚到 A 標。」對於這一次將前往身障運動員最高殿堂,陳亮達告訴自己:「無論結果,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放手一搏!」
然而從義大利比賽回來隔離結束後,剛好碰到台灣發布疫情三級警戒,陳亮達有長達 2 個月沒能下水練習,直到 7 月進到左營訓練中心才真正重返訓練。
「目前的身體狀態尚未調整至最佳狀態,真的不知道實際比賽可以發揮多少。但也不可能急,因為急也沒有用,只能一步一步慢慢來。」陳亮達說。
年僅 19 歲的陳亮達,已拿下國際賽多面獎牌和 109 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 7 項冠軍,但如此風光成績的背後是 10 多年來的累積與逐年穩定的進步,以及「不怕輸」的選手特質。
「亞帕運結束後其實低潮了一陣子,怎麼游都游不回之前的好成績,心情雖然偶爾感到煩躁,但最後還是得靜下心來找答案。」亮達說:「其實身障者出來運動不要侷限是贏、是輸,運動一方面是為了成績,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健康,延緩我們身體的萎縮與退化。」
「大家都喜歡贏,不喜歡輸。但比賽總有輸有贏。」
不怕輸的亮達,遇到低潮並非抱怨,而是靜下心來思考:為什麼會游不好?要改變游法嗎?慢慢抓感覺、慢慢嘗試,並從中找尋其他更好的游泳方式。
對於未來,亮達用一貫沉穩的語氣說:「保持熱忱。」
無論是不到一週就要登場的 2020 東京帕奧,還是隔年的 2022 年亞帕奧,亮達希望有機會讓自己再努力一些,好好準備與應戰每一場賽事!比賽舞台會變,但亮達對於游泳的熱忱,永遠不變。
「身障者不是全部的事情都做不到,只要努力,想要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到,不要覺得自己不可能,如果這樣想的話就已經輸一半了。」最後,亮達以此鼓勵所有身障運動員。
2020 東京帕運,讓我們和 INTERSPORT,攜手一起為亮達加油,為所有身障運動員加油!
文章出處/don 1 don
想了解更多 INTERSPORT 官方粉絲團
INTERSPORT 全台門市
INTERSPORT 摩曼頓 士林旗艦店: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 130 號 2 樓
INTERSPORT 摩曼頓 竹北文興店: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 281 號
蝶式,又稱海豚泳,是由蛙式演變而來的。游蝶式時俯臥在水面,兩臂划水到大腿後提出水面然後從空中前移,手臂在頭前入水完成一次划水循環,外形像蝴蝶,因而得名。為使游進更勻速,有人模仿海豚的波浪擊水動作,大大提高了游進速度,因此又被稱為「海豚泳」。
蝶泳的速度和仰泳差不多,慢於自由式,快於蛙式。蝶式需要很好的技巧和強健的肌肉,相比其他三種泳姿,對初學者來說最困難。但它對於肱二頭肌有一定的幫助,長期練習蝶式的選手,骨架會稍寬。
1924年-1933年期間,蛙式最大的革新是划水結束後兩臂由水中前移改為由空中前移,但仍採用蛙式的蹬夾動作,出現了蛙式的變形——蝶式。 1936年國際遊聯對蛙式規則作了補充,允許在蛙式比賽中採用蝶式技術,於是蝶式取代了蛙式,在1948年第十四屆奧運會200米蛙式比賽中,只有一人採用蛙式技術。
1952年第十五屆奧運會200米比賽中,運動員全部採用蝶式技術。蝶式正式列為一個新的項目是在1952年,當時規則還允許蛙式可以採用水中潛水游進。由於潛泳阻力小,能充分發揮臂力,速度快,於是到1956年十六屆奧運會上幾乎所有的男子蛙式運動員都採用了長划水的潛水蛙式。
當時日本運動員古川以2分34秒7的成績創造200米世界新紀錄,第十六屆奧運會後,國際泳聯重新修定了規則,宣布取消潛水蛙式,只允許在出發和轉身後做一次划水和一次蹬水的潛水動作,而整個游程中禁止在正常水面下潛泳,於是水面蛙式又得到了恢復和新的發展。
大部份練習蝶式的人一開始就在練習蝶手跟蝶腳, 實際上蝶式要先練習的是身體擺動,也就是所謂的蝶式彈腰練習,但這個動作不是只有腰部擺動,實際上它是一個由肩膀胸部連接到腰部的動作,讓整個身體像是波浪式的擺動,這個動作熟練後在加上蝶腿與蝶手的練習,蝶式才能游的好。
蝶式彈腰的練習不是專門針對腰部做動作,實際上它是從肩膀到胸部再延伸到腰部的連續動作,這動作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沒辦法做好。
蝶式彈腰注意重點
2. 壓胸彈腰時,手臂請靠近水面,避免往下造成潛水太深,擺動幅度太大
3. 整個波浪動作的震盪幅度越小,阻力就越小,但第1點還是要做到
蝶式打水時,兩腿自然併攏,腳跟稍微分開成內八字,當兩腿在前一划水週期向下打水結束後,兩腳處於最低點,膝關節伸直,臀部上抬至水面,髖關節屈成約160度。
然後兩腿伸直向上移動,髖關節逐漸展開,臀部下沉。當兩腿繼續向上時,大腿開始下壓,膝關節隨大腿下壓,動作自然彎曲,大腿繼續加速向下。隨著屈膝程度的增加,腳抬至接近水面時,臀部下降到最低點,膝關節彎曲成約110-130度角時,腳向上抬至最高點,並準確向下後方打水。
當腳向下打水時,踝關節放鬆,腳板繃直,然後和小腿隨大腿加速向後下方推水。雙腳繼續加速向下後方打水,動作尚未結束時,大腿又開始向上移動,當膝關節完全伸直時,向下打水的動作即結束。
蝶式腿的打水動作是由腰部發力,經過髖、膝、踝關節並與軀幹、脊柱動作相協調一致配合完成的。腳的運動方向是向下和向後,其向下的幅度大於向後的幅度。推向上抬起時,膝關節必須伸直,如果稍有彎曲,小腿的背面將產生很大的阻力。此外,向上抬腿時,不要過於用力,以便減少阻力,打腿的重點應放在向下打水動作上,腿向下打水的速度應比向上抬腿快約兩倍多。
兩腿自然伸直,兩腳腕向內轉成內「八」字形狀(目的是為了加大腳的打水截面積),以腰腹部為軸由腰帶動大腿、小腿,至腳背打水利用腰同時做上下打水的波浪動作,以推動身體前進。
蝶泳時雙腿同時上下踢動,膝蓋微彎曲,小腿向下打水約30~40公分,此時大小腿成伸直狀,而使臀部向上浮起,當雙腿向下打完水之後臀部下壓,膝蓋微彎曲。屈腿時要稍為放慢,向下打水時便要快而有力,利用腳板壓水。
1. 向下打水:膝關節屈曲,大小腿約曲成120度。
2. 向下打水結束時,兩腿向上自然伸直。
蝶式雙手之所有划水動作,均可參考自由式划水動作 ,兩種泳式的原理及技術是相若的,通常能游自由式的人,只需夠力就可以游蝶式,對於業餘自由式游泳者來說,學蝶式的最大困難,是腳力,是大腿四頭肌及臀部的彈力,彈力夠,一彈之下上半身便可以出水,雙手便可以在空中移臂,就可以呼吸,能呼吸就能游。
雙手入水:母指向下,雙手前伸。頭夾在手臂之下,雙手便可以向內靠攏,縮窄雙肩距離創造流線型。雙手完全入水之後,雙腳第一次向下踢水,踢水時雙手伸直並且用陰力向前伸。
向外推水:雙腳向下踢完水之後臀部會自動向上升高,業餘游泳者請注意,不要用力去抬高臀部,它是自然升高的。向外推水是沒有推進力的,切勿用力,雙手向外推的技術與蛙式相同。
向後抓水:雙手向後抓水時,雙腳并攏,全身伸直。圖中雙腳腳板是蹦直的,業餘游泳者不用管它,只需將雙腳板放鬆就可以了。抓水技術可以參加 自由式 ,是一樣的技術。
向內抱水:手抱水至胸下方時第二次向下踢水,抱水及向下踢水的動力會將身體推向前及向上,頭部自然出水吸氣。業餘游泳者力度不夠,可以提前向下踢水,否則便很難呼吸了。
向後推水:雙手向後推水,雙腳井攏伸直,頭部在水面上,吸氣在此時進行。
雙手出水:雙手手掌朝外,斜向外推水,雙手出水之後,母指向下在空中向前移臂,雙手移至肩膀垂直向前的位置入水,入水位置與自由式相同。
蝶泳配合練習也是以腿部為主,正常配合比例2:1:1,打水2次,划水1次,換氣1次。但在初級練習時,可以多打水,少划水少換氣,每次打水穩定後,在划水換氣,保證每次動作都有完整的配合,避免手腳亂,顧腳不顧頭。
參考資料
STEP 1 準備動作
頭部朝上,保持身體放鬆。
STEP 2 手臂滑動
手臂在水平方向擺動。如果你上下划動手臂的話,將帶動你的身體也上下浮動,因為你的雙臂是與身體相連的。正確的方法是讓手臂在水平方向前後划動,五指併攏,向前划時手心朝前,向後滑時手心向後,這樣就能使你的上半身保持向上,不會下沉。
STEP 3 前後踢動
雙手併攏舉高,雙腳前後踢動。
STEP 4 四肢滑動
雙臂保持畫圈或全後滑動,雙腳同時前後踢動,使身體能更平穩於水面 (記住~四肢都要同時動,才不會沉下去)。
STEP 5 雙手內外滑動
雙臂打開放置於水面下,雙手同時向身體前方滑動聚攏,當手掌將要觸碰到時,迅速將手掌向外翻,同時將雙臂向外滑動至起始的位置。嘗試用雙手流暢地做完一個回合。
STEP 6 借助工具
如果還是害怕,可借助泳圈或是漂浮板來進行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