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可以強健體魄,增加免疫力預防疾病。然而曾有一名五十多歲男跑者跑完步,回家沖冷水澡後開著冷氣躺在沙發上睡覺,醒來確診腦中風,不禁令人聯想與運動後洗澡有關。運動後應否立即洗澡?該用冷水還是熱水洗呢?本文幫你分析夏天運動都該知道的事。
杭州那名男子跑步後回家沖冷水澡,再在冷氣下躺在沙發入睡,是否是他醒來後左半身麻痺、連說話也含糊不清的原因?經診治後,他確診患了腦中風,醫生指其發病與身體缺水有關,即他大量出汗後未及時補充水分所致。
不過,運動後洗澡會否對身體構成危險?除了運動前應補充足夠水分、做好熱身,運動後亦不能掉以輕心!
網路上可搜尋,指運動後立即洗澡會令心臟和腦部供血不足,容易造成中風或心腦血管疾病。心臟科專科醫生陳麒尹回應,暫無數據顯示運動後洗澡會使心臟和腦部供血不足,但仍不建議運動後立即洗澡。
不論做有氧運動或阻力訓練等運動時,心臟、心跳、血管和血壓都正在改動。運動後,心腦血管系統會處於適應期,尤其在運動後首 20 分鐘在慢慢改變和適應,包括心跳逐漸減慢、血壓保持在較低水平。
運動前需要熱身,運動後亦不可忽略緩和運動。陳麒尹建議大家運動後應先做一些緩和運動,例如輕鬆散步、拉筋、伸展運動,其後才洗澡或坐下玩手機,身體需要緩和的過程才可讓機能慢慢回復。緩和運動原意為放鬆肌肉,為下一次運動打好基礎,提升運動表現;假設沒有做緩和運動,可能會使身體肌肉恢復過程減慢,影響下次運動的表現。
注:做緩和運動並無時間限制,一般約 10-20 分鐘
運動後洗澡,坊間指洗熱水澡會對身體構成危險是否屬實?陳麒尹回應,雖然暫無數據顯示運動後洗澡使心臟和腦部供血不足,不排除沖熱水有這個可能性。運動時身體的微血管會因散熱而擴張,洗熱水澡的確會令毛孔繼續打開、微血管繼續擴張,血液大量流入皮膚,有機會減少心臟和腦部的血液供應。而且運動後,身體會保持一段相對低血壓的水平,或會加劇心臟和腦部的血液不足的情況,導致血壓水平更低,可能出現休克的情況。
陳醫生綜合大部分外國的運動期刊,均建議緩和後可先「沖一段冷水澡」,皆因肌肉在運動後會有輕微發炎的症狀,沖冷水可向身體傳送「正在進入休息狀態」的訊號,讓肌肉休息,終止不良的肌肉發炎活動。《Runner’s World》(跑者世界)亦曾在一篇報道引述 2018 年的 99 項研究統合分析,顯示與按摩和壓力衣相比,沖冷水涼是減少運動後出現延遲性肌肉痠痛、疲勞、肌肉損傷和發炎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建議:先沖 10 分鐘冷水,然後慢慢調節水溫至熱水(熱水有助放鬆身體)
有沒有什麼情況應在運動後立即洗澡?陳醫生稱,若運動時出現熱衰竭或中暑,應立即浸冷水即冷水浸泡法(Cold-water immersion),或「沖冷水澡」助身體降溫。
他提醒,如有上述不適應停止運動、到涼爽的地方坐下休息、脫下多餘的衣服、換乾身透氣和鬆身的衣服、同時可吹電風扇或冷氣以降溫。
如果做緩和運動後衣物弄濕了,應換一套乾爽的衣服,並擦汗後才洗澡。運動後,身體會發熱,需透過皮膚以出汗及微絲血管擴張等形式散熱。倘若衣服濕掉會阻礙身體,無法散熱,影響身體復原。
運動後感到疲憊更飢渴難耐,此時來一杯汽水或一口冰最開心不過!但注意,陳醫生叮囑,運動後最不建議立即攝取高熱量食品和飲品,如冰棒和可樂汽水。由於運動後身體仍然在發熱,血管亦在擴張,突然喝高熱量飲品使身體的血液「分流」到腸胃以作消化,或會減少心臟和腦部的血液供應及運作,繼而影響身體。
運動前後補充足夠水分在夏天尤其重要,運動後飲用一般室溫水即可,如想散熱可喝清涼的冰水。
運動後除了補充水分,適當進食可促進身體健康和恢復體力。營養師周佑庭曾在著作中表示,為了加速恢復體力,運動後補充適當的熱量和營養是必須的。加上這時身體已耗去不少水分、碳水化合物,也需要蛋白質來修復肌肉,幫助恢復體力和供給能量,讓下次運動表現更好。因此最好在每次運動後的 1 小時內進食,補充以上 3 大元素,最晚不超過 2 小時。
■ 蛋白質 20 克。
■ 碳水化合物 40-80 克。
■ 水分先喝不超過 50ml,再補充約 150ml,補水不超過 10 分鐘,若大量排汗可喝含鈉的運動飲料。
香港01以網站、手機App、周報和01空間為本,構建跨媒體多維平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香港01有2017年全港獲獎最多的新聞頻道,還有雅俗共賞的娛樂、生活等主力頻道,以及個性化頻道。2018年9月起與運動星球成為內容合作夥伴,於香港01網站也能看見運動星球的自製內容。香港01以網站、手機App、周報和01空間為本,構建跨媒體多維平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
香港01有2017年全港獲獎最多的新聞頻道,還有雅俗共賞的娛樂、生活等主力頻道,以及個性化頻道。2018年9月起與運動星球成為內容合作夥伴,於香港01網站也能看見運動星球的自製內容。
對於一般市民跑者而言,跑步 5 公里能在 24-25 分鐘內完成,多半是有規律訓練的進階跑者。如果你想挑戰 5K 跑進 24 分鐘,也就是用 4 分 46 秒配速、四百公尺操場一圈 1 分 54 秒的時間持續跑 5K,歡迎參考這篇文章。不過,在開啟這項訓練計畫之前,建議你的 5K PB 已低於 26 分鐘,並且可用 4:46 配速跑至少 1 公里。如果還沒達到上述建議條件,可先遵循其他目標時間的 5K 跑步訓練計畫。
均速跑:確保配速不應超過 5:16-5:29 。
長跑:緩慢而穩定地跑,時間在 1 小時以內。
法特雷克跑:無故定規則,詳細介紹請見:法特雷克跑 Fartlek Run。
400m 反覆跑:每圈 1:54,相當於配速 4:46 ∕ 組間休息 60 秒,站立恢復。
800m 反覆跑:每 800m 3:48,相當於配速 4:46 ∕ 組間慢跑恢復 200m。
1km 間歇:配速 4:46 ∕ 組間慢跑恢復 90 秒。
山坡跑:在 Kenyans Hills(緩坡上不斷進行間歇跑)與 Hill Sprints (斜坡衝刺)之間交替進行,以達到力量與耐力訓練的平衡。
■ 5K 跑進 24 分鐘訓練計畫過程中,每週應投入約 3 小時左右進行訓練,具體時間取決於交叉訓練時間。
■ 主訓練期為 3 週,搭配 1 週恢復週,在 4 週訓練結束時,你可根據個人需求重複或調整計畫。
■ 建議在執行此計畫 2-3 個月後,可運用減量訓練來休息並犒賞自己幾週。就如同恢復週一樣,減量訓練期間應該從全休 2-3 天之後開始,並在一週內進行幾次恢復性課表,如均速跑、長跑、法特雷克跑。
資料來源/runningfastr
責任編輯/Dama
無論你計畫參加5K、10K、半馬或全馬,賽前準備階段都會遇到「週跑量要多少﹖」的問題。然而,如何計畫週跑量不只取決於目標,更有速度、肌力、跑步經驗和體能基礎等影響因素,同一目標的週跑量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如果硬練,輕則恢復不良、重則受傷。以下美國RRCA認證跑步教練提出的訓練規則,讓你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週跑量、無傷訓練。
以下是美國專業跑步教練Melanie Kann和Rich Velazquez針對週跑量的建議整理,Melanie Kann是美國本土規模最大的跑步組織-美國路跑者俱樂部(Road Runners Club of America,簡稱RRCA)認證的跑步教練,隸屬於NYRR組織;Rich Velazquez則是紐約Mile High Run Clu跑步教練。對於週跑量的計畫,雖然許多人以目標距離和時間規劃課表,但這只是一個初步原則,下文7項經驗法則幫助你綜合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的週跑量。
承前段,如果你在接受全程馬拉松訓練,那你的週跑量顯然會比5K訓練高出許多;但無論比賽距離如何,一項跑步計畫由3大要素組成﹕長跑日、速度日、恢復日,而這三大要素的速度、練習時間或距離,則取決於你的比賽距離和預期完賽時間。
長跑日﹕可簡稱為LSD(Long Slow Distance),必須以低於比賽、緩慢的速度進行,持續的時間要與你預計比賽的時間一樣長(以時間為主而非距離)。
速度日﹕跑得比你比賽預期的速度快、時間較短。
恢復日﹕速度上輕鬆、緩慢,距離較比賽里程低。
以下週跑量以參賽目標為基礎,但這只是初步估計,必須將其他6項原則考量在內。
5K:16-40公里
10K:40-48公里
半程馬拉松:48-64公里
全程馬拉松:48-96公里
如果你的全馬目標是在比賽時限6小時內完賽,你的週跑量可以比目標SUB4的人少些,但隨著目標改變,週跑量也必須增加,以支持你達到這個目標的需求,這包括長時間的有氧代謝能力、能量利用、續航力,以及跑步經濟性(指在非最大強度的跑步過程中,人體消耗的能量高低情形)等。花越多時間練跑,你的肌肉骨骼系統會越來越強,有氧代謝能力也越大,這能支持你跑得更好、更長。
任何跑者都不該每天跑同樣的配速,承原則1,任何跑步訓練計劃應該包括長跑、速度訓練、間歇跑與節奏跑,讓各種練習提供不同好處。
速度訓練可增進跑步經濟性,進而提高能量消耗和氧氣利用的整體效率;間歇跑以特定的速度與特定的休息時間交錯練習,能完成較高強度且較大的訓練量,增進心肺能力;節奏跑是為了在更長的時間保持一致速度;長距離慢跑則是讓身體習慣延長運動表現。而將不同訓練納入常規訓練中,可讓你成為一個能力更全面的跑者。
為了避免增加里程數時造成傷害,必須緩慢漸進,讓身體有時間去適應這樣的工作量。許多跑者遵循10%原則,也就是如果這週的週跑量是50公里,下一週跑量不超過55公里。
建議在增加訓練前,先考慮這週的訓練質量和數量,並隨時感受自己的身體恢復了沒﹖例如這週已增加了額外的速度訓練,那周末的LSD就放過自己吧!
當你在吃課表,總有執念想跑到指定的里程數,但要記住,課表不是法律,它絕非不能更改,也不會因為沒100%做到而丟失成績。相反地,只為了湊里程數而跑步,可能會適得其反,因過度訓練而導致表現下降甚至傷害。
訓練期間,建議隨時觀察自己是否有安靜心率比平常快、睡眠不足、缺乏動力和煩躁等過度訓練的跡象。身體在適應訓練時雖然會帶來肌肉痠痛不適,但如果身體單側或某一部位疼痛,或是持續疼痛,那就代表這是不平衡的痠痛,這時請降速或休息一天,千萬別以為跑步能治癒疼痛或受傷。
無論任何距離的跑者,每天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無傷訓練、無傷完賽,並盡快恢復。如果你想讓自己退出比賽、或是花3個星期恢復,那麼就在練習時把自己逼到超過極限吧!不過,這應該是每位跑者都不樂見的,所以當你感到不想跑步、缺乏動力,那首先要做的是休息和重新安排課表;如果這種感覺持續存在,以較長距離(如全馬)為目標的跑者,可優先考慮改變速度訓練。
如果你發生運動傷害,周跑量必須調整,並在恢復跑步之前,先確保你能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步行至少45分鐘。運動生理學家Susan Paul指出,走路有助於修復肌肉、肌腱和韌帶,為將來的跑步需求做準備。
接著,必須考慮你離開跑步多久?如果休息時間在1周內,你可以接續之前的周跑量;但如果長達10天,請以70%里程開始練跑;15-30天降至60%里程數;如果長達30天到3個月,從以前的一半里程數開始。如果你已超過3個月沒跑,那麼請打掉重練,從頭開始集周跑量。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運動生理學網站
責任編輯/Dama