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長距離鐵人賽事的朋友們都知道,常常會發現騎完車之後,要開始跑步時雙腿好像綁著鉛塊一樣重,抬都抬不起來。有時候以為是誰抓著自己的腳,低頭一看才發現根本就沒有(有才可怕吧…)。尤其是比 226,游完了 3.8km、騎完那漫長的 180km 之後,全身上下到處都在痠痛。不要說跑步了,連站著都覺得很累,根本跑不起來,到底要怎麼訓練才能改善這個問題呢?
許多鐵人訓練課表中,都會加入騎完車後的轉換跑、或是跑步的間歇課表來提升跑步能力,但是這樣的訓練真的對於騎車完的跑步成績會有幫助嗎?
轉換跑訓練對於長距離鐵人賽的跑步段表現,根據之前我讀過一些研究,其實並沒有顯著影響。若說有幫助的話,能看到的是剛開始跑的前面 15 分鐘表現會有差異,後續表現就沒甚麼很大差異了,因此對於標鐵之類的短距離賽事是相對比較有效的。
另外,跑步能力的優劣對於在 226 等長距離賽事,最後一項的成績來說是不是關鍵因素?之前其實也有肯亞的長跑高手在沒甚麼單車訓練的狀況下,試圖挑戰 226 長距離賽事,不過就如同你所猜測的,他們最後的跑步成績其實相當平凡,遠低於該有的水準。
我也曾經有幾位馬拉松在 3 小時內的好友試圖挑戰 226,最後騎完車幾乎都是抽筋,花了 6 小時以上才走完一場馬拉松距離,真是相當辛苦。因此,馬拉松很強的選手來玩三鐵,最後跑步段是否能有好的表現,重點還是要看前二項的能力如何。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單車能力與配速是影響後段跑步速度的重要關鍵之一。當然補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這個要另外撰文說明了。而我們在做單車訓練時,除了測驗自己的 FTP 數值以外,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呢?
一個很重要的觀察指標就是 ”Aerobi Power Ratio”,計算方式為:
20 分鐘平均最大功率輸出 / 5 分鐘平均最大功率輸出 = APR(Aerobic Power Ratio)
APR 的值越高,通常代表你可以穩定維持高強度輸出時間也比較長,菁英選手一般可以達到 85% 左右,而初學者的 APR 大概只有 70-75% 之間。
根據上圖顯示,APR 在 85% 的菁英選手,馬拉松最佳成績與 226 賽事跑步段的最佳成績比較起來,差距只有 10% 左右。意思就是說,如果他的馬拉松最佳成績是 3 小時,則他 226 最後一項還可以跑在 3hr18m 左右。
而初學者 APR 只有70-75%,與馬拉松時間差會擴大到 40% 以上,因此若馬拉松最佳成績是 4 小時,則 226 鐵人賽最後可能跑出 5 個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可見 APR 對於長距離鐵人賽的意義滿明顯的。
根據我這幾年幫學生測試的實際經驗來看,也是呈現類似上述狀況。當我們在做 5+20 的 FTP 測驗時,不是只去計算 20mins 的平均功率是多少,而是也要看 5mins 全開的功率與心率數值去做比對,一方面判斷他是否真的有盡力、一方面看他的兩種能力差距有多大,才能針對弱點去規畫後續的課表安排。
許多未經訓練的學員,都會出現 5 分鐘功率可以踩很高,但是 20 分鐘只能做出很低的功率、甚至還沒踩完就軟掉。因此 APR 都會低於 0.75。舉例來說,不少人、尤其是男性選手,5 分鐘全開都可以做出 200W 以上的均瓦,但是 20 分鐘可能只能踩不到 150W。顯示大部分男性都是充滿爆發力,但是卻不持久....
反觀女性選手大部分不會出現這種情形,通常未經訓練的女性選手,5 分鐘全開也開不了太高,反倒是 20 分鐘可以用穩定瓦數維持很久。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許多選手的 20 分鐘與 5 分鐘的均瓦就會拉近,APR 大部分都可以提升到 0.80 以上。像是以下是我一位學員近期測驗的例子,5mins 做到 271w、20mins 做到 234w,計算起來 APR 是 0.86,算是相當不錯。
當然上圖的曲線並不算是非常理想的測驗,因為 5 分鐘與 20 分鐘並沒有真的 all-out。至於怎樣才算是有 all-out? 其實看一下你的功率與心率測驗曲線,很容易就可以判斷測驗是否有成功。
上面我有強調一個重點,你要計算自己的 APR,就要用 5 分鐘盡全力、盡全力去踩的數值,還有 20 分鐘盡全力、盡全力的數值去計算才有意義。如果保守去做出來的數值算起來就沒意義了啊!!!
要特別注意的是,並不是 APR 很高就表示你跑步一定會跑得很好。上面有提到,許多耐力型選手(通常是女性),因為爆發力不強,5 分鐘功率踩不高,所以跟 20 分鐘表現都差不多,這樣 APR 很容易出現 0.90 的高數值。但這並不表示跑步賽段就一定會跑得很快,還是要取決於個人跑步能力與平常的訓練安排等等因素。我們只能說,APR 數值高的選手,最後跑步段大幅衰退的機會是比較小的。
我的課表學員若要挑戰 113 或 226 的距離,我一定要求他們必須特別加強單車能力,花 50% 以上的時間都在做單車訓練(當然前提是游泳也不能太差)。而單車訓練不只是長距離耐力加強,每週也會根據週期需求給予不同的強度去強化,把整體能力往上提升。當然跑步訓練也要根據每個人狀況,針對缺點去加強,但是絕對不是一味把訓練量提升而已。
講到有氧運動,除了大眾熟知的跑步、騎自行車,許多人的想像可能還停留在穿著緊身褲跳有氧舞蹈。其實有氧運動還有很多種類,它可以讓你的心率持續升高、鍛鍊全身,更是減肥、紓壓的好朋友,下文12種你可能不知道的有氧運動,找一種嘗試一段時間,也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首先,你知道什麼算是有氧運動嗎?其實,我們不能精確地分「哪個運動項目有氧」,因為「有氧」是按強度和持續時間來分,而不單只依照運動項目分別。
「有氧」顧名思義是需要「有氧代謝」來提供能量。在實際運動時,如果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70%,簡單來說,就是自我感覺「有點累」、「會喘但仍能說話」的程度,即可稱為有氧運動。舉例來說,同樣是跑步,當輕鬆跑時我們是在做有氧運動,但100公尺衝刺,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時,就進入無氧狀態。
有氧運動的好處多多,包括︰增加心肺功能、幫助降低血壓、增強耐力與持久力、幫助減肥、減輕焦慮釋放壓力、增加積極情緒,而且幾乎在任何場域都可以進行、不須設備,很適合剛入門成為運動咖的第一步。
如果想透過有氧運動獲得上述好處,每週至少進行150 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或75 分鐘劇烈運動。另外,為了防止受傷,記得任何訓練前都必須熱身。以下是12 個推薦你嘗試的有氧運動。
最適合新手或是生活忙碌較少時間運動的你。不限地域、不限時間、幾乎不用準備,簡單到讓你不再有藉口說「不能運動」。
1. 跑步
設備︰跑步鞋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20-60分鐘/2-3次
一開始可交替進行步行和跑步,每次交替1分鐘,之後隨著訓練越多而增加時間、距離與強度。增加幅度上,每週比上一週增加約10%即可,以免突然訓練過量,跑後別忘了恢復和伸展。
2. 步行
設備︰腳踝支撐良好的運動鞋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30-60分鐘/2-3次
步伐應比平常散步還快,以加快心臟跳動速度(心率)。步行是個最簡單方便的有氧運動,你可以選擇上班前、下班後,甚至午休時間快走10分鐘,如果沒有運動手環等計步裝置,手機上的計步器或健康追蹤器就能計步。 一開始,可設定初步目標為每天一萬步,接著,下個月比上個月每天再多1000步,漸漸增加步數,直到你的理想目標。
3. 跳舞
設備︰運動鞋(視各種舞蹈而定)、音樂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20-60分鐘/2-3次
對於討厭訓練的人來說,跳舞是一項相當適合的有氧運動。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盡情把內心情緒透過舞蹈釋放、演繹出來。跳舞的場所可以是多人團課,更能在房間這種私密空間一人享受,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1 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4. 跳繩
設備︰運動鞋、跳繩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10-25分鐘/2-3次
新手的跳繩目標可從設定分鐘數或重複次數開始,每一次比上次跳更久一些。跳繩除了能帶來有氧運動提供的益處,還可以改善你的本體感覺(身體意識)、敏捷性和手腳協調性。
5. 有氧肌力循環訓練
設備︰運動鞋、堅實的椅子或沙發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15-25分鐘/3-5次
沒錯!肌力訓練也可以有氧。循環運動可以不斷促進血液循環,並建立主要肌群的力量。以下各動作每次做1分鐘,可循環執行。
.深蹲
.弓箭步
.伏地挺身
.棒式
.橋式
以上做一輪算一組,重複2-3組。在每組最後可加入走路或慢跑當作休息,組間休息不應超過5分鐘。
在健身房、自己家裡等室內空間,能讓你在舒服環境下進行刻苦的訓練,更有多樣化、強度可自定等好處。
6. 游泳
設備︰游泳池、泳衣、泳帽、蛙鏡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10-30分鐘/2-5次,嘗試將運動時間每週增加5分鐘
游泳是個非常低衝擊力的運動,尤其對腿部受傷的人、老年人都相當好,也適合作為跑步以外的交叉訓練。新手可從一圈開始慢慢增加,每圈之間根據自己的需求休息。新手較適合自由式,進階者可以挑戰蛙式、仰式、蝶式等。切記!別在沒有救生員的場域獨自游泳。
7. 階梯機/階梯踏步機
設備︰階梯機、運動鞋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20-60分鐘/3次
從慢速開始熱身,接著漸漸增加阻力,直到感覺自己可以維持一個有挑戰性的強度,維持到目標時間後再漸漸放慢、冷卻身體。新手可從短時間開始,因為階梯機無論對新手或進階者都有一定強度;過程中請保持身體直立、不倚靠手柄、雙眼直視前方,雙腿上下踩的同時配合核心肌群出力。
8. 橢圓機
設備︰橢圓機、運動鞋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20-60分鐘/2-3次
從慢速開始熱身,漸漸增加阻力,直到感覺速度有挑戰性,並以此配速平穩地踩踏,接著慢慢冷卻下來。過程中請保持身體直立、不倚靠手柄、雙眼直視前方,雙腿上下踩踏同時配合核心肌群出力。
9. 健身腳踏車
設備︰健身腳踏車、車褲、自行車鞋或硬底鞋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30-60分鐘/3次
開始踩踏之前,請確保腳踏車座椅調整到合適的高度,以免造成膝蓋受傷。開始時以輕鬆的步伐熱身5-10分鐘,接著增加步速直到稍微喘,並以此配速平穩地騎行。新手可從20-30分鐘開始,並緩慢騎行5分鐘作冷卻。
如果你一個人實在無法激起運動的慾望,那就去上課吧!進入團課,有友情的力量和同儕的互相學習,一定會讓你更有動力、加速進步,訓練也變得有趣許多。
如果你是新手,請在課堂一開始告訴教練,他們會提供一些針對新手的注意事項,讓你更安全放心地完成。此外,上團課別忘了帶水、毛巾,和一顆開放愉快的心。
10. 有氧舞蹈課
設備︰運動鞋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60分鐘/1-3次
各縣市區域的運動中心、連鎖健身房、舞蹈館,都可以找到這類成人舞蹈班,爵士舞、踢踏舞、現代舞、嘻哈舞…種類多到數不完,你不用擔心自己跳不好,因為這些課程的目的更多是讓自己開心、振奮精神、活動身體,而不是把每個動作跳到完美。因為互動性強,有氧舞蹈課也很適合交到好朋友。
11. 飛輪課
設備︰飛輪、車褲或一般運動褲(切勿過短)、自行車鞋或硬底鞋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45-60分鐘/1-3次
提到飛輪,有經驗的人一定知道它是個讓人瘋狂爆汗且富有挑戰性的運動。雖然有教練帶領,但過程中你仍能根據自身狀況增加或減少阻力,課程中可能包括坐姿與站姿爬坡、坐姿與站姿平路、衝刺、間歇訓練等。
12. 拳擊有氧
設備︰飛輪、車褲或一般運動褲(切勿過短)、自行車鞋或硬底鞋
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頻率︰60分鐘/1-3次
拳擊有氧近年在台灣非常風行,除了尤其許多上班族選擇下班後用揮拳釋放壓力。這項高強度、高心肺訓練,將有氧運動與拳擊、武術結合在一起,燃脂效果非常好,更能增加基礎代謝、心肺功能。每次熱身後,你將開始用拳打腳踢來鍛鍊身體,最後以肌力訓練作結。
資料來源/GREATIST
責任編輯/Dama
意志力與耐力的極致考驗!台灣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陳彥博日前以106小時45分21秒,撐著韌帶撕裂傷的左膝,堅忍完成義大利史詩級賽事的挑戰:TDG巨人之旅,總長338.6公里的不休息耐力越野競賽(Tor Des Geants),在全數完賽選手中排名第55。
此賽事被形容為越野賽的奧斯卡,評為全球十大耐力賽之一,限時150小時、海拔總起降24,000公尺、並翻越25座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幾乎無睡眠、不斷陡上陡下越野爬升,在變化多端的天氣、暴風雪、黑夜中的賽道上,總是獨自一個人孤軍奮戰著,穿越阿爾卑斯山脈中的白朗峰、玫瑰峰、切爾維諾峰和大帕拉迪索山等高海拔山脈;為追趕時間必須犧牲睡眠、連續不停歇在崎嶇蜿蜒的山徑中穿過義大利的Aosta奧斯塔山谷,幾乎沒有平路,殘酷的連續爬升、急速下坡都容易導致選手的膝蓋、腳踝和四頭肌受傷,極度具有挑戰性。
陳彥博回憶起:「第二天賽程開始,因為連續超過30個小時以上沒有睡眠,我開始產生幻影和幻聽;黑暗中起初以為前面有選手,邊打招呼向前走近,但是當我近距離看他的時候,才驚覺我一直是對樹說話啊!連續比賽非常疲累的時候,看到狗狗搖尾巴靠近,正覺得欣慰有小動物陪伴,想摸摸牠時才發現是大石頭。還有身處雲霧中聽到悅耳的歌聲,但仔細回想當時是半夜三點多,我在高海拔的山頭一望無際、沒有其他選手,四周圍根本就沒有人怎麼會有歌聲!?
賽後和其他選手聊天,發現很多選手都遇到一樣幻聽和幻影的狀況,因為缺少睡眠和過度疲勞,產生幻覺是很常見的症狀。雖然事後說起來是趣談,但是當下一恍神真的會感到驚嚇,數前年也有選手因過度疲倦而摔落、撞擊頭部,最終搶救無效傷重不治…經過這次的親身挑戰,深刻體驗極限的巨人之旅是有多麼的艱難與奇幻。」
「比賽距離累積到達兩百多公里,只剩最後三分之一的賽程時,因為山徑上巨石錯落,一個踩踏不穩、身體往撲倒,左膝直接擊中堅硬的大理石塊,衣服磨破、手腳出血,刺骨的疼痛直逼腦門,當下知道我一定嚴重受傷了,只是不知道是骨折還是韌帶斷…,後續的138公里踏出每一步都要強忍揪心的痛。」陳彥博在堅持了兩百多公里後不幸受傷,讓比賽更加艱苦難行。
「爬過最後一個山頭,瞬間的低溫混合著風雨轉變成暴風雪,幾乎沒有體脂肪的我忍不住顫抖,卻又完全不敢停下來穿禦寒衣物,害怕一停下來就會失溫,用牙齒咬住雨衣的領口不讓雪水滲入,撐過最後的山頂,終於進到最後的賽道。這段路極為崎嶇,而且積雪因陽光融化,讓賽道更加濕滑難以行走,左腳摔傷後,我幾乎都用右腳施力,幾乎寸步難行,每一步都痛到無法忍受,賽事最後剩下15公里即將抵達終點,就在我非常疲憊且意志力快被用盡之際,目睹前方一位選手突然滑落,然後山谷間傳來一陣慘叫和求救聲,待我靠近時已有救難人員從旁安撫他情緒,才知道他的腳摔斷了…只距離終點不遠、卻無法完賽;10分鐘內救難直升機馬上把他載走,這一幕讓我的意志力被狠狠地摧毀,近乎失溫的我顫抖著嘴唇問自己:我真的能比完嗎?這樣的腳還能走嗎?會不會下一個需要救援的就是我!?讓我提心吊膽、並且小心翼翼地踩著下坡的每一步…告訴自己:我不能放棄!!終點就在前方了啊!」
連續106個小時不眠不休在高山競賽,比賽過程中身體必須承受氣溫急速降低,賽事的五天中食物營養與熱量不夠,導致血糖越降越低,頭開始產生暈眩、身體失溫發冷、各種病症警訊不斷…苦撐著這一切終於抵達終點後,卸下裝備、脫下陪伴我奮戰的跑鞋,映入眼簾的是腳掌上近十個水泡和血泡交疊,舌頭也因為免疫力失調而長了一排皰疹,吃東西都覺得是苦的。
返台後彥博立即去了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請醫生檢查他受傷的左腳,診斷結果顯示他的韌帶已經嚴重撕裂傷,醫生甚至覺得彥博可以帶著撕裂傷完成最後138公里很不可思議;彥博表示,「其實當下我真的沒想這麼多,一心只想完成這場賽事,TDG巨人之旅338.6公里這場賽事真的很虐,不僅是身體的苦、更是心理上的折磨。但是大地之母的力量給予勇氣,讓我再次順利完成這場巨人之旅、征服自我心中的恐懼。」
陳彥博表示:「因為固定合作的攝影師無法參與這次賽事拍攝,所以改由團隊兩位夥伴一同前往義大利參與觀摩TDG賽事,一名當我的補給員、一名協助錄影;賽事過程中細心觀察大會的活動策劃和安排,也注意到鄉鎮居民對賽事的高度認同參與,和這場活動緊緊凝結在一起的人文力量,大會及居民對每一位選手都發自內心給予熱情鼓勵,那種感動是我參加那麼多場國際賽事曾未見過的。內心也相當羨慕,讓我很期待未來有一天,我也能夠舉辦一場有溫度、能夠感動你我的國際賽事,在我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上。」
同場賽事有另外四位台灣選手參加,包括知名長跑者盧明珠。陳彥博表示,這種Non-Stop的越野賽事和他以往參加的極地超馬賽大為不同,除了必須一口氣完成賽事,有同鄉跑者也可以在遇到時用國語聊天,雖然團隊只能在補給站等他,但每次進站都感受到大家滿滿的關懷,尤其是好友Ruth Croft特地從法國趕來為他加油,成為他咬牙撐過最後一哩路的關鍵。
資訊提供/陳彥博
攝影、責任編輯/Oliver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